編者按: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跑到臺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特殊背景下的「竹籬笆」
臺灣眷村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1949年,大約120萬大陸人背井離鄉跑到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這些逃難的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為了免除軍人的後顧之憂,臺當局於是動用從大陸帶來的黃金對他們進行了有計劃的安置,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也是臺灣最早的社區。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
來自臺灣的姜先生告訴記者,眷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裡面住的基本都是外省人,只有極少數本省姑娘,她們是在和父母決裂後嫁給國民黨軍人的。眷村分好幾種,如果按級別劃分,可分為普通軍人村和將軍村,後者的條件要好一些,而像「郵電新村」等是給軍中文職人員住的。如果按軍種分,就包括陸、海、空3類眷村,「像空基村和大鵬村,一聽就知道是空軍家屬住的眷村」。
國民黨當局只是把眷村作為一個臨時居住地,搭建的房子極其簡陋。最初只是以茅草和竹子為主要材料,因此眷村又被稱為「竹籬笆」。一來颱風,房子就被吹得東倒西歪,再加上沒有下水道系統,一下雨就淹,竹籬笆逐漸變成了磚牆。臺灣著名演員李立群回憶說:「當時大家都沒什麼家具,五口之家住個20坪(1坪約合3.3平方米)的房子,已經綽綽有餘。」
山東大饅頭讓人印象最深刻
出生在眷村的楊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童年生活。他說,當時做一頓飯相當不容易,眷村婦女得共同請求部隊派交通工具運送生煤。記者問他,當時覺得什麼飯菜最好吃,他的臉上立即漾出一絲微笑:「是水餃。政府雖然給眷村發放麵粉,但量很少,所以能吃到水餃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至於水餃餡,好的時候就用豬肉拌酸菜,差的時候也只能用豆腐乾代替豬肉了。」洗澡也是一大難題,在自來水還沒有普及的20世紀50年代,很多眷村只有一口深井,需要用水的人得自己去打,因此在井邊排長龍洗澡是常事。
眷村生活苦,眷村的婦女更苦,男人成天在外面跑,逼得她們萬事只能靠自己,很多人甚至生孩子的時候都是自己剪的臍帶。隨著子女一天天長大,生活壓力也日益沉重,有些人家就開始「搞活經濟」了:早上賣些豆漿、油條和燒餅;黃昏時分再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兜售自己親手做的饅頭和花卷。由於眷村裡的外省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每人拿手的小吃都不同,久而久之,眷村外的人們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了3位臺灣朋友同一個問題:「什麼食品在眷村最受歡迎」。沒想到,他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臺灣小吃天下聞名,眷村的功勞真是不小。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