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年奮鬥,臺灣終於要重回WTO的懷抱。可是這麼一件影響臺灣未來發展至巨的大事,在一連串的島內政治惡鬥中似乎成了一個「配角」,沒有能夠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其實,說到臺灣與世貿組織的關係,還真是有一段長達50年的滄桑歷史。◆美國趕鴨子上架二次大戰末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老大,除了確定成立聯合國之外,還和各同盟國,共商成立4個國際性經濟組織:糧食暨農業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貿易組織。4個國際經濟組織當中,前3個都順利成立,只有國際貿易組織流產。不過,在流產前,參與各國曾經在1946年和1947年,分別在倫敦和日內瓦,討論並完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章程。於是,依照這份章程,就另外成立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簡稱GATT,並於1948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當時,國民黨政府原本不願意加入關貿總協定,理由是工業落後,加上正打內戰,實在沒閒工夫理會這檔事情。不過,中國畢竟是大國,美國認為,中國沒有理由自外於關貿總協定,於是,不斷敦促中方,希望中方能夠加入。於是,國民黨政府就在1948年4月21日籤署議定書,並自同年5月21日起,成為締約會員國。◆老美翻臉不認人1948年5月,正是國民黨在大陸內戰由「戰略攻勢」轉換為「戰略守勢」的關鍵時刻。換句話說,加入關貿總協定之後沒多久,內戰就急速惡化,不過兩年左右就告山河變色,敗逃臺灣。國際關係現實無情,當初國民黨不願加入關貿總協定,美國老大哥「趕鴨子上架」。可是,一旦國民黨丟掉大陸,退到臺灣,老美就翻臉不認人。1950年2月10日,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顧維鈞拍電報到臺北,告訴「外交部」、「經濟部」、「財政部」:美國國務院去函「中華民國」駐華盛頓大使館,表示大陸滄陷後,中共當局拒絕履行關貿總協定義務,因此,美國將與關貿總協定締約會員國在2月23日於日內瓦舉行第四屆大會,提議停止對「中華民國」優待。對此,顧維鈞與臺灣駐比利時大使金向泗建議臺當局,一旦美國停止對臺灣關稅優待,其他會員國必將跟進。此外,顧維鈞也向臺北當局表示,根據締約國密訊,東歐共黨國家捷克代表代替臺灣代表出席關貿總協定日內瓦大會時,將以同樣的說法進一步提案,促使其他國家附和美國說法,讓臺灣難堪。顧難鈞建議臺當局乾脆退出關貿總協定算了。臺「外交部」與「經濟部」、「財政部」經過商議,於1950年3月1日,在「行政院」第199次院會上,通過「外交部」提議,授權它斟酌時機,退出關貿總協定。3月4日,臺「外交部」致電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表示「中華民國」退出關貿總協定。3月6日,臺灣駐聯合國代表處轉來聯合國秘書長復電,表示依照關貿總協定章程,臺灣將於5月5日退出關貿總協定。隨後韓戰開打,美國國務院才沒有繼續針對臺灣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席位下手。相反,臺灣在這兩個國際組織的席位,一路受到美國老大哥扶植,甚至臺灣在1971年秋天退出聯合國之後,還因為美國支持而得以確保。臺灣退出這兩個國際組織,是1979年臺美斷交、美國和中共建交以後的事情。◆十年努力重回WTO臺灣退出關貿總協定之後,中共也不可能入會,所以,不管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和關貿總協定無緣。這樣維持了11年。到了1961年,臺灣首度出現重新入會想法。又過了三年,1964年6月24日,臺「外交部長」沈昌煥向「行政院長」陳誠提出,請「行政院」考慮重回關貿總協定。陳誠裁示,由「財政部長」陳慶瑜約集「外交部」、「經濟部」、外貿會等機構,研究此事。研究了將近兩個月,「財政部」在8月14日復函「外交部」,表示還是不宜重回關貿總協定。儘管主辦單位財政部一再反對,「外交部」卻等不及了,在1965年3月9日自行出招,派遣人員以觀察員名義列席關貿總協定第22屆大會。之後,又派人參加了23、24、25三屆關貿總協定大會。到了1971年,關貿總協定召開第26屆大會時,引用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也就是臺灣所謂的「排我納匪」條款,撤銷了臺灣在關貿總協定的觀察員席位。打這以後,臺灣就和關貿總協定說了拜拜。在那之後20年時間裡關於重回關貿總協定的事情,一直不斷被提起,但也一直沒有決定性發展。倒是中共在1984年11月,成為關貿總協定觀察員,然後,在1986年9月,向關貿總協定提出申請,要求「重回」這個國際性組織。到了80年代末期,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愈趨明朗,隨著兩岸關係逐漸解凍,臺灣加入關貿總協定政策乃告成熟。1991年元月,臺當局成立加入關貿總協定小組,由「經濟部」主管貿易事務的常務次長王建煊主持,廣邀各部會,組成專案小組,與關貿總協定各會員國談判。1992年9月,關貿總協定理事會接受臺灣申請案,並成立工作小組,臺灣同時獲得關貿總協定觀察員資格。世貿組織成立後,臺灣於1995年12月1日正式以「發達經濟體」的名義提出入世申請。臺灣提出申請後,先後與30個要求與其進行雙邊磋商的WTO成員進行了談判,並籤署了雙邊協議文件。在多邊工作方面,臺灣提出申請後,WTO共召開10次工作小組會議及3次非正式工作小組會議,完成實質審查。其中前5次工作小組是審查臺灣的外貿體制問題。1998年2月第9次工作小組會議上,首度審查臺灣工作小組報告,完成一讀,並成立農業與補貼兩個專家小組會議,以解決臺灣經貿體制存在的問題;1999年5月第10次工作小組會議結束後,臺灣所有入世文件完成實質性審查。摘自臺灣《新新聞》2001年9月19日
責任編輯:
共1頁
相關文章
特別策劃
更多聚焦臺島
更多臺島夜話
更多獨家評論
更多各抒己見
臺海視點
更多評論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