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地圖上的寧波》首發 300幅地圖全方位展示寧波前世今生
《地圖上的寧波》一書匯集了300幅與寧波有關的各種地圖,包括古舊地圖和現代地圖,跨越了宋、元、明、清及近現代700多年歷史。 全書分為「地雄東南」、「域統山海」、「境分鄉邑」、「圖呈萬象」和「港通天下」五個部分,按「全國地圖上的寧波」、「浙江省地圖上的寧波」、「寧波城區地圖」、「各縣市區地圖」、「鄉鎮地圖」、「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圖」、「海防圖」、「交通旅遊圖」、「規劃圖及其他地圖」和部分西方人繪製的地圖等順序編排,將寧波置於中國歷史和浙江地方史的宏觀背景下,系統展示了寧波區域和寧波城市的發展歷程,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寧波在世界歷史
-
我國清代世界地圖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
新華網7月26日報導:通用的世界地圖都是以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為本初子午線,然而,在石家莊市博物館最新發現的一張清代中國人最早繪製的世界地圖卻表明,「京師」(北京)為本初子午線。專家說,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在中外地圖史上絕無僅有。
-
使用中國地圖要注意 湖南去年共查處13起涉國境線「問題地圖」案件
使用中國地圖要注意我省去年共查處13起涉國境線「問題地圖」案件不久前,熱播劇《親愛的熱愛的》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因為在該劇中出現了不包含臺灣、海南島和阿克賽欽等地區的中國地圖畫面。 使用地圖有哪些注意事項?從哪種渠道能獲取正規地圖?
-
最大古地圖《福建輿圖》系國寶級古籍 與收復臺灣有關
它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684年~1686年)所作絹地彩繪本。圖呈正方形,縱橫均640釐米,四周各有寬55釐米的黃緞鑲邊,鑲邊上用金色絲線繡有9條五彩金龍,其間點綴彩色祥雲,把全圖襯託得極為豪華壯觀。整幅地圖由12塊白色絲綢拼接而成,加邊總面積達56平方米。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古代紅釉都是天然著色劑的,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以銅為著色劑,康熙時期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有霽紅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其中霽紅釉和郎窯紅釉是康熙仿宣德豇豆紅釉瓷器豇豆紅釉清康熙時期是創燒的高溫銅紅釉,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但是有時候呈深淺變化的粉紅色,有時摻雜綠斑或色暈,有時候似大紅袍色澤,因為不穩定所以也叫「桃花片」
-
70集《清代皇陵秘聞錄》首播,喜馬拉雅APP助力熱播
鳳凰網·翻閱有聲團隊獨家出品的70集音頻節目《清代皇陵秘聞錄》,通過對清代帝王后妃陵寢史實的再現,展現真實歷史中的清宮帝王后妃秘聞、帝王權謀等內容。與清宮劇比起來,這檔真正尊重歷史事實、又能讓大家輕鬆了解的清史音頻節目,已經於10月獨家上線喜馬拉雅APP。上線一周,便獲得了喜馬拉雅熱門推薦,並收穫近20萬的播放量,喜馬拉雅歷史暢銷榜排名前30,成功的帶起了一波「清史熱潮」。
-
「二元一次方程根」 康熙創造的術語
N海都記者 肖穎 文/圖 海都訊 康熙是個數學家,方程式中的「元」「次」「根」竟是康熙創造的?他曾被洋人畫成大眼高鼻的老外?乾隆御用大型地圖《坤輿全圖》從何而來?近日,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辦、福建省檔案館承辦的「錦瑟萬裡虹貫東西——絲綢之路檔案文獻展」開展,一批珍貴的文獻檔案與福州市民見面,其中,國書、條約、奏摺、輿圖、信函等尤為引人注目。
-
經天緯地:中國古代地圖博覽
清朝中前期,在逐漸完成並鞏固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先後任用西方傳教士率領中外測繪人員對全境進行實地測繪,採用西方近代三角測量法和經緯投影技術先後繪製康熙《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內府輿圖》三大實測圖集,在世界測繪史和地圖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康雍乾三大實測地圖集的繪製過程也是清王朝完成並鞏固國家統一、對邊疆地區實行主權管轄的歷史見證。
-
古地圖上的方向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等3幅帛地圖,經考古鑑定,該圖是西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地圖的方向為上南下北。上述3種古地圖中,有兩種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的,而後世製作的古地圖的方向大多也是上南下北的,如南宋程大昌《雍錄十卷》有地圖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為上南下北。元代李好文繪製的《長安志圖》有地圖22幅,其中上南下北的僅佔27%,上北下南的卻佔73%。但也有許多古地圖的方向上西下東的。可見,古地圖方向上南下北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 為什麼多數古地圖的方向採用上南下北呢?
-
地圖為什麼總是上北下南?
古代中國,也許受西晉裴秀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影響,除了幾乎無地圖殘存的元朝,宋到清的國家地圖幾乎清一色以北為上。比如宋代《九域守令圖》、《禹跡圖》、《華夷圖》、《地理圖》;明代《廣輿圖》、《大明混一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等;大部分的清代全國地圖,都是如此。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在中國歷史上,臺灣作為和大陸一衣帶水的存在一直備受關注,自從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臺灣就變成了鄭成功家族的地盤,鄭氏小朝廷在臺灣割據多年,自成一派,後來康熙大帝上臺之後就力圖收復臺灣,統一全國,為此他啟用了一個人——施琅。
-
衛星地圖下的清代帝陵——你都看到了什麼?
下面這組圖片向我們展示了衛星地圖下的清代帝陵。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衛星地圖下的清代帝陵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
-
描繪清代四川省行政區劃境內河道沿及湖泊等分布地圖《四川全圖》
《四川全圖》地圖描繪了四川省所轄12府、3直隸廳、8直隸州、6廳、11州、112縣等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等分布。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境內河道密布,長江橫亙境內南方。
-
如何使用正確的地圖
目前發布的標準地圖包括中國地圖83幅,世界地圖51幅,專題13幅,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自助數據各1幅。(2) 使用「天地圖」網站提供的網際網路地圖。「天地圖」網站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導建設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公眾版,是中國區域內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最全的中國自主的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網站,可以向社會公眾提供權威、可信、統一的在線地理信息服務。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利瑪竇曾繪成名為《山海輿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們展示,並把所攜《萬國圖志》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他在《天主實義》和《乾坤體義》等書中介紹了地圓說,並把西方經緯度線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開中國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的先河。
-
深讀歷史地圖 縱覽百年變遷
《長春歷史地圖集》中的第一部「區域圖」,收錄了17幅地圖,其中展示長春城區域位置的有8幅,有明確疆域的9幅,它們反映出長春100多年間的歷史演變和形勢變化。深度閱讀這些地圖,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長春發展史。
-
第五屆京臺學者共研會在京召開
10月24日,由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臺灣絲路文化協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五屆京臺學者共研會」在京成功召開,本屆共研會以「弘揚抗戰精神,攜手民族復興——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為主題,邀請京臺兩地20餘位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清朝康熙皇帝總計在位61年,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歷史上,先後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驅逐沙俄、打擊西北準噶爾部等等。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到底應該先收復臺灣,還是先打擊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年輕的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