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點就是:清朝在康熙時期雖然軍力上達到了鼎盛,但政治上還不是十分穩定,畢竟入主中原僅僅百年,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四海昇平」之說,說起它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國確實有著東、西、南、北,四大海域,只是與現在人們印象裡的四海有些許不同。 古代的東海就是如今的東海、黃海地區的統稱,南海在古時還是叫南海,西海就是現在的廣西北部灣地區,那麼北海是哪裡呢?是現在的渤海地區嗎?並不是,北海實際上是現在的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古代中國稱其為北海,它與其它三大海一樣,都曾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也就是古時候\"四海昇平\"一詞的由來。 貝加爾湖現在的俄羅斯南部,蒙古語、稱為「baigal dalai」,意為「自然海」;是世界第一深湖、最大的。
貝加爾湖地區也是連接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在公元七世紀中葉,唐朝就將貝加爾湖正式納入了中國領土,並設置了行政機構,隸屬於「關內道」管轄,統治該地區長達50年。唐朝滅亡後,貝加爾湖地區幾經易手,到了清朝時期又被收歸大清管轄。 康熙二十八年,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戰勝沙俄後,兩國於尼布楚籤訂雙方議和條約,史稱《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正式規定了中俄兩國的國界線為包括大興安嶺、庫頁島等地區的外興安嶺以南,額爾古納河以東為中國領土,外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以西歸屬沙俄。 康熙時期在清代是公認的軍事實力最強盛的時期,無論是相比於滿清入關時的天聰、崇德時期,還是後來的雍正乾隆來講,清軍的戰鬥力和人數都達到了清代歷史的頂峰。而就是在那麼個強盛時期,清政府為什麼明明戰勝了沙俄,還要放棄貝加爾湖這一交通樞紐呢,難道真的是康熙帝委曲求全做出的退讓嗎?其實不然。
縱觀歷史,如果正面、理性的解讀《尼布楚條約》會不難發現,在條約中,清朝和沙俄帝國討論劃分的地區幾乎都是兩個國家此前沒有涉及過或者只在短時期內統治過的地區,當然,也包括貝加爾湖地區。 貝加爾湖在中國歷史上,只被唐朝正式統治了50年,至於元代由蒙古人統治的時期,基本上不能算作是被中國統治,因為當時的中原地區還屬於南宋呢。而除貝加爾湖以外,如外興安嶺、尼布楚、雅克薩等地,大部分時間都從未被中原王朝統治過,當然,這些地方曾經也不屬於沙俄,所以兩國討論劃分的地區,基本都屬於在開疆拓土。 因此《尼布楚條約》並不算不平等條約,只是在劃分歷史上那些無主之地的歸屬權罷了,貝加爾湖地區也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被清朝劃給了沙俄的。
清王朝在鼎盛時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更像是一種主動的戰略放棄,在政治上也算不得失去國家領土、有損國家尊嚴。 清朝放棄貝加爾湖三大原因
那麼至少就需要建造營舍來駐軍,還需要運送軍需、糧草和各種物資來養活軍隊。光是這些軍費開銷和政府機構的費用,每年就要倒搭很大一筆錢。這樣長年累月的倒搭下來,就會成為清政府的一大累贅,清朝沒必要為了守住一片歷史上本就不完全屬於中國的領土,而每年搭上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那樣太得不償失了。 康熙帝那麼精明,當然能算明白這筆帳,所以乾脆將這個包袱丟給了沙俄,自己抽出人力物力的同時,還可以以此作為一項談判的籌碼來要到其它方面的好處。
比如當時在蒙古地區的準葛兒還沒被平定,西藏問題沒有徹底解決,臺灣島內還有叛亂沒有平息、人心浮動等,這些都需要動用軍力和財力來解決,當然沒必要為了塊可有可無的地方,動用精銳部隊,出錢費力的與沙俄繼續交戰。 所以康熙將貝加爾湖作為順水人情劃給沙俄,打兩棍子(兩次雅克薩之戰)給一個甜棗,讓當時的沙俄即挽回些顏面又在此後一百多年裡沒敢再犯,實乃一舉兩得。
這不得不說明康熙的政治眼光是很獨到的,不愧為一代\"聖主\",清王朝在康熙年間,僅用了不到五十年就剷平了之前上百年都沒完成的內外矛盾。 削三番,平臺灣,消滅了漠北戈爾丹叛亂,又戰勝沙俄確定了北部疆土劃分,件件都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大功,為清王朝之後兩百年奠定了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