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唐朝鼎盛時期領土看著比清朝大,實則比清朝小很多?

2020-12-03 歷史縱橫帝

導讀:關於題主這個提問小編不敢苟同:什麼叫唐朝鼎盛時期的領土實際比清朝小很多呀?請問有什麼根據嗎?唐朝鼎盛版圖出現在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在徵服高句麗和百濟後版圖面積達到1237萬平方公裡。歷史上有多少王朝的能突破這個數字。即使是清朝也只有在鼎盛時期(乾隆、嘉慶時期)的1316萬平方公裡的略微超過了鼎盛時期的唐朝版圖,題目中這個小很多又從何說起呢?況且唐朝時吐蕃不包含在國土範圍內,所以唐朝在西部中亞、北部邊界、南部交趾以及東部的朝鮮半島控制區域都大於清朝控制範圍。什麼叫看著的大?那是真的很大,只不過邊疆地區多實行以都護府形式存在的羈縻政策,控制力度不是那麼強大罷了。詳細情況如下: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的版圖空前遼闊四個方向的起止是: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也就是西部抵達鹹海、阿富汗;北部在滅亡突厥後已經抵達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北部區域;南部把交趾納入國土;東部佔據朝鮮半島的大部區域。

而清朝版圖的就比較具體了,在乾隆徹底平定西北以後版圖達到鼎盛:東北與沙俄以外興安嶺為界(含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分界,在貝加爾湖以南;西北邊界在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東與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南部邊境不包含早就獨立的越南,只是維繫了宗藩體系的存在。

所以清王朝和大唐王朝相比,版圖優勢在於把東北老家和青藏納入中原王朝直轄;當然還有對蒙古草原各部的直轄統治。而唐朝對應清朝的版圖優勢在於對中亞和朝鮮地區由更強大的輻射和滲透能力。當然再邊疆地區實行以都護府形式的羈縻政策無法和清朝相比。小編不是清黑也不是唐朝死忠粉,所以如果客觀的評價兩個王朝在開疆拓土方面都很厲害,但是如果說唐朝鼎盛時期版圖比清朝小很多純粹是亂說。唐朝的邊境實行羈縻統治的都護府不是唐朝領土?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不是大英帝國分布在五大洲的統治如何奠定殖民時代超過3000萬平方公裡的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雖然距離不太恰當,但是更直觀形象)

版圖西部大唐和大清比較

我國歷史上的王朝如果說統治西域、橫跨蔥嶺已經成為一種大一統王朝的常態,但是如果說大唐在中亞地區的滲透和影響力來說只有大唐王朝最厲害。即使版圖最大的元朝都不如大唐對於中亞的控制,因為元朝時期西域都是察合臺汗國的領地更別說國力輻射中亞了。即便是版圖廣闊的大清王朝在西部的邊界也只能到達巴爾喀什湖和蔥嶺,而大唐王朝的西部邊境已經到了鹹海、藥殺水的中亞河中地區以及阿富汗。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唐鼎盛版圖怎麼小了?

大唐和大清南部、北部、東部版圖比較

大唐在滅亡突厥後北部邊境推到了貝加爾湖北岸,南部抵達安南境內。而清朝的北部邊境在貝加爾湖南部(根本不包括貝加爾湖),越南也僅僅維持了宗藩關係。東部唐朝在唐高宗時期平定高句麗和白濟,而清朝只到圖們江、鴨綠江。

歷代王朝領土傳承和漢文化的影響奠定了大清王朝超過1300萬平方公裡的版圖

從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歷代王朝都在版圖擴張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西漢初次把西域和交趾納入版圖;唐朝時期更把西部版圖推至阿富汗和河中地區;東部的在西漢設置漢四郡後,到唐朝攻滅高句麗和百濟再次維繫了對於此地的統治;明朝時期奴兒幹都司的設置,第一次明確地把東北(涵概外興安嶺)納入版圖;元朝時期首次把西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正是這些王朝的赫赫戰功和孜孜不斷的努力,才讓漢文化遠播到這些區域。所以說清朝的版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只靠清朝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是在歷代王朝的基礎上通過清王朝自己的努力,才逐步奠定了超過千萬平方公裡的版圖。套用一句俗話: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大清王朝的版圖也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舉例來說:唐朝中後期為什麼衰落了,除了安史之亂外就是因為唐朝不斷的對外戰爭造成的。大唐兩百多年的國祚當中幾乎年年在打仗,強悍的吐蕃和南詔就是在唐朝中後期的屢次打幾下才遭到削弱乃至徹底崩潰的。而大唐後期僅僅憑藉不到巔峰一半的版圖的國力生生地把吐蕃耗成了四分五裂的部落;而曾經強大的南詔也在大唐滅亡前五年的902年壽終正寢。大唐為後代王朝納入青藏和西南區域做了如此大的貢獻,居然還有人質疑大唐在西南的戰敗導致大宋西南版圖止步於大渡河(真是可發一笑)。所以無論是在北部草原還是在中亞地區以及西南,大唐都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和無與倫比的努力。

小結:

通過具體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鼎盛時期的唐朝版圖幾乎和清朝鼎盛時期差不多。甚至還大於清朝晚期,所以不存在唐朝鼎盛時期的版圖遠小於清朝版圖的說法。大清王朝1300萬平方公裡的版圖也是在歷代王朝的不斷努力和開拓的基礎上形成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3大原因令人佩服
    最後一點就是:清朝在康熙時期雖然軍力上達到了鼎盛,但政治上還不是十分穩定,畢竟入主中原僅僅百年,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四海昇平」之說,說起它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國確實有著東、西、南、北,四大海域,只是與現在人們印象裡的四海有些許不同。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
    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統治的強盛時期,貝加爾湖被清政府拋棄了,先是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來又是《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地承認了沙俄對於貝加爾湖地區的所有權,在強盛時期放棄領土,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統治者或許有自己的考量。
  • 我國還能恢復清朝領土麼?
    從世界歷史來看,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最大基礎,其實就是領土,領土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所以古代多數的戰爭和戰亂都是因為領土,即使到現在,世界範圍內之所以還有那麼多的矛盾,那麼多糾紛,也都是因為領土問題,而且還多數因為固有的領土,很多國家都想要收回自己的故土,以保障民族的發展和不辜負祖先的創造,最典型俄羅斯就是如此。
  • 清朝竟然有四個「禁區」,漢族人若是貿然入內,多數性命難保
    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之後,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逐步掌控全國。眾所周知,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是十分遼闊的,但是,為什麼清朝的老百姓還會時常出現缺少土地糧食短缺的問題呢?這其中又有那些原因呢?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清朝的疆域。
  • 打了勝仗,卻失了土地:清朝為何承認西伯利亞歸沙俄?
    此戰規模雖小,卻影響巨大,對中國和世界的格局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謂小仗改變了大格局。本文試圖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儘可能客觀地探討這場戰鬥的前因後果。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建國後,羅斯公國即開始對外擴張,於882年佔領第聶伯河中遊的基輔城,隨即把首都遷到基輔,開始了基輔羅斯公國時期。至公元10世紀末,基輔羅斯公國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東歐強國。之後開始衰退,在11世紀中葉分為十八個公國,陷於封建混戰。13世紀初,基輔羅斯及東歐的眾多公國被蒙古大汗拔都(成吉思汗之孫)建立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所徵服,成為其附庸。
  • 清朝皇帝的帽子上面,為什麼會有一塊小金牌?
    在很多清宮劇當中,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其他朝代皇帝戴的帽子,是不太一樣的。而且,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塊小金牌。那麼,這塊小金牌,到底有什麼用處呢?是有特殊的意義,還是只是為了美觀呢?古代帝王,因為身份尊貴,穿衣服飾必須彰顯帝王威嚴。清朝自入關以來,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
  • 清朝為什麼滅亡?
    清朝為什麼會覆滅?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非洲一國家曾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曾有一個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的條約,甚至還想在清朝駐軍,說起來是不是很可笑,畢竟非洲從15世紀開始被殖民,一直到20世紀末才正式拜託殖民的枷鎖,不過卻有此事,那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什麼兩次雅克薩之戰清朝都打贏了,康熙帝還是要把尼布楚割讓出去
    總面積近1300萬平方公裡,佔俄羅斯總面積70%以上,比加拿大的面積還要大。西伯利亞不僅面積大,而且資源豐富,是一塊風水寶地。世界許多國家都很豔羨,中國人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是耿耿於懷。 因為歷史上,中國和西伯利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清朝時期,中國丟掉了西伯利亞大片的土地。即使是被認為平等條約的《尼布楚條約》,實際上中國也割讓了貝加爾湖、尼布楚等領土。
  • 為何說這次大遷徙不僅化解了清朝的危機,還改變了我國今後的格局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京城附近的百姓幾乎都是被強制遷徙過去的。像在唐朝剛建立好長安城時,由於城內人口稀少,城內和郊區的大片土地幾乎能滿足城裡人的自給自足。到了明朝,為了海禁,朱元璋曾強迫沿海數省的百姓內遷,並造成了民間貿易和沿海百姓的窮困潦倒,這才是造成沿海「倭亂」的主要原因。
  • 為何說這次大遷徙不僅化解了清朝的危機,還改變了歐亞今後的格局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京城附近的百姓幾乎都是被強制遷徙過去的。  像在唐朝剛建立好長安城時,由於城內人口稀少,城內和郊區的大片土地幾乎能滿足城裡人的自給自足。  到了明朝,為了海禁,朱元璋曾強迫沿海數省的百姓內遷,並造成了民間貿易和沿海百姓的窮困潦倒,這才是造成沿海「倭亂」的主要原因。  其實明朝的倭寇是怎麼來的?
  • 這塊中國領土花了128年,終於回歸中國,比香港面積還大
    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不周山」。《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後來逐漸被稱為蔥嶺或者帕米爾,早在唐朝的時候,就明確為安西都護府轄區。清朝準格爾蒙古部落強盛之後,那些遊牧於天山南北的哈薩克等部落紛紛臣服準格爾,遊牧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人則與之若即若離。
  • 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弄丟的?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明白了!
    提到貝加爾湖,很多人會想到那裡曾經是中國的土地,被清朝給弄丟了。那麼,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弄丟的?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明白了! 公元1世紀後,外貝加爾先後活躍著鮮卑、高車、鐵勒等部,漢朝時期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領導下,復立庭於今鄂爾渾河西岸喀喇巴爾嘎遜地方,統治匈奴及其所屬各部,並上書朝廷自請「世世保塞」茹為漢守衛北方領土,匈奴成為漢王朝的屬部,其統治下的包括貝加爾湖地區在內的北方領土是漢王朝的屬地。
  • 薛鍾琪,三朝武臣巨擘,被譽為大清朝第一常勝將軍!
    但是說到清朝第一常勝將軍,卻不是滿蒙八旗,而是一個漢族將領——嶽鍾琪。1724年嶽鍾琪成功收復青海地區領土60萬平方公裡,雍正非常高興,滿朝人心振奮。嶽鍾琪被加封太子太保,賜爵三等威信公。小金川之亂,在與故人莎羅奔重逢的祥和氣氛中結尾。令人惋惜的是,1754年(乾隆十九年),在大巴山剿滅陳坤邪教的返程中,因癆肺病發作,在四川資州與世長辭。
  • 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比如清朝時期,中國的科舉狀元一半以上出自江浙,內蒙、吉林、黑龍江等不少省份一個都沒出。那麼為何清代的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第一,江浙地區是清朝時期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素有「蘇湖熟、天下足」、「衣被天下」的說法,清朝的半數賦稅都指著江浙地區。古代生產力落後、經濟條件差,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大部分人連養家餬口都是問題,更不要說十年不事生產的寒窗苦讀。
  • 為什麼說清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退步?滿清奴隸制害人不淺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皇權專制達到了頂峰。也有人說因為元清並不是漢人建立的政權,所以還有「崖山之後無中華 ,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但無論哪個說法,總歸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元清兩朝的統治,確實給中華文明和漢人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滿清入關以後,竟然繼續延續了他們的奴隸制文化,清朝也可以稱作封建奴隸制政權了。
  • 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老外叫順口了
    1842年8月29日,鴉片戰爭結束,清朝戰敗,英國派出使者和清政府籤訂了《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標誌著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是考試的重要考點,所以是要求背誦的。那問大家一個問題,《南京條約》為什麼要叫《南京條約》呢?
  • 1866年是清朝的什麼年代?我們該如何評價那個時期?
    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合作,及太平天國崩潰(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平靜時期,封建守舊中國在喪權辱國的強烈刺激下,開始尋求變革,這算是中國近代百年黑暗歷史中,較為光明的一段時間。所謂的「同治中興」便是由此而來!
  • 為什麼中國人口在清朝時會暴增到4億?且看這三個原因
    而道光時代的清朝正處於其人口的巔峰時期,馬爾薩斯陷阱還沒有展現其最具破壞性的一面(不等於說完全沒有馬爾薩斯陷阱,乾隆時期,流民現象就越來越嚴重。嘉慶即位後更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白蓮教起義)當然,即使每個大一統王朝的盛期都會出現人口膨脹的現象,道光時期的4億人口仍然是相當嘆為觀止的數字,因為以前的王朝盛期,人口數也沒有擴張到這種局面。
  • 中俄雅克薩之戰的較量,《尼布楚條約》對清朝是否公平?
    這也就是沙俄為什麼東擴那麼容易的原因。遇到強國根本就無法擊敗,直到進入近代,憑著強大的國力才成為重要的一員。清朝建立初期,主要目標是入住中原,面對沙俄的東侵也顧不上。沙俄也時常騷擾清朝的外興安嶺邊境,一開始清朝只是忍讓,但沙俄得進寸尺,騷擾越來越頻繁。到清朝基本統一中原後,清朝有力量抽掉出來對付沙俄。最終兩國決戰於雅克薩城,而沙俄的統治者是彼得大帝,清朝的是康熙皇帝,這是兩者間的較量。 其實《尼布楚條約》對清朝來說是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領土的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