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這次大遷徙不僅化解了清朝的危機,還改變了我國今後的格局

2021-01-19 李昂聊歷史

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一直都伴隨著強制性的遷徙,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古代,人口才是最大的財富。

看《三國演義》時很多人被劉備逃跑還帶著十萬百姓所感動,但現實中卻是,這些老百姓是被軍隊押解著強制遷徙的。在安土重遷和科技特別落後的古代,如果有一點點辦法,誰願冒著生死未卜的風險去遷徙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六國之前的貴族全部,約有12萬人全部遷徙到了京城附近,一是為了監視,二是為了控制。項羽之所以得不了江山就是因為項羽太毒辣了,所到之處非搶即殺,不給別人留一點活路。

但在清朝,有2500人冒著違抗禁令的風險大舉遷徙,並從此改變了清朝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的形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大遷徙背後所隱藏的秘密

無論是秦漢,還是後來的唐宋元明清,每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強制性的大遷徙。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京城附近的百姓幾乎都是被強制遷徙過去的。

像在唐朝剛建立好長安城時,由於城內人口稀少,城內和郊區的大片土地幾乎能滿足城裡人的自給自足。

到了明朝,為了海禁,朱元璋曾強迫沿海數省的百姓內遷,並造成了民間貿易和沿海百姓的窮困潦倒,這才是造成沿海「倭亂」的主要原因。

其實明朝的倭寇是怎麼來的?是朱元璋掠奪了沿海數省百姓的生存權,人家才冒死採用武力的手段對抗朝廷的。

再後來,朱元璋又強制上千萬人,搞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在這場大遷徙中,僅僅在遷徙過程中死亡的人數就將難以估計。

而像沈萬三這樣的富豪,不僅是明朝,幾乎是歷朝歷代王朝打擊和被迫遷徙的對象。

被迫遷徙說好聽點是遷徙,說難聽點就是流放。

在秦漢之後,原本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黃河流域逐漸被長江流域所替代。

南方多雨多熟的自然優勢,加上北方戰亂、洪水、瘟疫、生態破壞等災難對老百姓的折磨,人民逐步自動向南遷徙,這也是後來南方越來越發達的主要原因。

到了唐朝之後,江淮地區,兩廣等地逐步被人開發。

到了雍正時期,為了打破雲貴和緬甸地區複雜而又多變的邊境關係,雍正用鐵血手段推行了「改土歸流」。

啥叫「改土歸流」?說好聽點就是強制漢化,說難聽點就是用軍隊把當地的土著全部殺光,然後將漢人移民過去,和印第安人時期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

這種種族滅絕政策看似殘酷,卻為我國爭取了兩三個省的永久性土地。其實,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屠殺和掠奪的歷史。

清朝除了對西南移民之外,對青海、西藏、甘肅等地也組織過強制移民,但這些和後來2500萬人的主動移民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

清朝的強制移民很多人是被逼無奈的,但清朝中後期的主動移民是為了生存,卻間接影響了後世三百年的政治格局。

·2500萬人的自由移民

當「曾靜案」之後,這個帝制時代中幾乎最智慧、最勤奮,也最喜歡為老百姓出頭的雍正曾經出來一本書,名字叫《大義覺迷錄》。這是一本政治性很強的書,也是一本融合了大量宮廷秘史的書。

在這本書裡,雍正強調蒙、漢、滿、回、維、苗、彝等各民族為一家,根本就沒有什麼「華夷之辯」和「滿洲滿人」之說。雍正之所以要弱化狹隘的民族主義目的就是為了將清朝這個多民族的帝國整合到一起去。

但雍正時期的所有努力在乾隆上臺後被兒子全部都給推翻了,並搞出了種種強調滿漢分離的種族政策,比如為了保護滿人的老家——東北地區,而出臺了很多不適合當時形勢的種族政策。

但隨著清朝面對來自東北部邊界的壓力,清朝完全放鬆,甚至到後來乾脆放棄老窩,用鼓勵移民的方式來快速開發滿人的根據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在開始的時候,面對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和其他各種優質資源,來自清朝內部的老百姓受生存壓力所迫,冒著被清朝懲罰的危險跨過「柳條界」,「偷渡」到東北去開發土地。

隨著來自亞歐大陸東北方敵人的日益貪婪,穩固其東北地區迫在眉睫。儘管軍事是手段之一,但移民,特別是漢人移民,卻是鞏固這一地區的最好方式。

一旦這個地方有了我們的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俗,你再想軍事佔領,那就是侵略了。漢民族最大的特徵是什麼?就是吸收並化解對手。匈奴人來了變成了漢族,北魏來了變成的漢族,滿人來了,也同樣被漢化了。

一旦有漢人扎堆的地方就很容易形成牢固的大一統勢力,除非你能將這裡的漢人全部殺光,但這也太血腥了吧!為了佔領別人的地盤,殺光別人的百姓,這在法理和良心上是很受外界譴責的。在清朝鼓勵之下,在短短的百年間,自由遷徙到東北的農民高達2500人之多。

正是因為這些移民才抑制住了北方敵對勢力的南侵,並在其後的偽滿洲國時期給與了敵人振奮人心的反擊。

如果清朝時期沒有這些移民進入東北,那麼那些滿人的老家將還可能是無人問津的「寧古塔」,在後來的勢力爭奪中,東北很容易被敵人吞併下去。

東北地區的資源和人口對後來的中國有多重要,只要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想必都知道吧!也正因為如此,幾乎每次外敵入侵都最先想在東北地區這塊天然的寶藏開始下手。

如果這塊土地上沒有那最開始的幾千萬漢人,那麼在清朝與北方對手的爭霸中又會怎麼樣呢?

中原王朝從最開始的黃河流域發展到後來的龐大帝國,地盤擴張了好幾倍,這都和人口遷徙有著直接的關係。

但這些遷徙中,沒有一次不伴隨著災難和犧牲的,這也是歷史發展中所避免不了的。

如果讀者裡對「闖關東」這次移民潮有所了解,而不僅僅是通過李幼斌的電視劇知道的話,肯定會被清朝時期往東北遷徙的這次移民所震撼。

對於清朝期間這次往滿人老家地區2500萬人的大移民起到的抑制敵人入侵之說法,讀者您認同嗎?


相關焦點

  • 為何說這次大遷徙不僅化解了清朝的危機,還改變了歐亞今後的格局
    但在清朝,有2500人冒著違抗禁令的風險大舉遷徙,並從此改變了清朝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的形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這場大遷徙中,僅僅在遷徙過程中死亡的人數就將難以估計。  而像沈萬三這樣的富豪,不僅是明朝,幾乎是歷朝歷代王朝打擊和被迫遷徙的對象。  被迫遷徙說好聽點是遷徙,說難聽點就是流放。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有一個很奇怪的點,那就是明顯體現出了,英國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國對世界一點都不了解,為什麼英國會對我國如此了解?其實我國一點都不了解世界,這一點很好解釋,因為我國長期都處在閉關鎖國之中。
  • 沙特等國和卡達復交 三年危機何以化解?
    塔米姆在社交網站上表示,各方都希望該地區有「更好的未來」,他同時還感謝了科威特的斡旋努力。三年危機何以化解?斷交危機發生後的三年多裡,卡達國家元首沒有再出席過海合會首腦會議。今年1月5日,塔米姆出席了在歐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標誌著海灣斷交危機開始化解。就如何化解斷交危機,沙特等四國曾提出13項條件,包括卡達關閉「半島」電視臺、關閉一個土耳其軍事基地、降級與伊朗外交關係、斷絕與穆斯林兄弟會聯繫。
  • 在影視劇中,為何我國殭屍都穿著清朝官服?專家:並非迷信
    可是大家發現沒有,中國的殭屍群體都是臉部煞白,手臂筆直抬高至身前,穿著清朝官服蹦著出場的。都說殭屍是死不透的僵化古物,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朝改代,共有400多個王朝統治,不光只有清朝,為何殭屍穿的服飾都是清朝官員的呢?原來中國內地幾乎不拍殭屍劇,殭屍劇這類影視劇一般只在中國香港拍攝。
  • 金融危機下的世界能源格局
    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成為能源需求的增長點  金融危機爆發後,與西方各主要能源消費大國出現消費需求減少的勢頭相反,一些新興的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卻逐漸加大了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是中國和印度。有機構預測,未來幾十年,對能源的最大需求將是中國和印度,這將改變目前世界能源向歐美日地區流動的格局。
  • 缺口約10公斤,嫦娥四號起飛6小時後漏油,我國專家巧妙化解危機
    剛跨進2021年,我國又迎來一件大喜事,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被火星引力捕捉,成功進入環繞軌道,全國各地響起一片片響亮的掌聲
  • 黑死病在歐洲曾殺死2500萬人,為何在中國沒有爆發?要感謝一個人
    011911年,一場危機正在逐漸靠近東北地區,如果可以將這場危機化解,清廷「壽命」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如果不能化解,清廷可能會隨之滅亡。這場危機在歐洲有個這樣的名字——黑死病。02在我國,黑死病就叫做鼠疫,整整奪走了6萬人的生命。當時清廷已經是被列強盯上了,如果鼠疫再在東北地區傳播到其他地區,那麼根本不用列強入侵,直接被鼠疫就擊垮了。在那個年代,一旦人們感染黑死病,最快半天就會死亡。
  • 投資超萬億 中國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經濟觀察)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1000萬人,規模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中國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3日說,全球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有80多個
  • 清朝護照什麼樣?國家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字依然振奮人心
    01在很多人的眼中,清朝是比較弱的,主要是因為清朝在末期受盡了列強欺辱。其實這麼說是有些片面的,晚清只是相對西方列強弱,不能說國力弱。縱然是比西方列強弱,我國人民出國還是會受到保護的,看看清朝的護照就能看出來,上面的27個字非常硬氣。曾經,清朝也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康熙、雍正年間。後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清朝慢慢陷入了頹勢。
  • 清朝改變性質的原因是什麼?是底層人民吃不飽!
    清朝改變性質的原因是什麼?是底層人民吃不飽!社會階層聯絡的改變,關於這個社會階層,咱們都很清楚,不管在,古代仍是,近代仍是,接近於近代的時分,每一個不同的時期都有著不同的社會階層,今日給咱們介紹介紹,關於社會階層的改變,關於我國近代史來說。
  • 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經濟觀察)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1000萬人,規模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中國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3日說,全球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有80多個,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
  • 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科技是推動大變局格局變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防範化解科技重大風險是確保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1.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重大風險 風險1:科學研究範式面臨重大變革,科學組織模式發生系統性改變,使得我國的原創性成果不足,進而可能面臨科技發展被西方國家再次拉大距離的風險。
  • 肺炎影響全球格局的三種可能:全球重構、多重世界與文明危機
    比如這次的抬頭可以講是美國為先,美國本身對全球化沒什麼意見,他甚至一度是全球化最大的得益者,問題在於,從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全球化,它認為自己得到的好處沒有以前多。客觀來講,在新一輪的全球化中,中國當然是最大的得益者,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崛起,也一定程度上撼動了美歐關係。這就是美國為什麼不斷地退群的原因。
  • 洪武永樂大移民,一場歷時近50年的人類大遷徙!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乏有人口大遷徙的事件發生,至於原因,大都是為了躲避戰禍,抑或是自然災害來臨,令原本生活的地方失去了繼續生存的條件,無奈之下,只好遠走他鄉討生活,這類人口大遷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們一種自發主動的行為,我們姑且稱之為主動遷徙。
  • 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一)近期策略性對策:積極防範和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經濟社會的風險性影響目前,廣東經濟發展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的轉折時期,面臨著一系列矛盾和壓力。在此關頭遭遇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引致的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和國際市場需求下降的外部振蕩,以及國家宏調政策密集出臺效應凸顯的影響。為此,廣東必須主動採取一系列策略性對策防範和化解可能引發的風險。
  • 劉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
    他還指出,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僅是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也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在西歐東非,為何每年都有角馬大遷徙?場景十分壯觀!
    【在西歐東非,為何每年都有角馬大遷徙的壯觀景象?】在肯亞及坦尚尼亞,每年的7月到10月,都有成千上萬的角馬飛奔而來,橫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國家公園大草原和肯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在西歐東非,為何每年都有角馬大遷徙的壯觀景象?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
    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統治的強盛時期,貝加爾湖被清政府拋棄了,先是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來又是《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地承認了沙俄對於貝加爾湖地區的所有權,在強盛時期放棄領土,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統治者或許有自己的考量。
  • 大陸媒體評論: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改變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11日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大陸媒體發表的評論指出,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此改變,大陸方面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新華社刊文指,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一場選舉而改變,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懸殊,大陸方面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無論遏制「臺獨」分裂,還是造福臺灣同胞,「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
  • 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為何《清史》一直沒寫出來?
    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初期進展非常順利,清史館經費充足,清朝史料豐富,編纂的很多專家又是歷史的親歷者。▲趙爾巽但是,在1917年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清史編纂工作的命運,這件事就是張勳復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