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斷交風波,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終於和好了。作為和解的姿態,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在停機坪前擁抱了前來沙特參加會議的卡達埃米爾塔米姆。
1月5日,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城市歐拉舉行,與會領導人在峰會上簽署了《歐拉宣言》。
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在峰會閉幕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拉宣言》見證了各國強烈的政治意願和誠意,沙特、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埃及已與卡達恢復全面外交關係,此舉翻開了促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新篇章」。
作為首腦會議的主持人,穆罕默德在發表致辭時說,海合會成員國籤署的這項宣言對地區團結與穩定至關重要,有助於促進地區發展並應對周邊挑戰。
卡達隨後也正式發表聲明,對《歐拉宣言》的籤署表示歡迎。塔米姆在社交網站上表示,各方都希望該地區有「更好的未來」,他同時還感謝了科威特的斡旋努力。
在首腦會議召開前一天,科威特外交大臣艾哈邁德·納賽爾·穆罕默德·薩巴赫宣布,沙特和卡達從當晚開始相互開放陸海空邊境。當日晚些時候,塔米姆確認親自出席第二天的會議,這是他自2017年以來首次踏上沙特的領土。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稱,以峰會舉辦地沙烏地阿拉伯西部城市命名的《歐拉宣言》承認了海合會國家團結一致的重要性,並意在加強地區安全、和平、穩定和繁榮。他對沙特、阿聯、巴林、埃及和卡達宣布互相開放領空、陸地和海洋邊界表示歡迎。
卡沙之間嫌隙由來已久
海合會成立於1981年,總部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是海灣地區最主要的政治經濟安全組織,成員國包括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指出,伊朗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對海灣地區君主制國家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伊朗與伊拉克在1980年至1988年間發生了「兩伊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下,防衛能力有限的海灣國家為了抱團取暖,就成立了海合會。
上世紀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爆了海灣危機。為了增強軍事應對能力,海合會成立了「半島盾牌」部隊。「可以說,抱團取暖、聯合自保,是海合會的宗旨,也是把它們聯合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原因。」李紹先道。
2017年6月,沙特、阿聯、巴林和埃及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交,並對其實施制裁和封鎖,隨後又有一些國家宣布與卡達斷交。但卡達否認這些指控,並表示禁運旨在削弱其主權。
海合會為何會發生兄弟鬩牆?李紹先分析,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長期以來,沙特在海合會一家獨大,其他國家都要聽沙特指揮。但實際上,卡達雖然「個頭小」,但「身體很棒」,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方面明顯走在沙特前面,大膽進行社會改革,經常不聽沙特召喚,這些標新立異的舉動嚴重觸犯了沙特的權威和利益。其次,雙方對伊朗的態度有分歧。卡達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田北方-南帕斯天然氣田位於伊朗和卡達之間的海域,再加上自己國家也小,不敢惹伊朗。這跟沙特的立場很不一樣,由此加劇了沙特和卡達的矛盾。
「但實際上,對於打壓卡達,阿聯的態度比沙特還要強硬。」李紹先指出,阿聯雖然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世俗化方面跟卡達很相像,但雙方都要爭當地區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物流中心、會展中心,存在激烈的競爭。
三年危機何以化解?
斷交危機發生後的三年多裡,卡達國家元首沒有再出席過海合會首腦會議。今年1月5日,塔米姆出席了在歐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標誌著海灣斷交危機開始化解。
就如何化解斷交危機,沙特等四國曾提出13項條件,包括卡達關閉「半島」電視臺、關閉一個土耳其軍事基地、降級與伊朗外交關係、斷絕與穆斯林兄弟會聯繫。對此,卡達拒絕接受,說它不同意放棄主權,鄰國封鎖違反了國際法。
李紹先指出,在斷交危機爆發之後,沙特不僅完全沒有壓服卡達,而且客觀上導致卡達加深了同伊朗的關係,因為在沙特等國的全面封鎖下,卡達不得不讓飛機通過伊朗領空,並改為從伊朗進口必需品。因此,沙特的斷交事與願違,再繼續下去,海合會就名存實亡了。
這場危機之所以能峰迴路轉,少不了科威特和阿曼的調停,但更離不開美國施加的壓力。李紹先指出,海合會的長期分裂會讓伊朗漁翁得利,這讓美國極限施壓伊朗的戰略大打折扣。「不過,在這次所謂的『和解』中,海合會內部還是有分歧的,沙特很積極,但阿聯和巴林都有所保留。」
阿聯外交事務國務部長安瓦爾·加爾賈什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需要對恢復信心和凝聚力的必要性持現實態度。」他還說,結束這場衝突有一個時間表,但沒有提供細節。
李紹先指出,無論如何,海合會國家的和解將對波斯灣局勢產生影響。「它們本身是一個聯合體,但海合會已經很難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狀態了。」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 鍾齊鳴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