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是位于波斯灣中的一個島國,面積只有767平方公裡,人口不過140餘萬。北接伊朗,西臨沙烏地阿拉伯,景色秀麗、四季如春,素有「海灣明珠」之稱,與沙特有一座法赫德國王跨海大橋連接。就這樣一個國家,面積人口甚至都不如中國的香港,卻在一個面積是自己十幾倍大的卡達家門口佔據了一座群島——海瓦爾群島,巴林是怎麼做到的呢?本文就來說一說,巴林同卡達的領土爭端問題。
海瓦爾群島,面積約50平方公裡,位於巴林東南部,距巴林島約19公裡,但是距離卡達非常近,只有1.4公裡左右,甚至在低潮的時候可以步行從卡達半島走到海瓦爾群島,但是領土不是說離誰近就是誰的,現在海瓦爾群島經國際法院裁定,歸巴林所有。
巴林與卡達的歷史淵源:
現在的巴林實行的是君主制,統治巴林的是哈利法家族,而巴林和卡達的爭端就要從哈利法家族說起。哈利法家族,原本居住在卡達半島地區,18世紀初在卡達西北部的祖巴拉地區定居,並獲得了半島的統治權。
後來看上了巴林島的珍珠貿易,於是在1783年,哈利法家族聯合其他阿拉伯諸部趕走了在巴林島統治的波斯人,並在幾年後將大本營搬到了巴林島,創建了巴林阿特班部族哈利法家族王朝,並統治巴林至今。
哈利法家族從卡達遷徙到了巴林島後,哈利法家族將在卡達徵稅的權力交給了薩尼家族。薩尼家族利用其善於經商和豪爽善良的特點,以及在英國支持下,逐漸成了半島上最大的家族,甚至代哈利法家族管理卡達多哈等地的賦稅、軍事、司法等工作。
但是卡達的大大小小的事務還都需要向哈利法家族,這樣便產生了矛盾,衝突頻發。除此之外,哈利法家族還同波斯灣的阿布達比(阿聯的一個酋長國)、阿曼等各個酋長國之間也紛爭不斷。持續的衝突讓巴林有點吃不消,同時英國的勢力逐漸深入波斯灣,於是1820年英國和巴林部落首領籤訂了《海上和平初步條約》,名義上是巴林接受英國的保護,但其本質是巴林將自己的主權交給了給英國。
在英國的調停下,阿拉伯各酋長國達成了停戰協議,但是巴林對自己的龍興之地祖巴拉念念不忘,1867年巴林在盟友阿布達比的協助下對卡達發動了戰爭,戰爭持續了一年多,仍不分勝負。雖然巴林接受英國的保護,但是巴林國小財窮的,英國也沒有太重視,還對巴林作出了警告,認為巴林違反了1835年籤訂的停戰協議,還公開承認了薩尼家族對卡達的統治,在英國的警告下,雙方再次達成了停戰協議,協議默認了卡達對祖巴拉的統治。
石油引起的爭端:
由於巴林和卡達的特殊關係,雙方的國界沒有明確的劃分,至於海瓦爾群島不過是個不值一提的荒島,沒有引起雙方的重視。但是波斯灣石油的發現,讓波斯灣每一寸海域、每一寸土地都變得價值連城,何況一旦擁有了海瓦爾群島那麼還可以向外延伸獲得大片的領海。
海瓦爾群島離卡達太近了,於是卡達率先作出了反應,在1934年便宣稱應有海瓦爾群島的主權。這下巴林可不樂意了,巴林聲稱海瓦爾群島自古以來都是屬於巴林,列舉了種種屬於巴林的歷史事實。
巴林認為,哈利法家族早在18世紀末就管理海瓦爾群島,後來遷徙到海瓦爾群島的多瓦薩爾部落也是經過哈利法家族允許的,並且一直向巴林納稅,也就是說巴林一直對海瓦爾群島進行管理的,那自然是巴林的。
為了宣誓對海瓦爾群島的主權,1937年起巴林開始加大了在海瓦爾群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強與海瓦爾群島上的經濟聯繫,企圖通過事實佔領的方式獲得國際社會對其擁有海瓦爾群島主權的認可,而且巴林還拿出了祖巴拉地區的主權歸屬進行反擊。
英國人挖坑:
既然雙方都有爭議,那怎麼辦,這時就想到了英國,畢竟巴林和卡達都是英國的保護國嘛,得出來評判。
這時候已經到了1939年,英國國力衰落,開始為退出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做準備,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如同在印巴之間留個「克什米爾問題」一樣,將海瓦爾群島判給了巴林(為了英國的利益又把海瓦爾群島石油開採權判歸卡達)。雖然卡達不服,但是英國的勢力太強大不能抗衡,只好暫時隱忍,就是這份「判決書」讓卡達在日後的主權問題上落下下風。
獨立後,風雲再起:
1971年,卡達和巴林先後獨立,而且由於國家油價的上漲,海瓦爾群島變得更有價值,為此多次發生過武裝衝突。
為了解決爭端,卡達將海瓦爾群島主權問題提交了海牙國際法庭,希望通過國際仲裁來還卡達一個公道,巴林也同意了。不過結果可沒有向卡達預期的方向判決,國際法庭認定「巴林和卡達同意英國政府解決雙方涉及侯瓦爾群島的爭端。因而,1939年的裁決應被視為自始即對兩國有約束力的裁決。」因此國際法庭裁定海瓦爾群島的主權屬於巴林。不過卡達也不是啥也沒得到,國際法庭認定祖巴拉歸卡達。
結語:為何巴林身為小國,敢同卡達爭鋒?
卡達無論是國土還是人口、財富都遠勝於巴林,為何這樣一個小國敢同卡達一較高下呢?主要還是卡達會抱大腿,英國「保護」時期,早早地倒向了英國,這為海瓦爾群島的歸屬埋下了伏筆,獨立之後又迅速的靠上了老大沙特,而沙特也希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又與卡達同樣有領土糾紛,於是也多偏向巴林。
不過巴林的國王屬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而民眾多是什葉派。為了統治穩定,巴林王室的做法就是讓民眾分享石油財富。不過畢竟是少數派統治,基礎不穩,隨著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其他原因,終於在2011年發生了大動亂。為此巴林在2011年以紀念國民憲章頒布十周年的名義,向每個家庭提供了1000巴林第納爾(約合3000美元)。
關於巴林和卡達,有趣的是,今日的巴林國旗形狀與卡達國旗非常相似,充分展現出兩國曾有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