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的條約,甚至還想在清朝駐軍,說起來是不是很可笑,畢竟非洲從15世紀開始被殖民,一直到20世紀末才正式拜託殖民的枷鎖,不過卻有此事,那非洲國家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也就是現在的剛果(金),很多人都會納悶,剛果(金)為什麼會跟清政府籤訂條約,都是因為剛果(金)後面有一個宗主國。
剛果(金)的宗主國是比利時,說到比利時,在1830年才爆發反抗荷蘭統治的比利時革命,1831年才正式獨立,可它卻是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並迅速成為全面工業化的國家,比利時也以最短的時間擠進帝國主義國家行列,同時也投入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比利時雖然起步晚,但卻跑得快。
1884年,列強在柏林會議上商討瓜分非洲,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野心勃勃,雖然國家實力還不怎麼樣,可是比利時的外交做的好,最終利奧波德二世將剛果(金)化為自己的「私人採地」,稱之為「剛果自由邦」或「剛果自由國」,後改稱「比屬剛果」。
《中剛天津專章》規定:中國與各國所訂條約規定之人身、財產與審案之權,剛果亦得享有;中國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買賣動產、不動產,經營工商業,均得享受最惠國待遇。
這個條約,看似是對清朝有利,實則不是,條約總計兩條,第一條規定剛果自由邦民眾與列強一樣享受在清朝領土的「特殊」待遇;第二條感覺是國人可以去剛果經商等活動,實際背後卻暗藏比利時陰謀。
比利時的算盤
剛果自由邦與清朝籤訂條約,背後都是比利時的操作,而比利時在19世紀末看著列強都在瓜分清朝,自然也想分一杯羹,於是1887年,利奧波德二世派遣使臣前往中國,想要招募華工到剛果自由邦,用以掠奪剛果自由邦的資源。
當使者來到清朝時,總理衙門就以剛果自由邦之間沒有條約為由,直接拒絕這一無理的要求,比利時雖然強大,但並沒有與清朝開戰的資本,只好委託佔領澳門的葡萄牙進行疏通,這才招的542名勞工,其中還有6名男童,因為剛果自由邦工作環境惡劣、氣候條件不適宜、各種疾病流行,再加上監工虐待華工,逼的華工跑的跑、病的病、死的死,最終導致大部分華工葬身於此。
這件事情,剛果自由邦認為華工不能吃苦耐勞,並表示「不再招錄華工」,可是比利時想要掠奪剛果自由邦的資源,確實需要大量的勞工,利奧波德二世不願放棄,想要繼續招募華工,並且想要取得相關外交文見,保證自己在華招募勞工的權利。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為此想盡辦法,並讓餘式爾伯爵全權代表剛果自由邦與清朝談判,最終於1898年與李鴻章在天津籤訂了《中國與剛果專章》,籤訂專章之後,利奧波德二世非常高興,覺得清朝很好欺負,於是又找到李鴻章,提出希望能派出一支隸屬剛果自由邦的黑人軍隊,從而保障比利時的在華利益,可是此時的李鴻章已經不再是總理大臣,轉任兩廣總督,新任的總理衙門官員根本就沒有理睬比利時的提議,最終向中國派兵的計劃就此落空。
專章雖然籤訂了,可是隨著戊戌變法的到來和李鴻章的轉任,此專章被維新派叫停,而李鴻章也將此事放置不管,最終導致專章並沒有生效,比利時的如意算盤至此全部落空,不甘心的比利時偷著招募了很多勞工到剛果自由邦,最終到底去了多少中國人,沒人清楚,可是當地卻有很多當時勞工的後代。
再強調一點,比利時並不只想在華得到這一點點的利益,可是無奈自己兵力有限,沒有實力與清朝開戰,再加上比利時重心並不在東方,才沒有跟隨列強一起來華,不過比利時還是在1902年,獲得了天津的一塊租界,使用三十年後才退還給中國的。
比利時的這種行為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