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不僅是非洲大國,從面積上還是世界大國。
它的面積234.5萬平方公裡,非洲排名第二,全球面積排名十一;人口8000多萬,非洲排名第4,世界排名第十九;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大國。
除此之外,它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素有「世界原料倉庫」和「非洲心臟」之稱,是一個發展潛力很大的國家。
但是剛果(金)的經濟狀況不佳,GDP總量只有400億美元,人均GDP只有400多美元,在全球最貧困國家排行榜裡,名列第5。
剛果(金)軍力也不值一提,全國武裝力量總兵力15.5萬人,其中陸軍15萬人,海軍1000人,空軍4000人。
所以剛果(金)在國際上政治地位很低,很少在世界政治舞臺亮相,幾乎沒有存在感。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非洲窮國,在19世紀末,大清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時候,曾經讓中國政府跟它籤下不平等條約,還想在中國駐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剛果(金)地處非洲,距離歐洲較遠,所以在19世紀中期以前,當列強在全世界大肆發展殖民地的時候,它得以倖免,因為列強還不知道有剛果(金)這個地方。
1874年,一個名叫斯丹利的英國記者發現了這個地方,向政府報告,可是沒有得到英國國王的重視。
1876年,比利時國王雷奧波爾特二世找到了英國人斯丹利,聘請他對剛果(金)進行開發,在那裡修鐵路,進行貿易, 慢慢把這裡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於1885年成立剛果自治邦。
需要指出的是,雷奧波爾特二世雖然是比利時國王,但他的權力還是大打折扣的,不能跟當時的中國皇帝相比。
因為當初是比利時國王個人參與的,所以他把剛果(金)變成自己的私有財產,這裡並不是比利時國家的殖民地,只是國王自己的私人殖民地,投資是私人投資,收益也是歸國王個人所有,就像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一樣,比利時國王是董事長和唯一的股東。
既然是自己投資,那就要拼命掠奪這裡的象牙、橡膠和礦產等自然資源牟取暴利。與此同時,他還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砍伐木材、修建鐵路。
這樣一來,當地的勞動力出現嚴重短缺。
因為直到現在,剛果的人口密度依舊很低,每平方公裡只有29.3個人,只有中國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
而且雷奧波爾特二世非常殘暴,對當地人進行殘酷壓榨,工人勞動強度非常大,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還經常對他們進行毆打。
所以很多當地人不堪壓迫,都跑到了森林中,國王的私人軍隊,會直接鎮壓他們,不是砍斷他們的手,就是砍掉他們的生殖器,國王甚至要每發射一顆子彈,就要帶回非洲人的一隻手。
越是這樣,當地人越想逃離魔爪,沒有人敢為國王打工。在這種情形下,剛果(金)勞動力能不緊張嗎?
於是比利時國王派出代表餘式爾,跟清朝總管各國通商事務的大臣李鴻章接觸,商談利用中國的勞動力。
按照當時的情況看,剛果(金)就是一座人間地獄,中國工人到那裡肯定跟當地人一樣,遭受非人待遇。而且當時大清跟世界的交往開始增多,李鴻章對剛果(金)的情況不可能沒有耳聞。
平心而論,19世紀末,西方國家文明程度雖然還不是很高,但是比利時國王的做法倒退到了中世紀,這種野蠻的殖民方式為還是為列強不齒,他們紛紛譴責比利時國王的反人類罪行,說「這種情況在任何文明或未文明的國家的政府中,都是看不到的。」
國際社會對剛果自由國的狀況感到憤怒,導致比利時政府接管了這塊殖民地,並在1908年將其更名為比利時剛果。
當時中國在西方各國已經有駐外使節,對比利時國王的所作所為,慈禧也許不知道,身為主管外交事務的通商大臣的李鴻章不可能耳聞。
但是李中堂一貫愛錢,只要給點好處,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所以李鴻章大人,就在1898年5月22日跟比利時國王的私人代表餘式爾籤訂了《中國與剛果專章》。
該條約大致內容共有兩條,其一:中國與其他國家所籤訂的條約,將給予剛果自主之國同等待遇;其二:中國人民可隨意前往剛果自主之國居住、營業、經商,所受待遇與最優國之人民相同。
從條約內容來看,這似乎算不上一份不平等條約,其實該條約並不比大清跟列強籤訂的其它不平等條約好到哪裡去。
依照比利時國王的平時的做派,條約中承諾的對華工的待遇和人身自由,能不能做到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而且比利時政府在1908年接管剛果(金)的原因,就是這裡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一共有1000萬人被比利時國王虐殺。
由此可見,比利時國王在跟李鴻章籤約之後,並沒有改弦更張,對中國勞工也不會網開一面,他們的遭遇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說,《中國與剛果專章》是中國近代一個比較血腥的不平等條約,是把自己的同胞往火坑裡推。
根據該條約,比利時國王從1889年開始,先後4次從中國招募民工數千人,到剛果(金)去打工。
至於「比利時國王提出向中國派遣一支剛果自由邦的黑人軍隊駐紮中國,以此來保證剛果自由邦人民在中國的合法利益。」應該屬於以訛傳訛,沒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證。
總之,當年大清跟比利時國王籤訂的《中國與剛果專章》不平等條約,不是強加的,是雙方自願的,其中有沒有貓膩,只有李鴻章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