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著廣闊疆域的文明古國,巴爾喀什湖對中華民族而言相當熟悉,這個東鹹西淡的纖細湖泊在歷史上曾不止一次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比如西漢,比如唐朝,比如清朝。然而,這個世界第四長湖最終還是脫離了我國的版圖,成為哈薩克斯坦的一部分,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巴爾喀什湖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靜夜史言認為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曾斷代的文明,我國相比於其他文明的顯著優勢,就是東亞的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因為青藏高原以及周邊一系列山脈的存在,青藏高原以東、長城以南的區域,農耕文明蓬勃發展。在海洋時代尚未到來時,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是農耕文明最大的敵人。
而在亞歐大陸內部,適宜遊牧的區域,即溫帶草原帶自大興安嶺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歐平原的黑海沿岸。而因為天山等緯度較高的山脈的存在,使得西方民族東侵難度驟增,典型如亞歷山大大帝,而東方遊牧民族向西進攻則相對簡單,如匈奴和蒙古騎兵橫掃歐洲。
巴爾喀什湖,湖面海拔342米,東西長605千米、寬9-74千米、面積1.8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橫亙在溫帶草原帶的中間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巴爾喀什湖以東的東亞地區,中原王朝在歷史上先後出現了漢唐等超級帝國,他們在整合了農耕板塊後,開始不斷向遊牧板塊進攻,壓制其生存空間,這使得遊牧民族不斷向西逃遁,中原王朝也多次取得了西域的控制權,將勢力推進到巴爾喀什湖周邊。
但由於西域整體距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太遠,中原王朝雖然設置了統治結構,例如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但總體而言仍然是羈縻性質,其統治也相當不穩定。
直到清朝時期,隨著對蒙古各部的徵服,尤其是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的勝利,中原王朝終於再一次將勢力推進到巴爾喀什湖沿岸。
相比於漢唐等漢家中原王朝,清朝的少數民族王朝性質有了對邊界更為成熟的統治形式,加上因為沙俄在中亞的擴張,遊牧民族西遁的通道被徹底封死,清朝也得以成功解決蒙古問題,巴爾喀什湖由此成為清俄兩國的界湖。
在1759年清朝完全平定天山南北之前,清朝和沙俄在東段和中段都進行了勘界,分別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而西段邊界則未進行明確劃界,為後來巴爾喀什湖的悲劇埋下了隱患。
消滅準噶爾汗國後,清朝完全繼承了準噶爾汗國領土,但準噶爾汗國雖然武器先進、統治手段高明,但終歸是遊牧性質的帝國,而遊牧本身就意味著邊界的模糊不定。
在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前,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分布著大玉茲、中玉茲和小玉茲三部,1723年,大玉茲向準噶爾汗國投降,中玉茲和小玉茲則投靠沙俄。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後,大、中玉茲又先後歸附清朝。大玉茲定居愛唐蘇河附近,中玉茲部分氏族後來遷居伊犁和塔爾巴哈臺,而小玉茲和中玉茲部分部落則繼續遊牧在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哈薩克草原。
由於此時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因戰亂以及遊牧民族內遷等出現了真空,哈薩克部落不斷向東蠶食。清朝在消滅準噶爾汗國後,在其故地設置伊犁將軍,主管西域的軍政大權。
雖然相比於漢唐等前朝,清朝在西域的統治力度可謂空前加強,但面對哈薩克部落的不斷滲透尤其是沙俄的步步蠶食,儘管伊犁將軍進行了頻繁的巡邊活動,驅逐哈薩克人,但伊犁將軍的設置仍然顯得力不從心。
而此時的沙俄則開始了對中亞的野蠻徵服,19世紀上半期,沙皇俄國出動軍隊鎮壓哈薩克各部的反抗,誘使大玉茲、中玉茲和小玉茲陸續向自己臣服。1822年沙俄政府授權西伯利亞總督斯佩蘭斯基頒布《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將哈薩克地區納入沙俄版圖。
徵服哈薩克草原後,沙俄開始頻繁向東入侵新疆,向南則繼續對希瓦、浩罕和布哈拉三汗國進行野蠻徵服。
1847 年,沙俄在巴爾喀什湖東南清朝境內建立科帕爾城堡。1851年開始向阿爾泰腹地、額爾齊斯河上遊推進,直指清朝內湖齋桑泊,不過因清朝防範未能得逞。
1852年,沙俄在清朝雅爾地區建立烏爾扎爾移民村,1854年佔領了古爾班阿里瑪圖,即昔日的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並建立維爾內城堡,擅自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劃入俄國的版圖,並繼續向伊塞克湖一帶推進,建立了旨在包抄中亞的西伯利亞線。
1864年10月7日,俄國迫使清政府在塔城籤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取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共44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至此巴爾喀什湖徹底脫離我國。
1865年起,浩罕阿古柏伯克扶持大和卓的曾孫布素魯克在新疆建立的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俄國隨即予以承認。為染指新疆,以圖在與英國爭奪中亞過程中佔據優勢,沙俄於1871年7月4日野蠻攻佔伊犁,清朝西北危機驟然加劇。
隨後,左宗棠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消滅「哲德沙爾汗國」收復新疆大部,隨後曾紀澤據理力爭收復伊犁大部地區。
1881年清俄籤訂《中俄伊犁條約》,割去伊犁西部霍爾果斯以西大片土地。隨後沙俄又迫使清朝籤訂《伊犁界約》(1882年)、《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科塔界約》(1883年)、《塔爾巴哈臺西南界約》(1883年)、《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共5個勘界議定書,強行割佔齋桑泊東南、霍爾果斯河以西、特穆爾圖淖爾東南、阿克賽河源、阿賴山區等共7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1892年,英俄私分帕米爾高原,沙俄完成了對中亞的徵服。
經歷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列寧雖提出歸還我國土地,但僅限於1896年之後佔領的,且早已被我國大部分收回的土地。其後的蘇聯政府為遏制突厥主義泛濫,於1924年在中亞進行民族識別,五個中亞加盟國陸續誕生,巴爾喀什湖被劃入哈薩克斯坦境內。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相繼獨立,由於1964年和1969-1978年的兩次中蘇邊界談判未取得成果,因此在1992年10月,我國與哈、吉、俄、塔四國政府啟動了第一輪邊界談判,並取得顯著成果。我國與哈薩克斯坦本著「主權為上、客觀為先、友好為重」的原則,於1999年5月5日正式劃定中哈邊界,至此巴爾喀什湖徹底成為哈薩克斯坦內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言,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