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變化萬千的地表形態,是由內生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合力雕刻而成的,其中,冰川作用就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一種。我們都知道,上一個冰河世紀,大規模的冰川作用,為我們人類留下了很多壯觀的自然風景,比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風光。而在我們的近鄰,中亞的哈薩克斯坦,也有一處冰川作用形成的美麗風景,這就是著名的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的成因
目前得到廣泛認可的成因就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堰塞湖。大家都知道,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巖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貯水後而形成的湖泊。
也有學者認為,古巴爾喀什湖大約形成於400kaBP前,當時一個更為古老的伊犁湖潰口,洶湧的湖水沿卡普恰蓋峽谷奔騰而下,注入廣袤的弧形盆地(瑪納斯湖、艾比湖、阿拉湖、薩瑟科爾湖以及巴爾喀什湖均屬該盆地),經地質歷史時期的地殼斷裂構造發育,形成古巴爾喀什湖 。大約130kaBP前,巴爾喀什湖流域氣候驟冷,各河流來水陡減,古巴爾喀什湖分成一系列較淺的湖群。16~18kaBP前開始,「準噶爾斷裂」將盆地斷成3個斷塊,各斷塊以不同速度沉陷,湖鏈斷開,阿拉湖湖群、巴爾喀什湖、艾比湖相互脫離,現代巴爾喀什湖形成。此後,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巴爾喀什湖基本保持了古巴爾喀什湖的地形地貌特徵。
東鹹西淡的罕見世界奇觀
在我國歷史上和古代文獻記載中,巴爾喀什湖被稱為「夷播海」。巴爾喀什湖湖面海拔340米,東西長605千米,寬9~74千米,為世界第四長湖,豐水期面積1.83萬平方千米。以湖中部薩雷姆瑟克半島以北的烏澤納拉爾湖峽為界,巴爾喀什湖被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有發源於我國天山西麓的伊犁河注入,佔全湖總流入水量的75~80%,水淡且淺,平均含鹽量1.5‰;東部僅有數條小河注入,水微鹹且深,平均含鹽量10.5‰,形成了一湖鹹淡兩水的特殊現象。
從形態上來說,巴爾喀什湖東西狹長,東西橫跨約600公裡,而烏澤納拉爾湖峽的最窄處只有十幾公裡。這就影響湖水水體的交換,東部的鹹水和西部的淡水間無法很好的相互交流。這是巴爾喀什湖水東西兩半部不同的又一個原因。鹹淡水共存的奇特現象,讓巴爾喀什湖在世界大湖中佔有獨特的一席。
巴爾喀什湖豐富的資源
巴爾喀什湖所在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左右,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初湖面封凍湖中盛產鯉鱸鯿鱘狗魚弓魚等,北岸為著名的銅礦帶,港口城市巴爾喀什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重要煉銅中心巴爾喀什湖沿岸主要湖港有布魯拜塔爾和布爾柳託別
沿湖流域內也逐漸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有著豐富的民俗風情。另外在水力發電方面,巴爾喀什湖可以說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其流域內的水電站多達14座,除此之外,流域內也有著不少的水庫。但是也由於之前的濫用與大肆與農業開發等,巴爾喀什湖水位曾一度下降,也面臨了不少的生態環境問題。
哈薩克斯坦作為最大的內陸國,理論上是遠離海洋的。但是當你來到巴爾喀什湖旁邊,你會覺得仿佛來到了一個假的哈薩克斯坦,明明就是一個內陸國,怎麼感覺像來到了海邊的感覺……
這是大自然給這片乾旱的土地天賜的一處寶地,小編個人認為是去中亞地區必遊的一處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