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旅遊的朋友們,很多人都對地質公園有所了解,尤其是國家級的地質公園,除了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每一座都有其獨特的地質遺蹟。但是小編估計,除了深圳本地人之外,估計知道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人很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不要嫌小編囉嗦,在這先提一下「地質公園」的定義,也順便了解一下深圳大鵬國家地質公園的來歷:
「地質公園」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支持的一項旨在促進地質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具有明確的界線,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具有地質科學意義、獨特性、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能代表某一區域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地質作用的地質遺蹟,並與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合形成的公園。
原國土資源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提出「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之後,就積極跟進,決定建設我國的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國家地質公園根據地質遺蹟的典型性、珍稀性、美學性及科學性等,在全國範圍內擇優選取並予以優先保護和開發的地質公園區域。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於2005年9月由原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成立。現在它正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成為深圳旅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旅遊發展對深圳市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再來看一下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範圍
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北起王母圩,南至怪巖,西始迭福村,東到海柴角,其三面環海,東部瀕臨大亞灣,西部則與香港的大鵬灣隔海相望,南部瀕臨中國的南海(見上圖),地理坐標在北緯 22°27′00″至22°36′20″,東經 114°26′00″至114°37′20″之間,公園的面積約為150平方千米。保存著相對完好的自然生態風貌,被稱為深圳「最後的桃花源」,也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 。
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深圳大鵬新區,當地氣候屬於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表現為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空氣溼潤。區域降水充足,年降雨量在約為2280毫米,而且全年的降雨量有百分之八十齣現在4月至9月,具有季風氣候典型的雨熱同季特徵。公園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王母河、東衝河和新大河,它們都屬於山區性河流,最後注入大亞灣。大鵬半島處在大鵬灣與大亞灣之間,地質公園內的最高峰七娘山位於地質公園東南部,海拔達到869.7米。公園內地勢由七娘山向北逐漸降低,綿延直至大亞灣,公園內最低點在大亞灣的仙人石附近,海拔高度僅為2.2米。
公園內主要的地貌類型是侵蝕地貌,包括有高程低山、高丘陵、低丘陵、海積地貌和海蝕地貌。低山大致分布在七娘山至大燕頂一線,海拔高度基本都大於500米,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高丘陵的海拔介於250米和500米之間,分布在七娘山的東北方向和西衝灣西北部的抱狗嶺,坡度比低山的坡度要平緩;低丘陵分布在高丘陵的外圍,高程介於100和250米之間,山體的坡度比較平緩;海積地貌則集中分布於西衝、東衝海灣的海岸地帶,由沙灘、沙堤等構成,沙灘高約1米,多由細粒砂構成;海蝕地貌則多見於大鵬半島南部的海岸,具體景觀有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蝕柱等。

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旅遊資源特色
海岸地貌典型、獨特。地質公園海岸地貌分為海積和海蝕地貌兩大類。海積地貌以沙灘—沙堤—瀉湖(見上圖)組成的障壁海岸地貌為主,伴有礫灘和珊瑚礁,且地質公園還保存有障壁海岸不同發展階段的遺蹟,是研究其形成與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海蝕地貌類型齊全,幾乎覆蓋了現今已知海蝕地貌的所有類型。海蝕地貌往往成群出現,有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蝕窗、海蝕柱等,相互共生形成五彩繽紛的景觀組合,蘊含著各類海蝕地貌的成因及其發展過程,既豐富了海蝕地貌的內容,又大大提高了觀賞性。
古火山地質遺蹟保存完整。公園內火山活動始於中侏羅紀,結束於早白堊紀,其中的典型是七娘山高基坪群火山巖系。根據巖石類型與構造,可以將火山巖的巖相分成爆發相、溢流相、侵出相、火山噴發—沉積相和次火山巖相。特徵火山巖發育有隱爆火山集塊(角礫)巖、崩積火山集塊巖、基浪堆積層「火山-沉積碎屑巖」,板狀層理、斜交捲曲層理、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和爬升層理均有發育。園內的古火山地質地貌景觀發育有火山巖錐、火山穹丘、火山口和火山巖柱,類型齊全,保存完整。七娘山巖石類型多樣,形成的地貌景觀極具地貌學研究意義,而且其雄踞於海拔僅10-30米的海岸帶上,山海相依、水火共存,極具觀賞價值。
配套旅遊資源豐富地質公園內不僅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彩的氣候資源,還有積澱深厚的人文旅遊資源這裡有被譽為「深圳八景」之首、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00年歷史的大鵬所城;有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彭城村;有廣東省內少見、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群;有率領廣大官兵打響鴉片戰爭第一槍、揭開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序幕的賴恩爵將軍第。這些都是地質公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地質公園的歷史文化品位。
有專家建議,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旅遊開發應突出「水火共存、山海相依」的獨特地質景觀特徵,規劃特色旅遊路線,設計特色旅遊產品,重點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客源市場,形成集科研、科考、科普、濱海休閒、度假、探險為一體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