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暨2020年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啟動儀式在海蝕遺址景區舉行。廣東省林業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謝偉忠、中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關瑞麟等省市領導嘉賓約300多人出席活動,商戶農戶、文藝團體以及名優農產品評選、民俗文化藝術巡遊等共同「吹響」黃圃鎮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集結號」。
省內唯一以海蝕遺址為主題的公園
市鎮兩級投入2350萬建成
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坐擁海蝕遺址、黃圃公園、古榕樹公園三大園區及相應的展覽陳列場館等配套軟硬體設施,其中海蝕遺址園區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也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蝕遺址,其佔地約2500畝,連綿長達300米,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由於長時期的風化,巖層產生裂隙和剝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徑、鼻管石、蟾蜍石、滴水巖等形態各異的山體奇觀。2015年,海蝕遺址獲批建設省級地質公園,是迄今省內唯一以海蝕遺址為主題的公園。歷時5年打造,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已成功通過由省專家組、省地質災害防治協會、省林業和草原局的評估驗收,市政府批准正式將向公眾開放。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謝偉忠向黃圃鎮頒發「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牌匾,省市領導共同為公園揭碑。
據悉,自2015年獲得省級地質公園建設資格以來,市鎮兩級共投入2300多萬元建設海蝕遺址地質公園景區,完善了展覽陳列館、園林綠化、道路等設施。
「國字號」「省字號」等全市唯一殊榮
助力全域旅遊成為經濟增長新支撐
黃圃地處中山北部核心地區,位於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一小時生活圈內,優越的地理位置為黃圃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作為中山三大鎮之一,黃圃保留著豐富的歷史古蹟,具有鮮明的嶺南水鄉民俗文化特色。全鎮有80條河湧和80公裡圍堤,北部有桂洲水道、洪奇瀝水道,東部有黃沙瀝,南部有雞鴉水道,三面環水,水鄉風光優美,水文資源豐富,擁有廣東沿海最大規模的海蝕遺址的自然景觀。黃圃亦是中山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黃圃飄色、黃圃麒麟舞、黃圃賽龍舟習俗、黃圃腊味傳統製作工藝被認定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蝕遺址景區的所在地鰲山村則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去年,黃圃成功創建廣東省森林小鎮。今年,黃圃獲評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是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鎮區。
海蝕遺址公園晉升為省級地質公園,對黃圃鎮深化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建設和發展文旅產業具有重要意義。黃圃鎮將充分發揮公園的旅遊資源優勢,將觀光展示、科普教育和參與體驗等多種元素進行結合,進一步拓展黃圃文旅產業發展空間。同時,以省級地質公園為核心,將周邊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串聯,打造融合休閒農業、歷史文化和科普教育等多種元素在內的特色旅遊產業形態,進一步拓展黃圃文旅產業發展空間,擦亮歷史文化名鎮品牌。
黃圃鎮黨委書記吳坤科介紹,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開園,代表著黃圃在文化旅遊、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向加快高質量崛起,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離不開各級領導和專家對地質公園的關心和厚愛,黃圃將倍加珍惜地質公園獨有的寶貴資源,加大對地質遺蹟的保護力度,合理規劃布局,適度開發建設。不斷完善科普設施建設,提升公共科普服務能力,加大對省級地質公園的宣傳推廣,將地質公園打造成為公眾地質科學科普教育基地。進一步整合黃圃綠色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旅遊+文化」「旅遊+工業」「旅遊+農業」新業態模式,做大旅遊產業,努力打造精品線路,打造黃圃旅遊新名片,成為黃圃乃至中山旅遊經濟增長的支撐點。
「雙喜」「雙節」新體驗
四大展區十大名優產品饗遊客
據黃圃鎮鎮長梁煊華介紹,中山市黃圃鎮不僅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中國飄色之鄉、國家農業產業強鎮、中國腊味食品名鎮等國字金漆招牌,還是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鎮,美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粵港澳乃至全國各地。為充分挖掘黃圃鎮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以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揭碑為契機,加大對省級地質公園的宣傳推廣,打造黃圃鎮又一張亮麗名片,擦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國字號」,豐富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廣大群眾的中秋、國慶「雙節」文化活動。黃圃鎮同時啟動涵蓋產品評選、展示展銷、品嘗體驗、民俗文化巡遊等元素的黃圃鎮2020年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
記者了解到,為充分挖掘黃圃鎮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黃圃鎮舉辦2020年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活動將持續到11月底,活動融合了旅遊、歷史文化、美食、體育等多種元素,通過搭建平臺,帶旺本地旅遊業發展,讓遊客和市民集中體驗大美黃圃、人文黃圃、活力黃圃。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期間,黃圃鎮將開展黃圃鎮第五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傳統手工花燈親子繪飾大賽、鄉村休閒文化旅遊推介會、萬人暢遊黃圃、第四屆「感動黃圃」頒獎晚會、黃圃腊味美食文化旅遊節等30多項活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翔宇 通訊員:郭小敏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張翔宇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