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圃海蝕遺址地貌。黃圃宣供圖
8日記者從中山市國土資源局官方網站獲悉,黃圃海蝕遺址被省國土廳授予省級地質公園資格,這標誌著廣東首個海蝕遺址地質公園將落戶中山黃圃。據了解,黃圃鎮現存的海蝕遺址,是廣東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海蝕遺址之一。
力爭兩年內完成地質公園建設
「在7月中旬舉行的省級地質公園評審會上,通過充分展示黃圃海蝕遺址的地質構造、地質遺蹟、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旅遊資源等,黃圃省級地質公園受到在場14位專家的一致認可,作為廣東首個海蝕遺址地質公園可謂實至名歸。」市國土局表示。
據介紹,自2013年開始,中山市國土資源局就已著力開展地質公園申報工作,多次組織省內經驗豐富的地質專家來到黃圃海蝕遺址現場進行考察,確定了擬建公園的發展目標、主要地質遺蹟組成和地理範圍。同時,積極向市政府申請公園申報經費,保障了公園申報工作順利進行。市國土資源局還委託專業單位編制公園申報材料,並成立以地質專家為主要成員的地質公園申報領導小組。此外,還充分徵求市財政局、黃圃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鎮區意見,進一步完善申報材料,確保黃圃海蝕遺址省級地質公園申報工作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中山市國土資源局表示,今後將根據市政府部署,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健全地質公園管理機構,加強地質公園景觀的保護和宣傳推介,力爭兩年內完成地質公園的各項建設任務,確保按時揭碑開園。
海蝕遺址佔地範圍達2500畝
據了解,黃圃鎮現存的海蝕遺址,是廣東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海蝕遺址之一,是由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之一,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該鎮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據中國科學院廣東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專家何大章等考證,該遺址是中山境內尚存的兩處海蝕遺址之一。目前該海蝕遺址佔地範圍2500畝(約16750平方米),海拔29.4米,由於長期的海侵海蝕,形成多處巖洞,裸露的山巖形成以河卵石為主的巖層和山體奇觀。
海蝕遺址多勝景,有姻緣石、情侶石、八仙石等奇景。海蝕遺址內,還有一塊懸空而立的巖石,它離地20多米高,美妙地鑲嵌在大崗山東坡的古海蝕崖上,由於它外形有如一個大大的鼻子,俗稱「仙鼻石」(飛來石)。(李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