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申世加油!一圖讀懂湘西地質公園!

2021-01-17 湘西州政府門戶網站

  湘西地質公園衝刺世界地質公園 

  2017年12月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申報順利通過全國評審,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國2019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2019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將現場進行評估。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將進一步促進區域地質遺蹟保護,地學知識普及;通過開展全域旅遊,助推全州精準扶貧,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將極大提升「神秘湘西」知名度和美譽度,讓世界人民來湘西觸摸億萬年前的石頭,見證地球的年輪,體驗湘西多樣的巖石、多彩的土壤和大地孕育出來的多彩而獨特的建築形態、生活形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讓湘西成為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園。

  湘西州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推進會

  第二屆喀斯特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吉首市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新候選地

  世界地質公園是指地球演變過程中留下的,能反映地球演化過程中重要歷史進程的地質遺蹟,具有較好生態環境、有觀賞價值和人文遺產的特定區域。截至目前,中國共有世界地質公園39處。2019年中國即將接受初評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包括:湘西地質公園,張掖地質公園。

  湘西地質公園分布

  湘西地質公園行政區劃上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體部分涉及吉首、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和龍山7個市縣。地理坐標為N28°06′49.23″—29°17′24.26″,E109°20′13.66″—110°04′12.55″。總面積達2710平方公裡,公園呈「7」字型分布。擁有記錄揚子地臺演化的完整沉積序列,「芙蓉統」、「排碧階」、「古丈階」3個全球年代地層的2枚寒武系全球層型剖面「金釘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紅色碳酸鹽巖石林等優勢地質資源。

  湘西地質公園地質遺蹟特色

  園區以巖溶地貌景觀為主體,以紅石林、寒武系金釘子和高原切割型峽谷群景觀為主要特色,兼有典型的地質構造事件、古冰川氣候事件與古生物遺蹟等諸多典型地質現象。

  01

  全球寒武系標準層型剖面——「金釘子」

  湘西花垣縣排碧鄉和古丈縣羅依溪鎮的寒武系地層屬古揚子海臺緣斜坡沉積地帶,又是由淺海向深海過渡的古生物混生帶。這一特殊地質環境下孕育的排碧-古丈剖面,具有巖相單一、地層完整、露頭連續、界線明顯、化石豐富的特點,該剖面中的「諸球接子」化石帶的標準化石和重要分子均具有廣泛的國際寒武系地層對比意義,是解決全球寒武系分統建階最理想的剖面。

  2003年2月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終審批准,寒武系的首批正式年代地層標準單位和寒武系內的首個「金釘子」在湖南花垣縣排碧鄉被正式確立。2010年10月18日,寒武系古丈階層型舉行揭牌儀式,「古丈金釘子」地層剖面正式成為國際標準,填補了全球年代地層表寒武系第3統第7階的空白,成功解決了世界各地寒武系地層的精確劃分問題,具有廣泛的國際地層對比意義。

  排碧階「金釘子」剖面層位及生物特徵

  古丈階「金釘子」剖面層位及生物特徵

  02

  全球規模最大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巖石林

  紅石林是巖溶地貌中的一種罕見的類型,是公園內科學價值突出、具有全球代表意義的巖溶地質遺蹟。湘西紅石林主要分布於海拔300~550m的酉水及其支流兩岸的谷坡地帶,出露總面積84 km2,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紅石林發育的主要地層是奧陶系中下統大灣組、牯牛潭組紫紅色碳酸鹽巖,系統展現了湘西在奧陶紀的古海洋沉積環境、古地理環境變遷及巖溶地貌演化的特徵。在地下水和大氣降水的長期溶蝕風化作用下,土下差異溶蝕轉為地表差異風化,塑造出1000多個形態豐富、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組合複雜的紅色石柱,柱高10~30m,是目前全球在奧陶紀紅色碳酸鹽地層上發育的規模最大的一片紅色石林景觀,為全球紅色碳酸鹽巖石林的模式地。

  03

  蔚為壯觀切割高原型巖溶臺地-峽谷景觀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可以看到一座座猶如豆腐塊似的山,山頂幾乎水平,四周絕壁直立,猶如一面面長牆綿延幾公裡,十分壯觀。地質學家將這種景觀命名為巖溶臺地。古近紀以來,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湘西地區快速隆升,向斜成山,古酉水和武水水系沿著雲貴巖溶高原邊緣侵蝕切割,形成洛塔—呂洞山—德夯巖溶臺地-峽谷群。殘留的巖溶臺地、多級夷平面和地下河洞穴系統,完整記錄了新生代新構造運動地殼快速抬升的地質歷史,成為雲貴高原邊緣斜坡地帶侵蝕、切割、分離、解體演化過程的突出例證。

  04

  巖溶地質生態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典範

  湘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地質公園屬於中國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園區內氣候溼潤、峽谷深切、交通不便,各民族在長期生活中形成風格各異、類型多樣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特色村寨是園區內民族文化最好的載體,通過村寨建築、構築物、傳統工藝品、服飾、家居、飲食等物質形態的民俗,以及人生禮儀、歲時節日、民族信仰、音樂舞蹈等非物質形態的民俗得以全面、系統的展示。園區有被稱為「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有土家傳統古村落——惹巴拉,有苗族特色村寨——德夯等21個保護完好的中國傳統古村落和14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2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苗族趕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土家毛古斯」被譽為「中國舞蹈及戲劇最遠源頭和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稱中華一絕;土家織錦、苗族銀飾、蠟染已成為遊客珍藏的佳品。土家族「舍巴節」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民族節慶」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資源,古樸的民風民俗與自然完美的結合,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煥發著本真的魅力,共同構成了神秘獨特的巖溶山區民族生態文化圈。

  玩轉湘西地質公園

  湘西對於擁有勇敢探索精神的旅行者來說,一直有著讓人難以抗拒的魅力,這裡的巖溶地質遺蹟景觀十分豐富,地質旅遊資源優勢突出,紅石林多姿多彩,巖溶洞穴彌足珍貴,巖溶水景神秘清秀,大峽谷令人震撼。區內歷史人文厚重,巖溶地質景觀與土家族、苗族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民族特色鮮明,還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都讓人有心探秘。接下來就跟著小編走進湘西地質公園景區,一起來探索湘西秘境吧!

  01

  芙蓉鎮-紅石林區域

  包括芙蓉鎮和紅石林景群,是湘西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將做為世界級「地質研學旅遊」目的地,帶給遊客和地質愛好者們更多場景體驗:人們可以在風景中學習,在遊玩中科研,在旅遊觀光的同時亦能探索大自然的地質變化奧秘。

  芙蓉鎮區域:芙蓉鎮是「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湘西最大最壯觀的梯級瀑布在此穿鎮而過,由地層斷裂和錯位形成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土家人文景觀奇妙地融為一體,古鎮外是青磚砌成的古城牆,街道兩旁的吊腳樓鱗次櫛比,與河流、群山、石林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古樸典雅的山水畫。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紅石林區域:景區內石林、峽谷、溶洞等景觀形態豐富,千姿百態的石峰、石牆星羅棋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被譽為「紅色石林,天下奇絕」!

  古丈紅石林地貌景觀

  坐龍峽景區的峽谷地貌景觀

  02

  洛塔區域

  洛塔位於湘西的龍山縣境內,在湘西地質公園北部,其中洛塔臺地、惹巴拉土家村寨是核心景點。洛塔臺地擁有多種巖溶地貌類型,石林、峰林、峰叢、巖溶窪地、峽谷、瀑布、巖溶臺地、溶洞等地質遺蹟景觀豐富,為我國南方切割高原型巖溶臺地的典型代表,極具觀光、科研價值。

  洛塔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居住了,這裡也是土家人生息之地。受峽谷、洞穴、地下河和植被的影響,這裡形成的小氣候冬季乾旱,夏季溼潤而溫度適中,現在這裡夏可避暑,冬可禦寒,是療養和休閒的理想佳地。由於洛塔區多為碳酸鹽巖地貌,地下河道縱橫,但水土保持困難,農作物生長不易,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運用各種智慧運用改造自然環境,創造適宜人類的生存空間。惹巴拉土家村寨則是體驗土家民俗風情的必去之處。

  03

  呂洞山區域

  呂洞山:位於保靖縣夯沙鄉境內,呂洞山景區內奇山連綿、瀑水相疊,山勢雄峻。阿公山海拔1227米,峰頂巨巖壁立,突兀摩天,有雙洞如「呂」橫貫山體,故得是名。阿婆山海拔近1300米,站立兩山之上登臨送目,層巒疊嶂,迤邐崢嶸,蕩胸奪目,傳說是苗族第十二代苗王「裡東」 幻化而成,因裡東夫婦德高望重,教化一方,為苗民所敬仰,視為呂洞山神,護佑苗民,是世界苗族心中的聖山和精神家園。

  這裡苗寨錯落有致,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崇山峻岭中,點綴在阡陌交錯間,是湖南傳統村落分布最為集中、保存最為完好、最具特色的地區,其文化原生古樸、底蘊豐厚。呂洞山的苗族先祖以呂洞山為中心精巧布局了五個原始苗寨,分別命名為金、木、水、火、土,是為「五行苗寨」,這種山與寨、寨與房、房與水、水與土的搭配結合大寫了苗族的曠達和唯美。

  夯吉金寨:苗寨修建在「九龍搶寶」之地勢的三溝三嶺間,錯落有致,古樸原始,有「千裡苗疆第一寨」之稱。

  梯子木寨:位居一茸平地,木樓吊腳,與青山秀水相映成趣。

  呂洞水寨:古樹環繞,依山而建,實為罕見,素有「呂洞苗寨天下美」之稱。

  夯沙火寨:小巧別致,幽谷通衢,小橋流水,天地乾坤,八卦呈祥。

  十字坪土寨:海拔1000餘米,雲霧繚繞,別有洞天。這裡,一山一河,一谷一坳,傳統古村落點綴其間,阡接田連,炊煙嫋嫋,如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04

  矮寨區域

  矮寨地處武陵山脈與雲貴高原相交的崇山峻岭之間,四周皆是巍峨險峻的大山,德夯溪和峒河匯聚於此,兩水交匯後,接連拐了兩個大彎,甩出一幅猶如陰陽太極的景觀,田園、沙灘和苗家吊腳樓點綴其中,顯現出一派田園詩情,妙不可言。

  德夯風景區:矮寨所在的峽谷叫德夯大峽谷。峽谷中層層疊疊的巖石不僅僅是一處美麗風景,而且是一本記載地球歷史的萬卷書,記載了地球滄海桑田的變化,記載了地質、地貌和古生物由誕生、興盛、消亡的過程。

  被譽為「世界峽谷跨徑最大鋼桁梁懸索橋」的湘西矮寨大橋就橫跨在德夯大峽谷間,落差達400多米。

  位於矮寨北坡上,人稱「矮寨天險」,為湘川公路上最險的關卡,其地勢之險、工程設計之巧妙,居全國公路之冠。

  德夯苗寨:苗寨裡面住著許多苗族人,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俗風情十分古老純樸,在這裡還可以體驗苗家做客、攔門對歌、敬酒、苗家跳歌晚會、歌舞會、苗族鼓舞、燈火送客等苗族生活。

  05

  十八洞區域

  十八洞位於花垣縣境內。景區內生態環境優美,十八溶洞,洞洞相連,洞內景觀奇特,巧奪天工。景區內苗族風情濃鬱,苗族原生態文化如搶獅、接龍、打苗鼓等傳統習俗保存完好,「過苗年」「趕秋節」「山歌傳情」等民族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天下第一洞瀑——大龍洞瀑布

  06

  天星山區域

  天星山是乾嘉苗民起義的根據地,為苗族聚居區腹地。因交通閉塞,雖有名但見其真面目者極少,附近的苗寨古木參天、民風淳樸。天星山兀然獨立,藤蘿密布,周圍山多林茂。

  打造湘西地質旅遊新品牌

  湘西政府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自然和文化遺產旅遊聯合推介,全面推進地質旅遊新品牌。與張家界、懷化籤訂了《張吉懷旅遊共同體合作框架協議書》和《張家界南線旅遊合作發展框架協議》,打造大湘西黃金旅遊環線,促進了地質公園旅遊業的茁壯成長。

  01

  加大旅遊宣傳力度

  編制和出版各類學術專著、書籍和宣傳冊,從不同側面介紹相關自然和文化遺產概況和特色;與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地理中國》等欄目合作製作了多期湘西電視專題片;與湖南衛視合作,在地質公園內拍攝大型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與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合作,發表《巖溶臺地:湘西新景觀》等;在中國新興的創意短視頻社交軟體「抖音」拍攝矮寨玻璃棧道、猛洞河漂流等宣傳視頻;與湖南衛視金鷹紀實頻道合作拍攝大型自然人文紀錄片《湘西》等;拍攝《血色湘西》、《湘西風雲》、《湘西往事》、《惹巴拉的女人》、《十八洞村》等影視作品;通過地質公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聯合湘西州文化旅遊廣電局等合作單位,不定期介紹相關歷史文化遺產,這些宣傳都使地質公園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地取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吸引了大批遊客。

  02

  開展豐富多彩的旅遊推廣節慶活動

  先後舉辦古丈紅石林土家摸泥節、鳳凰古城銀飾服飾文化節、永順土家族舍巴節、龍山惹巴拉「做客土家寨·激情惹巴拉」等各種大型地質旅遊節會。

  03

  培育和推廣園區特色農產品品牌

  地質公園因地制宜,在地質公園旅遊園區及交通沿線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品種養,形成了以茶葉、獼猴桃、柑桔、烤菸、藥材、百合為主的湘西特色種植業和以湘西黃牛、黑豬、山羊為主的特色養殖業,並積極 「引進來」和「走出去」,參加武陵山旅遊發展高峰論壇及其他地區性的旅遊展銷會,展示和售賣地質公園內的地理標誌產品品牌。

  04

  推進非遺生產性保護,實現文化旅遊融合

  建設集民族演藝、非遺展示、文化產品銷售於一體的「神秘湘西文化產業園」,壯大土家織錦、苗族銀飾、苗繡等文化產業,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高齡傳承人開展搶救性數位化保護工作,建立項目和傳承人資料庫,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在公共文化場所、學校、景區、家庭設立大師工作室,舉辦培訓班,開展傳習活動等。

 

相關焦點

  • 湘西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湘西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1、優越的地理位置    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境內,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核心景區所轄面積約20平方公裡。以酉水河為界與芙蓉鎮(王村)隔河相望,正好處在張家界至鳳凰這條旅遊黃金走廊的中間位置,湘、鄂、黔、渝旅遊板塊的中心腹地。
  • 湖南湘西、甘肅張掖兩處地質公園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
    在法國巴黎7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上,中國推薦申報的湖南湘西、甘肅張掖兩處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甘肅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魏海攝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超過全球161處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
  • 正式發布|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美景
    今天上午,湘西世界地質公園揭碑儀式在永順縣芙蓉鎮隆重舉行,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美景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快來看看哪些景點入選~~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美景天問臺天問臺位於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矮寨園區,其與吉鬥苗寨隔空相望,為絕壁高崖之間一突兀高臺,三面為深不見底的山澗
  •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美景評選丨紅石林園區
    紅石林位於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紅石林園區,是2005年國土資源部批准的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4A級景區。紅石林核心景區所轄面積約20平方公裡,以酉水河為界與芙蓉鎮隔河相望,處於湘西州芙蓉鎮景點圈和張家界至鳳凰旅遊黃金走廊的中間位置,是湘、鄂、黔、渝旅遊版塊的中心腹地。
  • 湘西獲2021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舉辦權
    紅網時刻湘西10月27日訊(通訊員 葉慶子)10月27日,在四川省巴中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召開的2020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閉幕式上,接過會旗,成為2021年度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東道主。
  • 夢回三疊紀 探秘喀斯特——興義市申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工作紀實
    汕昆高速公路烏沙站出口毗鄰處,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內,栩栩如生的貴州龍、幻龍、魚龍、鷗龍、魚、海百合等化石,構成了中三疊世拉丁期生物演化重要轉變節點上的門類齊全的生物化石群。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2.4億年前。這個由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組成的微世界,被科學界命名為「興義動物群」。
  • 帶上這份超全攻略即刻出發來湘西世界地質公園浪
    9月23日,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在芙蓉鎮揭碑,神秘湘西再添世界級金字旅遊招牌。湘西古老神秘的歷史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淳樸熱情的山民在這個秋天開始造夢,帶著湘西全域旅遊「十大」美景、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十大」美景向世界張開懷抱,笑納天下遊人。 弦動別心曲,葉落知深秋。
  • 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居全球首位|你去過幾個?
    新華網北京7月9日電(郭香玉)記者7月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中國推薦申報的湖南湘西、甘肅張掖兩處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佔全球161處的四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
  •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巴中召開
    、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和巴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四川巴中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地質領域專家學者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地區的41家世界地質公園主管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盛會,共享經驗,共謀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
  • 走進湘西,尋找地球生命的源頭
    資料圖片劉明9月23日,湘西世界地質公園揭碑儀式在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宣布湘西地質公園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並授牌。和湘西人交朋友,需要「冷水泡茶慢慢濃」。湘西世界級地質公園終於迎來了它的「濃茶」時刻。
  • 組圖|湖南最美地質風光飛上明信片
    今天,送上一組明信片美圖,帶大家飽覽湖南最美地質風光。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位於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以砂巖峰林地貌和巖溶地貌為主要地質遺蹟景觀,園內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獨有,被命名為「張家界地貌」。永順猛洞河地質公園。位於湘西自治州永順縣,以峽谷、瀑布、石林、巖溶、三葉蟲化石等為主要地質遺蹟景觀。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 走進湘西:尋找地球生命的源頭
    文│劉明 編輯黃琳湘西紅石林和湘西人交朋友一樣,需要「冷水泡茶慢慢濃」,湘西世界級地質公園的「濃茶」時刻,是在2020年7月。7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通過決議,中國湘西地質公園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成為我國第40個世界地質公園。排碧階「金釘子」距離湘西花垣縣排碧鄉的209國道不遠,有一顆著名的「金釘子」。
  •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側記
    在主題報告會上,中國地質大學專家張建平表示,成功的世界地質公園,離不開所在地政府的高度重視,離不開完善、高效、勇於創新的管理團隊,更離不開高素質、有責任心的專家委員會和當地社區的積極參與。  今年7月,湖南湘西、甘肅張掖兩處地質公園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家,佔全球世界地質公園總數的四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
  • 4.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圖)
    這次災害給西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地質災害遺蹟,從此就有了以地質災害遺蹟為主體的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公園裡雪山成群,冰湖、峽谷、瀑布遍布,泥石流溝、角峰、溫泉到處可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集地質地貌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博物館。這裡是高速滑坡特徵保存最完整的研究場所,也是向人們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科普教育基地。
  • 湘西全域旅遊十大美景
    9月23日,湘西世界地質公園揭碑儀式在永順縣芙蓉鎮隆重舉行,湘西全域旅遊十大美景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快來看看哪些景點入選~~ 湘西全域旅遊十大美景
  • 世界地質公園|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
    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境內,面積433平方公裡,2005年9月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舉行的第11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
  • 香港地質公園十景初定 擁世界級六角石柱群(圖)
    香港地質公園十景初定 擁世界級六角石柱群(圖) 2008年11月24日 14: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赤洲約七成巖石為紅色及褐紅色的礫巖、砂巖及粉砂巖,與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的地貌近似,因此又稱丹霞地貌。約1億年前,氣候變得特別乾旱炎熱,沉積巖中的鐵氧化成紅色,接著形成顏色獨特的紅色沉積巖。
  • 崑崙山升格為世界地質公園 為中國海拔最高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青海省格爾木市政府獲悉,9月23日,在加拿大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六屆國際地質公園大會上,崑崙山國家地質公園獲批升格,成為中國海拔最高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崑崙山世界地質公園工作人員翟菊告訴記者:「園區內的崑崙山口西8.1級地震裂縫,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遺蹟,被國際地質學界公認為研究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地球強地震機理的天然課堂。」崑崙山世界地質公園內生態結構較為複雜,地質環境古樸原始,分布著許多罕見的地質遺蹟。
  • 湘西最獨特的地質奇觀,紅色石林波浪谷,曾經的海底世界
    這片紅石林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境內,距離著名的芙蓉鎮18公裡, 芙蓉鎮屬於湘西永順縣,紅石林處於永順和古丈兩縣交界處。古丈紅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這裡除了地上石林奇觀,還有地下溶洞、絕壁天坑、千年古木等自然景觀,石林融紅、秀、峻、奇、絕、古於一處。
  • 雲臺山地質公園和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締結「姐妹公園」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魏國劍通訊員程芳    7月19日上午,河南雲臺山地質公園和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締結「姐妹公園」籤約儀式在臺北成功舉行,這是2019海峽兩岸臺北夏季旅展的重要成果。海峽兩岸旅行商及媒體代表百餘人見證了籤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