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2021-01-15 草民有話說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國家之一,2018年的人口總數為1.26億,國土面積卻僅有37.7萬平方公裡,可謂人多地狹,從古至今這裡都存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為了擴張領土面積,日本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幾十年間發動了多次大規模對外侵略戰爭,為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從整體上講,日本的人口密度僅有334人每平方公裡,不到我國江蘇省(748人/平方公裡)的一半,但事實上,日本的人口分布卻遠比江蘇省要稠密得多。因為,在日本3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當中,山地就佔73%,剩餘的27%以河谷、平原、盆地、水域等形式分散在各個角落。算下來,承載1.26億日本人口衣食住行的的土地面積不足10萬平方公裡(減去湖泊等水域),人口密度達到1264人/平方公裡,遠超江蘇省,甚至比孟加拉國(1150人/平方公裡)的人口密度還大。

日本列島及其周邊形地區勢圖

在歷史上,人多地少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日本,在戰國結束之後(基本統一),日本就曾全面透徹地研究過如何擴大自身土地面積。面對茫茫大海,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填海造陸,但現實情況是:日本周邊海水很深,而且海床坡度很大,大部分海域離岸10公裡就能達到100米以上的深度,普通規模的土石根本填不了。另外,日本處於板塊俯衝地帶,地震頻發,填充近海所產生的的陸地很可能會在一場大地震中沉入海底。

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填內海、海灣或者是湖泊來製造陸地,像東京灣、伊勢灣,以及西北湖泊八郎瀉(舄)都曾發生過填海造陸工程。但是由於日本當時剛剛統一,國力衰微,填海規模和進展都非常緩慢,大部分工程到最後都被擱置了。

到了明治時期,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國力漸強,這些填海項目才再度被提上議案。然而,填海工程費錢又費力,收益小,見效還慢,日本幹著幹著,就走向了對外入侵的道路,入侵自己的鄰國,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填海的事情也就再次不了了之。

1879年,日本入侵了大清帝國的朝貢國琉球,隨後又在清、俄戰爭中嘗到了甜頭,侵佔了庫頁島南部、臺灣島以及朝鮮半島,土地面積大增。20世紀30年代,日本悍然入侵中國,並加入了軸心國集團,肆無忌憚地侵略東亞以及東南亞各國,貪婪的魔爪甚至一度伸到了大洋洲。但最終,在亞洲國家和盟軍部隊的合力夾擊之下,日本戰敗投降。

二戰戰敗之後,日本靠著美國的扶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進入了一次發展高峰期,甚至到1968年時,日本的GDP已經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此期間,日本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產業都獲得了大規模增幅,這使得本就嚴峻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使日本結束了長期的軍事佔領狀態,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基本得到恢復。重獲「自由」的日本第一件事就是要解決戰後新增人口的吃飯問題,因為從1945年-1951年期間,日本人口增加了1300多萬,大量新生的二孩、三孩可能都將面臨餓肚子的風險。為了儘可能多的生產稻米,日本除了鼓勵民眾加大水稻種植比例之外,還重啟了明治時期廢置的一系列填海工程項目,用以幫助日本工業提供更多的場地,進而使原有農業用地得到最大的保留。自此,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也正式拉開序幕。

東京灣歷史填海區域

根據歷史數據顯示,在1945年-1974年的三十年裡,日本填海造陸新增領土1180餘平方公裡(折合11.8億平方米),相當於整個香港的面積。東京灣、伊勢灣、瀨戶內海、八郎瀉為日本貢獻了大量的新陸地,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輪廓基本都是在這個年代建造完畢的。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之後,日本基本就沒有再進行大規模填海造陸了,原因是70年代之後日本民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飲食開始多元化,對大米的依賴性降低。另外,因為技術和機械化普及的緣故,日本水稻的畝產在70年代獲得飛躍,總產量更是達到1400萬噸之多,大米產量嚴重過剩,致使各大填海造地工程被叫停。

八郎瀉

當一切戛然而止之後,日本民眾發現,日本各大海灣城市群的海岸線變得狹小了,各類工廠、碼頭、機場充斥著海岸線,將城市的濱海區堵的死死的,讓人有些透不過氣。

而相比於海灣而言,湖泊在日本填海熱潮中做出的犧牲可謂極大。填海會使海灣減小,但那些為了增加農業用地而被填平的湖泊,卻徹底地的消失了,成為當地人心中永遠的痛。在這些被填的湖泊當中,又以日本昔日的第二大湖泊——八郎瀉最為著名。

八郎瀉曾是一個鹹水湖,南部連接日本海,湖面略高於海平面1.26米,整體水域面積220多平方公裡,是日本除琵琶湖之外的第二大湖泊。1957年,千葉縣為了增加水稻耕種面積,接受了荷蘭的技術支持,投資852億日元在八郎瀉進行圍堰填海。他們先是在八郎瀉內部圍出一個約51公裡長的封閉是環形堤壩,然後使用5臺排水泵向外抽水,直至將圍堰內部湖水抽乾,最後再培填一定量的土石進去,將湖泊的中心區域改造成農田。

八郎瀉圍堰工程示意圖

為了節約成本和土石,八郎瀉填海工程並沒有像以往填海時那樣,將規定區域墊高至海平面以上,而是採納了荷蘭人的建議,利用周邊的閉合的圍堰將內部與外部水系分離,然後將水抽乾,在乾枯的湖床上鋪上適量厚度的土石,就可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了。

因為是(地下王國)荷蘭提供技術的緣故,八郎瀉圍堰填海的結果看上去非常的「荷蘭」。1964年,八郎瀉圍堰填海施工完畢,這個昔日的日本第二大湖內部被分割出一個170平方公裡的低洼陸地,並成立了一個村,叫做大瀉村。該村的四周被堤壩包圍,平均海拔低於海平面1-5米,是日本最低的地方,也是日本唯一的一個「地下村落」。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地震引發海嘯,破壞了八郎瀉入海口處的攔海壩,致使海水從八郎瀉的入海口湧入,海拔高度低於海平面的人造村(大瀉村)險些遭到滅頂之災。海水倒灌讓大瀉村周圍的河道含鹽量暴增,土地鹽分滲透威脅著大瀉村農田的安全。後來秋田政府曾在海口處新增了一道攔海壩,以防止海水倒灌的事情再次發生。

目前,大瀉村擁有人口3035人,耕地約170平方公裡,是著名稻米「秋田小町」的主要產地之一。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表示,填充八郎瀉來擴大稻米生產規模是一個極其重大的錯誤舉措,它讓日本失去了重要的溼地,卻從未給日本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因為,當年填海工程完工之後不久,日本稻米產量就已經開始出現過剩,甚至到今天為止,日本政府每年都還在想辦法解決大米產量過剩的問題,這使得八郎瀉的犧牲變得毫無意義。

相關焦點

  • 數十倍收益催生填海造地熱情 渤海灣淤死加速度
    [提要] 填海造房一本萬利。以填海成本20萬元/畝計算,折合地價僅300元/平方米,對比動輒單價上萬的海景房,利潤空間巨大。而且,針對企業填海造地後的土地出讓金問題,至今沒有明確標準。  人工島的建造方法,是將龍口境內的一座荒山填到海裡去。據當地國土部門測算,荒山可提供土石方約5.4億立方米,足夠滿足人工島群建設約3億立方米的土石需求量。這個造島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財新《新世紀》記者於8月中旬來到龍口海岱鎮,從這裡的採石料場通往填海工程現場的路口戒備森嚴,除了工程車輛,外人很難進入。
  • 香港地產協會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28年填個「香港島」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該協會當天表示,香港土地開發嚴重不足,建議用28年時間(2021年至2049年),在珠海桂山島分3期合共填海70平方公裡,以發展住宅、醫療安老、教育等用地,當中提供約28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供逾70萬人居住。該協會還建議由粵港澳大灣區成員聯合組成投資基金(對桂山島)進行開發,以減少政府財政負擔。
  • 有關填海造陸的是是非非
    據韓國《中央日報》4月26日報導,韓國歷經19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西岸修築的「新萬金」海堤宣布竣工。「新萬金」是目前全球最長的海堤,長達33.9公裡,號稱「海上長城」,超過了此前最長的荷蘭須德海堤。
  • 美媒:日本長期斥巨資填海造島 過去30年投6億美元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導 美媒稱,今年4月,日本海上保安廳公務船在衝之鳥島(中國稱衝鳥礁——本網注)以東約170海裡(1海裡合1.852公裡——本網注)處查扣了一艘臺灣漁船。此事暴露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事實:自1987年以來,日本一直在進行填海造島活動,以擴大其領土主權主張。
  • 香港向珠海「借島」開發,填70平方公裡解決70萬人口居住!
    計劃從2021年開始用28年時間 分三期在桂山島填海70平方公裡 再造一個香港島 該協會表示 香港土地開發嚴重不足 建議用28年時間(2021年至2049年)
  • 穿35元衣服,餵飽8億人!這個中國專家又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
    各國在這方面屢屢碰壁:美國、日本從1926年開始投入大筆資金、設備進行研究,幾十年過去卻一無所獲。1970年11月23日,馮克珊、李必湖(當時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為「野敗」。
  • 深圳機場二跑道試飛 填海面積堪比1852個足球場
    第二跑道平均填海厚度達8.5米(海水最深處為6米)。  第二跑道長3800米、寬60米比第一跑道長400米,可以起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中巴士A380飛機。規劃近機位62個,遠機位14個。  珠江口,伶仃洋東側的海岸,一條長長的「水泥路」沿著海岸向遠處延伸。
  • 越南填海造島最全衛星圖 新增48.6萬平米 僅為中國1/25
    易評君獨家分析越南近年來在南海填海造島的進度和面積。美國智庫CSIS公開衛星圖片顯示,越南在南海佔據的10個島礁上填充出超過48.6萬平方米的新增陸上面積。不過美智庫聲稱,越南新增陸上面積僅為中國的1/25。同時又表示,越南大多在原有島礁上進行擴展,對環境影響小於中國。
  • 【港聞】香港地產協會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正式向社會公布...
    該計劃預計在明年開展第一期工程(2021年至2030年),沿桂山島西岸填海,填海10平方公裡並開發島上現有10平方公裡土地,共獲地20平方公裡;第二期工程計劃在2031年至2040年展開,計劃填海20平方公裡;第二期工程計劃在2041年至2049年展開,計劃填海30平方公裡。
  • 日本竟然有5個機場在海上,不愧是填海造陸狂魔,中國有沒有呢?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島國,國土面積狹長,人口眾多,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平原上,土地資源非常珍貴。這就使得日本不得不向海洋來擴展土地,如東京灣、大阪灣、伊勢灣都有大量填海造陸,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達11.8萬公頃。
  • 美國衛星鎖定上海40年:通過填海造陸,土地增幅面積「驚人「!
    我國的發展速度是非常的快,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讓世界上很多國家對我國刮目相看。近些年我國來為了給人們帶來更加多的便利,也是不斷地基建,像我國高鐵的全面普及就是為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於土地資源的需求量可謂是越發重要,而我們也在積極實現填海造陸工程,就連美國衛星都鎖定上海40年:通過填海造陸,土地增幅面積「驚人」!
  • 填海造地新難題:如何協調規模控制和地方經濟發展
    盲目填海導致海灣消失  最近地價高漲,使得土地再度成為搶手的資源,在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用地更為緊張,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年初的時候,國家海洋局確定,今年全國圍填海規模將控制在一百五十平方公裡以內,預計將拉動兩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 歐洲一小國填海造陸面積比中國還大,原因讓人費解
    大家都知道,由於很多國家因為領土面積狹小,或者是自己的領土部分不適合人類居住,而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面積少之又少,因此都想方設法的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擴大領土面積,特別是沿海的一些國家,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使得領土面積不斷增長,中國的填海造陸面積在世界上能夠排到世界第三名,這個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事情,但是有一個國家更填海造陸更加的驚人
  • 學者:中國實際控制黃巖島已4年 潛力很大填了更好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8個字在地理教科書中非常常見,以至於很多同學對此都沒有一個直觀概念。黃巖島究竟有多重要?雖然根據確定菲律賓領土範圍的1898年《巴黎條約》、1900年《華盛頓條約》,以及1930年《英美條約》,黃巖島完全位於菲律賓領土範圍西部界限——東經118度線以西,但黃巖島直接面對著菲律賓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以及馬尼拉政府控制力相對最強的呂宋島,距離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只有300公裡。什麼概念?也就是上海到南京的距離而已。
  • 耗時6年,投資30億的青島涵碧樓填海別墅部分被拆!
    這個天然形成的半島一直都沒有名字,直到2008年一位臺灣人一見鍾情,於是這個無名的小半島,從此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青島涵碧樓。耗時6年,投資30億建成旗下第二家酒店 1901年,日本人伊藤在現在的涵碧半島上建了一幢木屋,作為度假,並命名為「涵碧樓」。
  • 填海造地20萬畝,耗資600億,將建海上城市
    最近這些年時間我們國家的用地面積還是挺緊張的,畢竟人口的數量不斷處於增長的狀態,為了緩解土地資源方面的問題,就需要修建很多的高層建築。其次就是填海造地,提高使用的面積,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打造最宏偉的填海工程,填海造地面積達20萬畝,耗資費用600億。
  • 越南累吐血建造2個人工島,遭颱風吹跑:現在人力扛石頭填海
    在今年,越南漁業提出漁業生產總值增長率達4.65%,生產價值增長率達4.69%,出口金額達105億美元等目標。2019年上半年,水產總產量達379萬噸,同比增長6.2%。因此,越南也非常重視填海造島。在越南發布《2019越南國防》白皮書之後,日前越南又公開了一批越軍在島礁上進行擴建施工的新照。
  • 雷雨:2018年綠地香港新增項目11個 集中於泛長三角和泛珠三角
    去年,綠地香港積極增加國內核心城市群的土地儲備,全年新增項目11個,土地儲備638萬平方米,預計新增貨值685億。   截至去年12月31日,綠地香港土地總儲備約2000萬平方米,布局於全國9個省份,18個城市合計48個項目,形成了一、二、三線城市的均衡縱深布局,充分支撐未來2-3年的發展需求。
  • 蘋果手握30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兩年增加兩倍
    蘋果公司年報顯示,蘋果公司擁有7376英畝土地(約合近3000萬平方米),高於去年的4928英畝和2016年的2583英畝,而在2011年,蘋果僅擁有584英畝土地(約合240萬平方米)。這塊土地面積超過11.5平方英裡,比蘋果的總部所在地庫比蒂諾還要大。此外,蘋果還擁有或租賃了4080萬平方英尺的建築空間,用於辦公和零售店。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隨著這幾年棉花的價格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勞動力的成本增加,所以種棉花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效益,所以老白姓現在棉花大面積減少了。但是這樣的鹽鹼地,棉花不種了以後,種什麼?要讓鹽鹼地持續產生效益。就必須培育不同的耐鹽作物,以及各種方案,才能具備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歐陽竹告訴記者,通過他們研究,東營鹽鹼地今年的最佳種植方案不是小麥和玉米的輪作,而是一年種兩季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