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新難題:如何協調規模控制和地方經濟發展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盲目填海導致海灣消失

  最近地價高漲,使得土地再度成為搶手的資源,在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用地更為緊張,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年初的時候,國家海洋局確定,今年全國圍填海規模將控制在一百五十平方公裡以內,預計將拉動兩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然而,國家海洋局卻發現,個別地方過度開發,不科學地填海造地、圍灘造田,儘管增加了土地資源,但對海洋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來看記者胡長春的調查。

  不科學地填海造地、圍灘造田,對海洋資源造成嚴重破壞

  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漩門灣三期圍海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這些大型的施工運輸車輛,從這個山頭裝運大批石料,運送到不遠處的大堤工地上,然後將這些石頭拋向大海,以擋住滔滔的海水,形成一條攔海大堤。

  記者:「這個(大堤)圍到什麼地方?」

  施工人員:「圍到坎門。」

  據了解,現在施工的這條圍海大堤,設計總長為5352米,投資10.7億元,工程一旦合攏,將圍住這裡6萬多畝的海域面積,涉及縣裡的5個鄉鎮。

  記者:「圍了多長時間?」

  施工人員:「圍了3年多了。」

  記者:「預計什麼時候能圍過去?」

  施工人員:「今年元旦前後。」

  在玉環縣政府網站上公布的這條消息上記者注意到,漩門灣三期圍墾工程一旦完成,將與前面的二期一起,使玉環縣新增用地10萬畝,相當於再造一個玉環縣。也就是說或許從明年開始,鏡頭前的這6萬8千多畝的水面將會逐漸的被造成陸地,這片海洋也將從地圖上消失,而停泊在這裡的這些漁船只能駛離這片海域,再也無法返回。

  浙江人大代表葉仁潔:「我對它(漩門灣)這個圍海工程是堅決反對的。」

  葉仁潔,浙江溫州樂清市工商聯合會副會長,浙江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對於相距不遠的玉環縣的漩門灣圍海造地的工程,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一直持反對意見,為此,在浙江省召開的兩會上,還專門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葉仁潔:「近海的一些魚,蝦,貝殼之類的幾乎已經沒有了。」

  葉仁潔認為,玉環縣漩門灣的圍墾造地工程,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且還對自己的家鄉樂清市的樂清灣海域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災害甚至使樂清灣消失。

  葉仁潔:「(漩門灣)圍(墾)了之後,就徹底把樂清灣的水動力水域區域給圍死了。」

  圍海造地,可是說一直伴隨著人類開發海洋的歷史,最著名的當屬荷蘭,從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海填海,長達七八個世紀,現在荷蘭全國國土有25%都是從海裡填出來的。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國也都靠填海來緩解土地矛盾。剛才節目中提到的漩門灣隸屬於台州的玉環縣,而樂清灣隸屬於溫州的樂清市,為什麼漩門灣的圍海造地工程會影響到樂清灣海域的生態環境呢?

  漩門灣和樂清灣是東西相鄰的兩個海灣,東海的海水分別從兩個海灣的入海口進入海灣,實現海灣內海水的自然交換和更替。1976年為了解決島上的交通問題,玉環縣在漩門灣的中央,建壩築路,堵住了海水進入漩門灣和樂清灣的通道,並在漩門灣內填海造地。樂清市海洋局的伍善慶認為,正是漩門灣的這樣的圍海造地,給相鄰的樂清灣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樂清海洋局副局長伍善慶:「堵了以後,東海的水不能直接進到樂清灣,使樂清灣的(海水)只能從南口進來,潮流到了南口中間的位置就開始退潮了,裡面的水變成往復循環,水體交換由原來的7天變成25天左右,由於水動力的變化,給樂清灣的淤積情況加速。」

  那麼,伍善慶所說的因為漩門灣的海水通道的認為的斷流,造成了樂清灣淤積加重的說法,是事實嗎?記者來到了玉環縣的漩門灣,現在記者的鏡頭所拍攝到的這條公路的下方,是一個攔海堤壩,水深40米。

  樂清海洋局海域科長高毅:「這邊是漩門灣,這邊是樂清灣,以前大壩沒建成的時候海水漲潮的時候是從漩門灣開始漲,一直漲到樂清灣裡面,這個150米的大壩建成以後,這兩邊就堵死了,水不能互通了。」

  由於漩門灣進水的通道被阻斷,使潮水在樂清灣對泥沙的衝刷動力減弱,海水由原來7天更換一次,變成了現在25天更換一次。樂清灣海域面積469平方公裡,是一個天然的優良海灣,盛產各種魚類20多種,是浙江省貝類的養殖基地,海灣內更有被稱為地球之肺的大片溼地。但在樂清灣記者看到,由於泥砂的不斷淤積,堤壩外的淤泥已經遠遠高於堤壩內的農田。

相關焦點

  • 數十倍收益催生填海造地熱情 渤海灣淤死加速度
    大規模的圍填海工程導致人為改變海岸線位置,威脅著岸線和近海的生態平衡。但在各級政府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決策體系下,對生態環境損失的估算被排在後面。多年的填海造地,讓河北曹妃甸與山東東營之間的直線距離只剩下85公裡,且還在不斷接近。
  • 我國又一填海造島工程,一萬多平方公裡,規模堪比杜拜「棕櫚島」
    旅遊業本是就具有一定的發展當地特色資源,能夠得到發展的一項行業。我國各地區對於自身的旅遊景點的開放程度也是逐年再增長的趨勢。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可以說也有但各地區的旅遊經濟的加持,這也是為了讓我國的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原因之一。
  • ...組嚴查填海造地造房 海口燈塔酒店填海造島被舉報破壞海洋生態
    在海口市政府官網剛剛貼出的20餘份調查報告中,80%以上群眾信訪件涉及對「填海造地」的投訴舉報事宜。其中,群眾投訴件中多次提及海口另外兩個填海造島項目,以及一些遊艇碼頭、沿海岸線圍填海造地開發房地產等項目。
  • 有關填海造陸的是是非非
    但幾乎無窮無盡的水量、海潮的衝刷、複雜的海洋生物鏈,都使填海成為一項耗資巨大的複雜工程。  填海造陸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10世紀之後,農業的發展使全球人口達到了一個高峰,一些沿海國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海洋,兩個顯著的例子是日本和荷蘭。
  • 傳說中的填海造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為了自己人民的生存安全,他們不斷地和海水作鬥爭,經過800多年的發展,他們的疏浚業已經達到了世界上最強的狀態。還有一些城市、國家的發展,都是依託填海造陸的工程來完成,像美國,像我們的香港、澳門,像新加坡,都是通過填海造陸來擴充他們的生存空間,來擴充它城市化的規模。疏浚與大眾生活有什麼關係?
  • 中國每年填海新造一個「香港」,世界候鳥遷徙路線正遭吞噬
    伴隨著規劃總面積545平方公裡的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建設,濱海灘涂被劃入圍填海範圍,為港口和工業的發展增加新的用地。根據《遼寧渤海海域海洋生態紅線區劃定報告》,盤錦遼濱經濟區填海造地面積約45平方公裡,區域佔用岸線約15公裡,新形成岸線112公裡。
  • 填海造地20萬畝,耗資600億,將建海上城市
    其次就是填海造地,提高使用的面積,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打造最宏偉的填海工程,填海造地面積達20萬畝,耗資費用600億。 這次填海造地的城市是溫州,主要還是因為溫州的地很少,人口數量多,人均的耕地面積是0.3畝。
  • 美地位被挑戰心中不快 多國填海造地只盯中國
    【環球軍事報導】「許多國家都在南海進行填海造地,為何美國只盯著中國?」在13日的美國參院聽證會後,《環球時報》記者向外委會主席科克提出了這個問題。科克稱,儘管中國不是第一個在南海爭議海域進行填海工程的聲索國,但考慮到中國在地區內的實力和填海造地推進的規模和速度,美國有理由擔心這一問題。
  • 中企填海造地269公頃 為科倫坡港口後續開發打基礎
    中企填海造地269公頃,為後續二級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創造了技術奇蹟」  ■兩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映入眼帘的已是269公頃的陸地。  伴隨著三聲鳴笛,在科倫坡港口城承擔吹沙填海任務的大型挖沙船「新海龍」號停止管吹。中國交建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公司總經理江厚亮宣布,科倫坡港口城269公頃的填海土地已全部形成,較計劃提前了兩個月。這意味著,中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科倫坡港口城取得重大進展,為後續二級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首例填海造陸項目,斥資6500萬造機場,每年接待千萬遊客
    人們常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滄海變遷,在自然環境中,這種變遷的周期都是以億年為單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填海造陸,成為解決許多地區土地問題的好辦法,尤其是中東石油豪國,經常開墾油田,我國在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填埋機場。
  • 【港聞】香港地產協會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正式向社會公布...
    2018年10月,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香港房地產協會曾倡議與廣東省政府合作在桂山島大規模填海造陸。協會副會長黃俊康當時指出,澳門亦早有向內地「借地」和「借水域」填海的先例,認為技術問題不大,並相信桂山島一帶有潛力打造成「小大灣區」。
  • 香港地產協會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28年填個「香港島」
    該計劃預計在明年開展第一期工程(2021年至2030年),沿桂山島西岸填海,填海10平方公裡並開發島上現有10平方公裡土地,共獲地20平方公裡;第二期工程計劃在2031年至2040年展開,計劃填海20平方公裡;第二期工程計劃在2041年至2049年展開,計劃填海30平方公裡。
  • 這座中國城市,經濟發達,三分之二的面積靠填海造陸
    進入和平時代後,擴大土地的方式變成了向海要地,比如荷蘭,荷蘭整個國家有6000平方千米,都是靠填海造陸得到的。為此還專門修築了一條圍海大堤。再比如我們的鄰國日本,這些年來也通過填海造陸擴大了不少面積。我們國家也有一個城市,靠著填海造陸擴大了三分之二的土地,這座城市非常發達,2018年的人均GDP達到了8.6萬美元,比瑞士的8.2萬美元高出一截。這座城市就是澳門。
  • 接連挖空兩座山「填海造陸」,大手筆令西方國家驚嘆
    隨著全球文化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進入到了高科技時代,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可是在巨大經濟提升的同時,世界各國都面臨同樣的一個難題,那就是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畢竟全球的海洋資源高達百分之七十多,而土地面積只有百分之三十多,所有的國家都被海洋所環繞。
  • 國外討論:中國是如何做到如此快速的在南中國海填海造陸的?
    案例1:2005年,中國決定對其金融體系進行全面改革,改革規模涉及到6200億美元,即GDP的28%。還記得2008年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嗎?中國把這事情搞定了。案例二:中國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並且只用了十年時間。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有了先見之明的規劃。
  • 美國學者:搞不懂中國人,他們填海造島的土是從哪裡弄來的?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也有上百萬的時間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我們中國雖然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但是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一些經濟比較繁華的地帶,這給這些地區帶來經濟效益和發展的同時,也給這些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 浙江投資600億填海造陸,一期工程就達20萬畝
    填海造陸這個詞大家應該都聽過了,它是指把原有的海域通過人工的手段轉變為陸地,對於一些沿海城市來講,填海造陸可以極大緩解城市的有限空間。提起浙江,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杭州這座城市,發達的旅遊業讓杭州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來說名氣都非常響亮。實際上,在浙江省除了杭州之外,也有一些城市的名氣不低,好比溫州。
  • 大連填海造地高價出讓 失海漁民畢生投入打水漂
    大連普灣新區徵海迷局政府徵用—填海造地—高價出讓的利益誘惑下,大連普灣新區的失地失海農民和養殖戶合法權益屢屢被侵犯,半生積累甚至舉債投入都打了水漂。本報記者 王南大連普灣新區的土地市場如火如荼:政府背景的公司出手大方,一個月之內斥資70億元,連買26塊地;二級市場價格節節攀高,每畝60萬元,高的甚至近百萬元,財政因此盆滿缽滿(中國經濟時報1月11日曾有報導)。然而,在這場遊戲中,失地農民和失海漁民成了不折不扣的輸家:失去了養家餬口的生計,補償沒拿到手,半生積累甚至舉債投入都打了水漂。
  • 南海一「奇蹟工程」,填海造陸成新島嶼,網友:或將成「新省份」
    原本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也在積極地進行填海造陸工程,如今在南海初見成效,成了一項奇蹟工程,可是這個新填的島,卻呈現出八卦陣圖的形狀,而且整個島的面積達到265.4平方米。
  • 美國學者:摸不透中國人,明知填海造陸的危害卻又想造出一個新區
    世界在不斷的發展,人類得益於科技時代的到來,對大自然的開發又達到了一個高度,工業體系不斷的完善,就像是中國,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將中華大地開發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是從零到一的突破,中國的基建技術也在突飛猛進的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