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填海導致海灣消失
最近地價高漲,使得土地再度成為搶手的資源,在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用地更為緊張,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年初的時候,國家海洋局確定,今年全國圍填海規模將控制在一百五十平方公裡以內,預計將拉動兩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然而,國家海洋局卻發現,個別地方過度開發,不科學地填海造地、圍灘造田,儘管增加了土地資源,但對海洋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來看記者胡長春的調查。
不科學地填海造地、圍灘造田,對海洋資源造成嚴重破壞
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漩門灣三期圍海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這些大型的施工運輸車輛,從這個山頭裝運大批石料,運送到不遠處的大堤工地上,然後將這些石頭拋向大海,以擋住滔滔的海水,形成一條攔海大堤。
記者:「這個(大堤)圍到什麼地方?」
施工人員:「圍到坎門。」
據了解,現在施工的這條圍海大堤,設計總長為5352米,投資10.7億元,工程一旦合攏,將圍住這裡6萬多畝的海域面積,涉及縣裡的5個鄉鎮。
記者:「圍了多長時間?」
施工人員:「圍了3年多了。」
記者:「預計什麼時候能圍過去?」
施工人員:「今年元旦前後。」
在玉環縣政府網站上公布的這條消息上記者注意到,漩門灣三期圍墾工程一旦完成,將與前面的二期一起,使玉環縣新增用地10萬畝,相當於再造一個玉環縣。也就是說或許從明年開始,鏡頭前的這6萬8千多畝的水面將會逐漸的被造成陸地,這片海洋也將從地圖上消失,而停泊在這裡的這些漁船只能駛離這片海域,再也無法返回。
浙江人大代表葉仁潔:「我對它(漩門灣)這個圍海工程是堅決反對的。」
葉仁潔,浙江溫州樂清市工商聯合會副會長,浙江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對於相距不遠的玉環縣的漩門灣圍海造地的工程,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一直持反對意見,為此,在浙江省召開的兩會上,還專門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葉仁潔:「近海的一些魚,蝦,貝殼之類的幾乎已經沒有了。」
葉仁潔認為,玉環縣漩門灣的圍墾造地工程,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且還對自己的家鄉樂清市的樂清灣海域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災害甚至使樂清灣消失。
葉仁潔:「(漩門灣)圍(墾)了之後,就徹底把樂清灣的水動力水域區域給圍死了。」
圍海造地,可是說一直伴隨著人類開發海洋的歷史,最著名的當屬荷蘭,從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海填海,長達七八個世紀,現在荷蘭全國國土有25%都是從海裡填出來的。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國也都靠填海來緩解土地矛盾。剛才節目中提到的漩門灣隸屬於台州的玉環縣,而樂清灣隸屬於溫州的樂清市,為什麼漩門灣的圍海造地工程會影響到樂清灣海域的生態環境呢?
漩門灣和樂清灣是東西相鄰的兩個海灣,東海的海水分別從兩個海灣的入海口進入海灣,實現海灣內海水的自然交換和更替。1976年為了解決島上的交通問題,玉環縣在漩門灣的中央,建壩築路,堵住了海水進入漩門灣和樂清灣的通道,並在漩門灣內填海造地。樂清市海洋局的伍善慶認為,正是漩門灣的這樣的圍海造地,給相鄰的樂清灣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樂清海洋局副局長伍善慶:「堵了以後,東海的水不能直接進到樂清灣,使樂清灣的(海水)只能從南口進來,潮流到了南口中間的位置就開始退潮了,裡面的水變成往復循環,水體交換由原來的7天變成25天左右,由於水動力的變化,給樂清灣的淤積情況加速。」
那麼,伍善慶所說的因為漩門灣的海水通道的認為的斷流,造成了樂清灣淤積加重的說法,是事實嗎?記者來到了玉環縣的漩門灣,現在記者的鏡頭所拍攝到的這條公路的下方,是一個攔海堤壩,水深40米。
樂清海洋局海域科長高毅:「這邊是漩門灣,這邊是樂清灣,以前大壩沒建成的時候海水漲潮的時候是從漩門灣開始漲,一直漲到樂清灣裡面,這個150米的大壩建成以後,這兩邊就堵死了,水不能互通了。」
由於漩門灣進水的通道被阻斷,使潮水在樂清灣對泥沙的衝刷動力減弱,海水由原來7天更換一次,變成了現在25天更換一次。樂清灣海域面積469平方公裡,是一個天然的優良海灣,盛產各種魚類20多種,是浙江省貝類的養殖基地,海灣內更有被稱為地球之肺的大片溼地。但在樂清灣記者看到,由於泥砂的不斷淤積,堤壩外的淤泥已經遠遠高於堤壩內的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