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中央日報》4月26日報導,韓國歷經19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西岸修築的「新萬金」海堤宣布竣工。「新萬金」是目前全球最長的海堤,長達33.9公裡,號稱「海上長城」,超過了此前最長的荷蘭須德海堤。「新萬金」海堤圍出的面積達401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分之二個首爾。韓國總統李明博親自為海堤主持竣工儀式,並表示它「將成為韓國與東北亞以外的世界接軌的一條經濟高速公路」。
「新萬金」工期漫長,與環保主義者的激烈反對分不開。與韓國上下的喜慶氣氛不同,眾多國際環保組織對如此大手筆的海堤工程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表示擔憂,有關填海造陸的是是非非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向大海要地只因地少
填海造陸,顧名思義就是將原有的海域轉變為陸地。除了填海造陸,其他幾種常見的造陸方式還包括圍湖造田、攔河圈地等。地球上海洋面積巨大(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可用於造陸的近海面積相當可觀,使得填海成為一種最主要的造陸方式。
在全球人口膨脹,工業、生活用地不足的背景下,很多國家將目光投向了海洋。但幾乎無窮無盡的水量、海潮的衝刷、複雜的海洋生物鏈,都使填海成為一項耗資巨大的複雜工程。
填海造陸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10世紀之後,農業的發展使全球人口達到了一個高峰,一些沿海國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海洋,兩個顯著的例子是日本和荷蘭。
《南風窗》雜誌記者尹紅偉在2006年曾撰寫《日本填海的歷史教訓》一文,該文援引日本兵庫縣閉鎖性海域環境保護機構人員的話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個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荷蘭地處低地,處在與海洋爭地的不利境地,但荷蘭自13世紀起就大規模圍海填海,故有「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之說。
雖然困難重重,人類還是在一次次向海洋要地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進展。世界最高建築——杜拜的哈利法塔就位於一個用填海工程建造的人工島上;美國華盛頓部分、波士頓後灣、南非開普敦海灘、巴西裡約熱內盧大部,都是填海造陸的傑作;一些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的填海面積,已可以與本土面積相提並論。
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的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如東京、香港、澳門、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
填海是個複雜工程
中國神話中「精衛填海」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炎帝的女兒精衛填海的故事從一個側面描述了填海的艱難。即使有了現代大型機械裝置的幫助,填海也絕不是將一堆廢料扔進海裡便完事。它需要考慮地基沉降、海潮衝擊、海水滲透、生態影響等眾多複雜因素,部分用作特殊用途如機場則要求更高,整個工程龐大而複雜。
一些國家熱衷於填海,不僅是因為用這種方式能有效增加用地,還因為它是一種理想的垃圾填埋方式。二戰後,特別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東京灣的填海工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進入了大生產、大消費的時代,生活垃圾大量產生,急需處理。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垃圾處理的成本很高,因此東京人開始考慮將垃圾和泥沙作為填海造地的主要材料。東京15年來用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既解決了垃圾問題,又取得了建廠造房的用地。
新加坡首個垃圾人工島「實馬高」在2009年11月建成,新加坡政府計劃把這個島嶼開發成環境優美的度假勝地。
據說,中國臺灣正就廢棄物人工島向日本取經。
填海工程的挑戰性,主要體現在超長的海堤和大量的填海底料上。由於海潮衝擊力巨大,填海前需要長堤將洶湧的潮汐擋在外面,堤岸內部形成相對穩定的「鹹水湖」,這是填海工程最關鍵的一環。有了海堤的保護,剩下的工作就變得像圍湖造田一樣。但因近海水深動輒數十、上百米,所需土石立方數很大,一些國家不得不「挖地三尺」才能收集到足夠的底料。
對環境有消極影響
與水壩一樣,填海造陸也經常因為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而遭受指責。事實上,這些指責是有道理的。填海最大的弊端是人為改變了海岸線的位置,而這些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在千百萬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種理想的平衡狀態,海岸線附近的溼地、近海生物等也受益於這種平衡。一旦人為地將海岸線前移,這種平衡便被打破了。
從世界各國家和地區幾百年來的填海經驗看,不利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海洋汙染加劇,填海工程附近往往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區域,大量工業、生活汙水的排入,加劇了海域汙染;二是溼地功能退化,濱海溼地、河口、海灣等都有重要的生態系統,也是圍填海活躍的地區,缺乏合理規劃的大規模圍填海活動使這些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三是海域自然淤積,橫空出世的新海岸改變了原來的水動力學條件,一些港灣航道水流明顯減慢,引起海域自然淤積。自然淤積會減小近海港口深度,影響船隻進港。
以日本為例,因為過度填海,日本許多地方都沒有了自然的海岸線,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混凝土擋牆和大壩。工廠和城市長期排放汙染物,使硫酸鹽還原菌等細菌大量滋生,海底更是完全變了模樣,生物難以生存。日本正逐漸完善有關填海的立法規定,禁止無序填海。
填海造陸最成功的範例當屬荷蘭,當初荷蘭設計攔海大壩的目的除了阻擋海水,還兼具保護這一帶海域水生動物的作用。目前荷蘭正在推行一項令人驚訝的計劃——將用巨資換來的填海造陸土地,恢復成原來的溼地。
參考資料
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填海造陸情況
荷蘭:佔國土面積20%(約7000平方公裡)的陸地是通過填海造陸形成的;
韓國:2006年的數據顯示,38%的沿海溼地(約590平方公裡)已經或正在被改造成陸地;
中國香港: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裡,佔香港總面積超過6%;
中國澳門:通過填海造陸使面積增加到填海前的2.7倍;
日本:在過去的100多年裡,填海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裡,約佔日本國土面積的32%,日本沿海城市約有1/3的土地是通過填海獲取的;
巴林:填海面積410平方公裡,是原有國土面積的76.3%。
(::數據散見於各國和地區政府在網上公布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