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 ,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
精衛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的精神,於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衝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於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當大海發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採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澱下來,就形成了海塗。海塗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這個神話故事裡蘊含著地理學中的海岸地貌成因原理,即河流和海水侵蝕、搬運、沉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然造陸。同時精衛鳥用自己的行動也告訴了我們:人工填海造陸的過程。
由於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很多國家都在向海洋要地,通常的做法有圍海造陸和填海造陸,那麼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圍海造陸和填海造陸都是指通過人工的辦法,將原有的海域變成陸地,緩解地少人多帶來的諸多問題,那麼圍海造陸和填海造陸的區別是什麼呢?下面帶您了解一下。
填海造陸
填海造陸是指在沿岸淺海水域,通過堆積砂石、泥土等建造陸地。
我國澳門地區在100多年前就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來擴大土地面積,澳門現在有一半的土地是來自於填海。有的人造陸地與海岸分離,稱為人工島。日本是世界上建造人工島成績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神戶人工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人造海上城市。
圍海造陸
圍海造陸是指利用堤壩將一片海域與海洋隔開,將其中海水排出,形成封閉的陸地。
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它們圍海造陸工程的核心是修建一條長達32.5公裡的攔海大壩,連接三角洲附近的各個島嶼,大壩將海水攔在外面,並同時起到抵擋海浪和照顧航運的作用,並以此作為進行圍墾的基礎和前提。
當大壩工程竣工,海灣成為一片內陸土地和湖泊後,此地區內的部分窪地又被劃分不同的區域進行開墾。排水所用的風車成為今天荷蘭的象徵。
請看風車排水的原理視頻
現代版的圍海造陸示意視頻
荷蘭人在圍海造陸的基礎上,也在填海。境內的大部分丘陵都被挖去填海了。視頻中也可以看出,現代人們造陸也是先圍海再填海,實際工程進行中常常是圍海與填海結合一起來造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