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喀什湖,會消失麼

2020-12-06 騰訊網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472-巴爾喀什湖

作者:徵戰斯芬克斯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自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籤訂之後,巴爾喀什湖正式脫離中國。

作為中國故土的巴爾喀什湖,今日全境都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同時它也是中亞地區僅次於裏海和鹹海的第三大內陸湖泊。

亞洲內陸的大湖當然也不止這三個

廣闊荒漠與草原之間散布著不少湖泊

不過其中鹹水湖也很多,農業價值不高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但如今,這片為中亞民族提供了寶貴水源的大湖,卻在面臨乾涸的風險。如果不加治理,恐怕會成為下一個鹹海。

鹹海的狀況已經有目共睹了

一個大湖已經分裂成好幾個湖了

(1989年(左)和2014年(右)的鹹海比較 圖片來自NASA)▼

一湖兩望巴爾喀什

位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巴爾喀什—阿拉果爾低地內的巴爾喀什湖,被薩雷伊希科半島分成東西兩部分。命名簡單粗暴,西部稱西巴爾喀什湖,東部稱東巴爾喀什湖。

之所以分成東西兩半來看這個湖

不光因為中間有個半島

還因為東西兩邊因鹽度導致的環境差異

(底圖來自:NASA)▼

巴爾喀什湖具有明顯的鹹淡分區:它的東部因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所以鹽度較高為鹹水;它的西部雖同樣有前述條件,但是有大量河水(主要是伊犁河水)注入,起到了稀釋作用,所以鹽度較低為淡水。

東西兩邊鹽都的差別

甚至在衛星圖的顏色上都能看出來(西邊比東邊淺)

下圖為伊犁河水注入巴爾喀什湖的三角洲地帶

沒有伊利河的持續注入,巴爾喀什湖會小很多

(圖片來自:NASA)▼

向北突出的小半島,只為東西兩湖留下了一條狹窄的湖峽,阻礙了東西湖水的暢快交流;同時,整個湖泊湖水較淺,而且每年有長約5個多月的結冰期,這些條件都不利於東西湖水之間的交流。

春天,寒冷的巴爾喀什湖即將解凍(2020年3月7日)

下圖與上圖所拍攝為同一位置,伊利河注入出

(圖片來自:NASA)▼

上圖細節,伊犁河也是巴爾喀什湖解凍的重要動力..

(圖片來自:NASA)▼

但這並不妨礙巴爾喀什湖流域為哈薩克斯坦和中國新疆西北部提供寶貴的水資源。

巴爾喀什湖的流域囊括了哈國境內的阿拉木圖州、東哈薩克斯坦州的南部、卡拉幹達州的東南部、江布爾州的東部和中國伊犁地區。

巴爾喀什湖以及所謂「七河流域」主要在阿拉木圖州

哈薩克斯坦故都阿拉木圖也在伊犁河的支流旁

目前的阿拉木圖也仍是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

(歷史上巴爾喀什湖的七河,還剩下圖中標註的五條)▼

其中的巴爾喀什——阿拉湖流域是中亞地區一道獨特的景觀生態系統,這裡生活著哈薩克斯坦20%的居民,集中了哈國22%的水資源和42%的水力資源。

阿拉湖旁邊是薩瑟克湖

兩湖和巴爾喀什湖東部一樣都是鹹水湖

不過人們還是可以在河流注入湖之前建立農業區

(阿拉湖的主要水源是來自中國的額敏河)

(圖片來自:NASA)▼

值得注意的是,巴爾喀什湖還是其附近地區各河流共同的尾閭湖,它一共有五條固定河流,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與南疆的阿克蘇河同名)、列普瑟河、阿亞古茲河,其中發源於天山山脈中部的伊犁河為其第一大河流。

雖然五條河有四條都注入巴爾喀什湖東部

但由於水量無法和注入西部的伊犁河比

整個湖仍然是西淡東鹹

(底圖來自:NASA)▼

這片廣袤流域的光熱資源十分充足,屬於極端乾旱的大陸性氣候。而它的氣候也隨著季節有著顯著差異:冬春季受大西洋、地中海、裏海和黑海溼潤氣流的直接影響,形成比較豐富的降水;但到了夏秋季,就會受到伊朗高原和中亞荒漠乾熱氣流的影響,十分乾旱。

一月份的巴爾喀什湖-薩瑟克湖-阿拉湖

冰天雪地+狂風沙塵

(圖片來自:NASA)▼

同時在整個流域的地理環境中,垂直景觀表現得十分鮮明,流域內依次分布著高山冰川帶、亞高山草原帶、森林草原帶、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帶、綠洲、鹽鹼地和沙漠、湖泊、沼澤。

比如雪山腳下的阿拉木圖

巨大的海拔落差以及水源帶來的勃勃生機

使整個環境更加豐富和宜居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但到了每條河的中下遊,尤其是巴爾喀什湖的南岸和東岸,生態卻顯得極為單一,廣泛分布著固定和半固定的沙漠和鹽鹼地。只有在集中於河流下遊和河口三角洲的小湖泊,給這裡帶來了絲絲生機。

湖很大,周邊大部分土地卻很荒涼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oris Rezvantsev)▼

倔強堅守在乾旱氣候中的巴爾喀什湖,主要依靠高山輸送乾淨的河水以維持生命。然而,將近100年的現代開發史已經改變了它。

蘇聯專家被騙了

沙俄攫取巴爾喀什湖之後,這裡很長一段時間內還依舊維持著原有的自然生態,人類的活動主要是哈薩克人的日常遊牧生活,對生態的影響幾乎和古代相比區別不大。

沙俄在侵佔這一地區後,還設立了巨大的「七河州」

囊括了今天巴爾喀什湖、阿拉湖、伊塞克湖等

這一整個水源豐富的地區在中亞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來自:wikimedia)▼

不過,隨著世界工業化水平的加速進程,巴爾喀什湖流域的水利資源遲早是要被開發的。

這一切始於上世紀20年代末期。

十月革命前,這裡僅有灌溉面積2900平方公裡,革命之後,尤其是1927年開始,蘇聯開始著手對遙遠的中亞土地進行改造,以擴充這個新生大國的糧倉。

中亞牧民們跟著蘇聯,或被蘇聯拖著

進入了一個計劃經濟下工農業猛烈發展的軌道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不過這種發展也有可怕的代價(比如大饑荒)

仿佛是這種特殊的現代化難以避免的兩面

(圖片來自:wikipedia)▼

到了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以大力墾荒灌溉、開發電力、水運和漁業為目的,對每條河流流域都進行了規劃,建立了阿克達拉灌區、卡普恰蓋水電站、大阿拉木圖灌渠等樞紐性水利工程。

你會在哈薩克斯坦境內伊犁河上發現一個巨大的「湖」

其實是因為「湖」的西端修了一個大水壩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卡普恰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這一宏大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於1970年,以發電、灌溉、航運和漁業為目的。它解決了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原塔爾迪庫爾幹州)和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的工業、農業和民用電問題。

如果沒有卡普恰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

就沒有卡普恰蓋水庫和卡普恰蓋城

可能也不會有快速發展的阿拉木圖和比什凱克

(底圖來自nasa.gov)▼

然而,這座全地區最大的多年調節水庫總庫容幾乎為注入巴爾喀什湖徑流量的兩倍,對湖泊水文情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實在該水庫設計修建之時的上世紀60年代,就曾出現過關於修水庫好不好的爭論。但當時大多數人都被湖面水位接近百年最高值(343米)的現象所迷惑,認為修建水庫非常合理,而那些不願苟同的專家則因為政治覺悟不過關而被排擠,離開了蘇聯水利的核心圈層。

巴爾喀什湖不是一個很深的湖

卡普恰蓋水庫的容量卻很大

相當於把相當的湖泊水量都挪到水庫了▼

1970年,水電站正式竣工,水庫也開始蓄水,計劃在1985年將水庫蓄滿。然而,三年之後,人們就發現恐怕無法實現設計之初的充水進度,因為過去的高水位只是一種周期性的現象,水庫的儲量對正常的巴爾喀什湖來說太過分了。

遼闊的卡普恰蓋水庫...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joppo)▼

幾乎與此同時,巴爾喀什湖體的水位也急劇下降。蘇聯專家緊急放慢了充水速率,但湖面水位仍以較大速率下降。後來哈薩克斯坦的伊犁-巴爾喀什問題課題組就認為,巴爾喀什湖水位下降的2.36米中有1.1米是因卡普恰蓋水庫而降低的,將近一半了。

巴爾喀什湖水位雖然急劇下降

但阿拉木圖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農業、發電都要靠他,還是旅遊好去處,有水真是好...

(圖片來自:wikipedia@Ds02006)▼

水庫的主要功能是要起調蓄作用,而非消耗水資源。但卡普恰蓋水庫卻因水面過於龐大,造成每年蒸發損失高達約10億立方米。此外,每年從卡普恰蓋水庫揚水灌溉欽基利德灌區的水量還有約1.7億立方米。

欽基利德灌區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同時,卡普恰蓋水庫還顯著影響著伊犁河徑流量的年內分配,給伊犁河下遊地區,特別是伊犁河河巴爾喀什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

諸多農業灌溉水利工程的發展也影響著這一流域的局地氣候。除了直接耗水之外,引水灌渠使得流域水體及土壤含水量增加。

一方面,水分最終以蒸發的形式輸送給大氣,增加了水循環過程中的水汽含量,導致陸面水文過程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的增加使得植被覆蓋率和土壤含水量增加,致使到達地面的太陽淨輻射增強,土壤熱容量增大、儲熱能力加強,對地表溫度的調節速率減緩,最終影響陸氣相互作用。

而且這一地區除了伊犁河外

巴爾喀什湖的其他水源、以及其他湖泊水源

都需要滿足巨大的農業用水需求,到處都需要水

(阿拉湖周邊的灌溉區)

(圖片來自:NASA)▼

所以雖然這些工程改良了哈薩克斯坦的農耕灌溉系統,卻也為該地區的水資源量、水情和水質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或許不光是人禍

不過,要說這些大型工程對環境僅僅是破壞也並非完全正確。

卡普恰蓋水庫對於維持巴爾喀什湖水量平衡的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根據相關研究,假設上世紀70年代以後人類並未對流域進行一系列工程建設,此時的巴爾喀什湖也進入了自然退湖期。

即使沒有人類影響

平衡非常脆弱的內陸湖泊也會自然漲落

這些石頭可能曾經都泡在水裡(巴爾喀什湖沿岸)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odionova Xeniya)▼

具有巨大調蓄作用的水庫可以在豐水年接收多餘的水來保持巴爾喀什湖水位不至偏高,在枯水年向下遊防水以維持湖泊水位穩定。

其實如果合理利用水資源,反而可以做到在巴爾喀什湖自然衰減的狀態下保護湖泊。人們也逐漸明白了這一道理,1986年蘇聯環保委員會在專門的會議上批准了哈薩克斯坦關於巴爾喀什湖環境保護的一系列綜合措施。

從空中拍攝巴爾喀什湖以及薩雷伊希科半島

(區分巴爾喀什湖的那個半島)

如果有一天半島和對面連起來了

那巴爾喀什湖就真步了鹹海後塵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arlos Vior )▼

首先是嚴格限制粗放式發展的灌溉農業,灌溉面積不得突破當時的面積,增產途徑應立足於對已開墾土地的綜合改造,其次是調撥給灌溉系統的總水量不得超過已到達的值。

這些措施方案在後來部分獲得了實施,巴爾喀什湖水位也先達到穩定,後略有上升。但是,由於人口增長,整個湖區的總灌溉面積還是在逐年擴大,之前短期內上升的水位,後來也被逐漸抵消掉了。

巴爾喀什湖另一條較小支流沿岸的灌溉區

(卡拉塔爾河,圖片來自:google map)▼

伴隨著水位下降的另一個難題就是水質汙染。在哈薩克斯坦圍繞大湖綠洲建設工商業城市之後,巴爾喀什湖沿岸城市以及北岸的工業工礦企業排出的廢水和廢氣日漸稠密,湖區存水的稀釋水平又不足,湖水礦化度難免升高。如今巴爾喀什湖中的各種重金屬含量增加,湖面上二氧化硫聚集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

巴爾喀什湖沿岸的水泥廠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lexey Rezvykh)▼

這些不良開發措施在影響到流域水體本身的同時,也間接引發了其他的不良反應。

之前巴爾喀什湖相當豐富的動植物群,生物多樣性已經大幅減少,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增加;當地的自然景觀也由此改變,局地氣候也遭受負面影響,鹽鹼地面積陡增3~4倍,高山區的積雪和冰川也受到汙染。

當然,為這一切最終買單的,還是當地居民的身體。

茶照喝,日子照過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ictoria Yenina )▼

參考文獻:

1.付穎昕, & 楊恕. (2009). 蘇聯時期哈薩克斯坦伊犁-巴爾喀什湖流域開發述評.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37(004), 16-24.

2.楊川德. (1993). 巴爾喀什湖水位變化及其原因. 乾旱區地理(01), 38-44.

3.王所才. (2002). 巴爾喀什湖為何「東鹹西淡」. 地理教育(06), 29.

4.龍愛華, 鄧銘江, 謝蕾, & 李湘權. (2013). 巴爾喀什湖水量平衡研究. 中國水利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S2湖泊治理開發與保護.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NASA

END

相關焦點

  • 巴爾喀什湖,會消失麼|地球知識局
    自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籤訂之後,巴爾喀什湖正式脫離中國。作為中國故土的巴爾喀什湖,今日全境都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同時它也是中亞地區僅次於裏海和鹹海的第三大內陸湖泊。如果不加治理,恐怕會成為下一個鹹海。鹹海的狀況已經有目共睹了一個大湖已經分裂成好幾個湖了(1989年(左)和2014年(右)的鹹海比較 圖片來自NASA)▼一湖兩望巴爾喀什位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巴爾喀什—阿拉果爾低地內的巴爾喀什湖,被薩雷伊希科半島分成東西兩部分。命名簡單粗暴,西部稱西巴爾喀什湖,東部稱東巴爾喀什湖。
  • 什麼是巴爾喀什湖?| 地球知識局
    以一般的常識來看,液態水會從高處向低處流動,而冰則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如果將冰川視作水的主體,將時間尺度放的足夠長,就會發現冰川也是會流動的。在這過程中與巖石接觸的冰川底部摩擦受熱融化,會加速這一趨勢。
  • 什麼是巴爾喀什湖?|地球知識局
    最明顯的就是鹹海及阿姆河三角洲(圖片來自:NASA)▼在這些湖泊之中,位於哈薩克斯坦的巴爾喀什湖是最引人矚目的那一個。月下巴爾喀什湖(圖片來自:NASA)▼中亞的新月巴爾喀什湖形成於上一個冰河世紀,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
  • 神奇的哈薩克大地之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又名巴勒喀什池,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東南部的一個內流湖。
  • 巴爾喀什湖,為什麼一半鹹水一半淡水?
    公元701年,在巴爾喀什湖南部碎葉城誕生了一名男嬰,便是後來名滿天下的詩仙李白。如果照這樣看,寫出「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種千古絕句的李白竟然是蘇聯人或者吉爾吉斯斯坦人?當然不是!只因在那個時代,巴爾喀什湖就是大唐延伸到中亞的邊界。
  • 古代中國的西北疆域為什麼不能越過巴爾喀什湖?
    文/王凱迪翻開中國歷史地圖集,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的西北疆域總是止步於巴爾喀什湖,強盛的中原王朝似乎永遠不能越過這個區域向北繼續前進。那麼,為什麼巴爾喀什湖會成為我國古代疆域的極限呢?地理的桎梏首先,巴爾喀什湖南部的伊犁河流域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天然草場,而北部的巴爾喀什湖北面是狹長的乾旱草原地帶,湖北沿岸區和阿拉湖盆地是半荒漠地帶。這樣的地理環境導致巴爾喀什湖周邊的人口集中在南岸,東西長數百公裡的湖水與西部的碎葉河沙漠形成了橫貫中亞北方的自然地理屏障。
  • 巴爾喀什湖曾經是我國西北最大的湖,千百年來挫折不斷
    巴爾喀什湖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大湖,它的面積將近2萬平方千米,是青海湖的四倍。在1961年時面積它的面積增大了,超過了2萬平方千米。巴爾喀什湖的主要水源河流是我國新疆的伊犁河,最後水流注入巴爾喀什湖的西南部,湖水注入量高達80%,千百年來一直孕育著這個大湖,我們今天才有運氣目睹這大湖的風貌。
  • 神奇湖泊——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之迷
    湖泊按湖水性質分類可分為鹹水湖和淡水湖,但是在中亞地區,卻有這樣的一個湖泊,其湖水一側是鹹水,一側是淡水,這個湖泊就是巴爾喀什湖。究竟為何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湖泊,讓我們一點點來剖析。巴爾喀什湖風光巴爾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長湖,位於中亞地區哈薩克斯坦境內,東經73°20'一79°12',北緯45°00
  • 巴爾喀什湖曾是中國領土,是如何到了哈薩克斯坦境內
    世界上有一個湖很奇妙,它的神奇之處在於湖水一半為鹹水湖一半是淡水湖、東段和西段顏色也不同。這個湖就是巴爾喀什湖。巴爾喀什湖位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中國古稱夷播海,面積近兩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四長湖。
  • 為何我們昔日第一大湖巴爾喀什湖會成鄰國內湖?
    作為一個有著廣闊疆域的文明古國,巴爾喀什湖對中華民族而言相當熟悉,這個東鹹西淡的纖細湖泊在歷史上曾不止一次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比如西漢,比如唐朝,比如清朝。然而,這個世界第四長湖最終還是脫離了我國的版圖,成為哈薩克斯坦的一部分,著實令人唏噓不已。那麼,巴爾喀什湖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靜夜史言認為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 蘇聯解體後,中國為什麼不向哈薩克斯坦索要巴爾喀什湖?
    清朝全盛時期的地圖西部邊陲,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巴爾喀什湖,這也是當時中國境內面積最大的湖泊。巴爾喀什湖面積達到了1.82萬平方公裡,接近4個青海湖的面積。 巴爾喀什湖是漢代以來古代中國西北邊境的天然分割線,西漢時期在此地就設有管理機構,到唐朝時,又劃歸安西都護府管理。
  • 哈薩克斯坦因環保原因否決巴爾喀什湖地區的油氣勘探項目
    據哈薩克斯坦真理報(kazpravda)消息:日前,哈薩克斯坦生態、地質和自然資源部水資源委員會因環保原因,否決了哈薩克斯坦薩姆魯克油氣公司(Tau Ken Samruk Oil and Gas Company JSC)在阿拉木圖州(Almaty region)巴爾喀什地區(Balkhash
  • 中亞地區三大湖泊,為何鹹海都快消失了,而其他兩個沒事?
    中亞地區主要有三大湖泊,從西向東依次為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原本三個湖泊大小排名是裏海最大,鹹海次之,巴爾喀什湖最小。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位置和大小都居中的鹹海湖面急速萎縮,50年的時間裡縮小了90%以上,相當於4個北京那麼大的湖面消失了!6.8萬平方公裡的湖面蒸發了6萬,僅存的面積不到巴爾喀什湖的一半。
  • 中國4個不同朝代的最大湖:3個被割讓,1個到2020年將徹底消失
    中國有許多湖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千島湖、潘陽湖、太湖等,這些湖泊都是影響千萬民生的「生命湖」。而許多人都知道,中國曆朝歷代的湖泊一直在變化,這個最大湖頭銜也是,而變化的主要原因多半是被割讓。下面,小編帶大家去看看4個不同朝代的最大湖。
  • 曾經是中國最奇葩的一個湖,一半淡一半鹹,現在位於哈薩克斯坦
    這個湖泊在很久以前是屬於我們國家的,但是,現在這個湖泊是屬於其他的國家的,這個湖泊就是巴爾喀什湖,這個湖的回水很奇怪,它的湖水是一半鹹水一半是淡水的。巴爾喀什湖,是屬於與我國很近的哈薩克斯坦地區的,這個國家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使位於大陸的內部地區,這樣的話,氣候就會很乾燥,相應的是,湖水的蒸發量也就會變高。這個湖泊的湖水是不一樣的,有一半是屬於淡水,另外一半則是含鹽度很高的鹹水湖。
  • 四川九龍獵塔湖,多次出現3米長水怪,疑似消失千年的克柔龍
    因此,很有可能這個水怪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在這裡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獵塔湖下就不應該只有一隻水怪,而是一個家族。 獵塔湖形成於1萬年前,早期可能就是一個冰川,由於後來的冰川融化,周圍的山石垮塌而形成了堰塞湖。
  • 在湖消失了77天之後 四百畝湖水一夜之間又回來了!
    廣西忻城縣有一個大湖名叫「沌湖」,這片湖是當地 著名的產魚地,出產的沌湖魚也是當地的名菜,許多外地 人都慕名而來。不僅如此,這片湖面還給當地構成一片美麗的風景。因此,風景優美的沌湖吸引了很多人來玩。但 是,2007年3月9日,這個湖卻突然在人們眼前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