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提問,這個問題需要從柴達木盆地所處的地理環境說起。
眾所周知,我國的地形多種多樣,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上,既有雄偉的高原和高聳的山地,也有起伏的山嶺和低緩的丘陵,還有地勢平緩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和四周群山環繞中間低平的盆地,陸地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以及盆地這5種地形類型。
就盆地而言,主要分布在我國第一、二級階梯上,按照面積排名主要有四大盆地,分別是塔裡木盆地(約40萬平方公裡)、準噶爾盆地(約30萬平方公裡)、柴達木盆地(約26.5萬平方公裡)和四川盆地(約26萬平方公裡)。
從我國四大盆地所處的具體位置來看,面積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盆地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分別位於我國新疆的南疆和北疆,也就是所說的「三山夾兩盆」。柴達木盆地處在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的西北部,主體部分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境內,而四川盆地則由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華瑩山、大巴山環繞而成,基本上囊括了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西部。
作為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主要被崑崙山、祁連山、阿爾金山等山脈環抱封閉,是我國地勢最高的盆地和典型的高原型盆地,它的形成主要與地殼運動有關,屬於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
實際上在地質歷史上,柴達木盆地及其周邊的廣闊區域曾經是一片廣闊的海洋,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猛烈撞擊作用下,青藏高原逐漸隆起,使得高原以北的區域形成巨大的內陸湖,後又受高原的阻擋降雨持續減少和劇烈的蒸發作用,柴達木盆地最終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鹽盆,擁有豐富的鹽類和其他化學元素。
假如柴達木盆地變成一個大湖,在筆者看來雖然我們失去了一個規模巨大的鉀肥等資源的開採基地,但在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形成一個面積巨大的湖泊其利要遠遠大於弊,其所帶來的生態效應不可估量。
我們都知道,北美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也就是五大湖,它由蘇必利爾湖、密西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組成,總面積約為24.566萬平方公裡,總庫容大約比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小8000億立方米。並且在日本的西北有一個海域叫日本海。由於五大湖和日本海分別冬季風的下風向,當冬季極地氣團南下經過五大湖湖面或冬季的西北風經過日本海時,溫度相對較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交匯從而形成豐富的降雪,因此冬季的美國和日本往往暴雪天氣較多。
北美五大湖地圖
而我國西北地區深居亞歐大陸內部,由於距海較遠海洋水汽難以深入,再加上青藏高原和眾多山脈的阻擋,常年氣候乾旱、降雨稀少,荒漠、半荒漠區域廣布。如果這時候柴達木盆地能夠變成一個大湖,總面積為26.5萬平方公裡,其「大湖效應」有望比北美的五大湖要更強,屆時我國西北將會出現規模不小的綠洲。
不過,俗話說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我國西北地區之所以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歸根結底是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沒有水的滋潤土地自然就被沙化。
那麼要想使柴達木盆地變成一個大湖,去哪裡找水源呢?很顯然,從長江、黃河調水不太實際,畢竟長江和黃河還承擔了中下遊廣大區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且所謂的海水西調(從渤海引水到西北)也不太靠譜。唯有從印度洋暖溼氣流的深入和藏水入疆(或藏水入青)這兩個方面考慮較為穩妥,鑿開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形成一個巨大的「口子」使得西南暖溼氣流能夠深入到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在地形的阻擋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同時積極開展雅魯藏布江的引水工程建設,將豐富的水資源調往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湖」。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