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部矛盾看國民黨軍何以不能消滅長徵中的紅軍
長徵之前,和長徵開始之初,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與國民黨軍相比,其兵力、裝備等都處於劣勢。紅軍各部的戰略基地蘇區喪失了,部隊嚴重削弱,在敵佔區長期長途流動中,地上有敵人重兵圍追堵截,天上有敵人飛機的偵察轟炸,路上有數不盡的險阻和困難,而且還有黨內錯誤的危害……
與紅軍相比,國民黨控制著國家戰爭資源,佔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還有天時、地利的有利條件。對此,我們不妨作一個不很科學但能說明問題的簡單計算。以走得最遠的中央紅軍為例,不計出發地之一福建,他整整縱橫國民黨統治區10個省。如果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在絕對劣勢的中央紅軍每經過他的1個省時,都能消滅其十分之一,那麼在中央紅軍到達最後一省陝西時,它將不復存在!
然而,歷史的事實是,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既沒有能消滅絕對劣勢的中央紅軍,也沒有能消滅長徵中的任何一支紅軍。
那麼,從國民黨軍方面說,原因何在呢?從根本上說,國民黨軍是不義之戰,從戰略戰役指揮上說,國民黨軍有失誤,所以它終將失敗。可是,非正義之戰並不等於必敗;國民黨軍將領並不都是蠢才,況且絕對優勢的兵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指導能力和戰鬥力的不足。那麼,問題又出在哪裡?
筆者認為,軍隊的結構和內部關係極大地影響了協同,影響了總體戰鬥力的發揮。故探討這個問題,必須著眼於國民黨軍的結構和內部關係。
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於1927年背叛孫中山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叛變革命,奪取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取得的國家政權後,雖然經過內部的爭權奪利之戰,和蔣介石「削藩」與地方派系的反「削藩」之戰,仍沒有能改變國民黨軍事派系組合和軍隊私有制的結構性弊端。到1934年秋紅軍開始長徵時,國民黨的政權和軍隊仍然是以國民黨為共同旗號的中央和地方軍閥的組合。除了蔣介石的中央政權和中央軍外,還有廣東陳濟棠粵軍,湖南何鍵湘軍,廣西李宗仁、白崇禧桂軍,貴州王家烈黔軍,雲南龍雲滇軍,四川劉湘等若干派系川軍,山西、綏遠閻錫山晉綏軍,陝西甘肅張學良東北軍和楊虎城西北軍,甘南魯大昌,寧夏馬鴻聖、馬鴻實,青島馬步芳、馬步青,新疆、西藏和西康大部則是政教合一的不以國家形態出現的獨立區和軍隊。有統計說黨對國民黨列編的陸軍共約160個師另60幾個獨立旅。其中,蔣介石中央軍約佔90個師另20個獨立旅,這其中蔣介石的嫡系又約佔一半,另一半則是歷年收編的地方派系的軍隊。其他各地方派系的軍隊,有蔣介石給予承認的列編部隊,也有他們自己組建的非列編部隊。所以,國民黨軍的總兵力有多少,連國民黨自己也說不清。各地方派系的首領基本兼任所在省的省政府主席,他們的財政包括軍費,基本是自籌自行支配,養多少兵不完全是蔣介石說了算,主要取決於他們自己的經濟力。
這樣的結構和關係,決定了軍隊是地方軍閥在國民黨政治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地盤又是他們擁兵自重的根本。他們既保存實力,也保護地盤;既不容許紅軍佔了他們的地盤,也防止蔣介石中央軍進入他們的地盤,進而吃掉他的軍隊。這些不可逾越的法則,支配著他們常態下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態度,也支配著對紅軍作戰的態度。
國民黨的史學家在後來檢討蔣介石不能消滅中央紅軍時百思而不解。他們認為贛西南有貢水、桃江、章水自然障礙,又有大餘嶺天然屏障,只要有十萬八萬軍隊一堵,中央紅軍插翅難逃。而蔣介石不僅不預先調動重兵堵截,反而在中央紅軍突圍前夕,即1934年10月初,帶著老婆下廬山飛西北、華北「視察」去了。他們的史學家評論說蔣介石「殊反有暇優遊秦燕,坐失此天假良機」,天非在「以掩飾其無法根絕赤匪之過」。
筆者不贊成這種說法。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已動用了中央軍使用的極限,沒有能力完全用中央軍對中央紅軍實行四面包圍。況且,他另有企圖,那就是讓他的地方軍去與紅軍廝殺,待到兩敗俱傷時,他兩頭收拾。所以,他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的部署,就是把他的約40個師的中央軍以四分之三的兵力由此往南壓,以四分之一兵力放在東線助攻。值此即將把中央紅軍壓出中央蘇區時他飛往北方,實在於掩飾其把中央紅軍壓進廣東的圖謀。
廣東的陳濟棠並不傻。他從蔣介石的部署中讀懂了蔣介石的用意,乾脆背著老蔣不僅與紅軍達成不戰默契,而且做起買賣;當中央紅軍被迫突圍時,他又與紅軍達成密約,紅軍不佔廣東,他放紅軍西去。
當中央紅軍進入湖南時,何鍵則用重兵對中央紅軍實行平衡線追擊,意在壓中央紅軍走廣西,防止中央紅軍進入湖南中部與紅二、紅六軍會合。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一眼看穿何鍵的用意,乾脆收縮全州、興安一線的防禦部隊,確保不使中央紅軍進入廣西中部,放中央紅軍從全州、興安一線過湘江快快西去。之所以造成血戰湘江,主要是中央紅軍行動遲緩。要知道,如能佔到便宜,國民黨地方軍也會不失時機與紅軍一戰。他們的政治立場畢竟是反共的,況且打贏了在他們的營壘中也是榮耀,是與蔣介石討價還價的資本。
此後,最倒黴的是貴州的王家烈,既讓中央紅軍打傷了,又讓蔣介石吃掉了。但這教育了精明的龍雲,他前者應蔣介石的指示出兵一部到貴陽參加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希望把中央紅軍消滅在貴州境內;而當這一希望破滅,中央紅軍進入雲南時,他怕蔣介石假道滅虢,重玩滅王家烈的把戲,乾脆收縮在滇北的兵力,放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進入川康邊。後來紅二、紅六軍團經雲南時,他也照此辦理,對他的「追剿」軍將領說,紅軍走得快,你們追不上,挑好路追,才能保障給養的補給;他的將領心領神會,放紅二、紅六軍團穿過半個雲南。陝甘地區的張學良和楊虎城,開始時聽命蔣介石出兵「圍剿」紅軍,吃了大虧才明白與其和紅軍血戰讓紅軍消滅了,不如和紅軍達成不戰密約,保存自己的力量,以將來效命抗日疆場。
四川的軍閥各派所以與南下紅軍血戰,那是張國燾逼的。張國燾命令南下紅軍先奪取川西平原「吃大米」,進而「赤化四川」。川西平原是四川軍閥各派的衣食之地,紅軍佔了川西平原,等於斷了四川軍閥各派的生機,他們為生存之鬥,必然聯合起來殊死爭奪,況且這時中央軍蔣嶽兵團已入川,他們若不打贏,蔣介石會藉機滅了他們。
地方派系就是這樣依情況或消極或積極與紅軍作戰,那麼蔣介石的中央軍呢?蔣介石用於「追剿」紅軍的大部隊是蔣嶽兵團10萬餘人。開始時,蔣介石計劃讓親信陳誠掛帥。那時,陳誠是「圍剿」中央蘇區北路軍的主將,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後,他可以不費勁地率部長驅直入瑞金,獨佔恢復「央地」的鰲頭;而此時如若率部轉為「追剿」紅軍,不僅搶不到這些榮耀,反而要跟著紅軍去歷盡萬水千山之苦,弄不好還會讓紅軍殺個回馬槍,那才丟人。他鼓動蔣介石讓薛嶽掛帥,說薛嶽是廣東人,由他帶兵把中央紅軍壓入不最順理成章;他又鼓動薛嶽,說只要把中央紅軍壓入廣東,便可以取代陳濟棠成為「廣東王」。蔣介石拍手叫好,薛嶽官迷心竅應命帶兵「追剿」。後來把中央紅軍壓入廣東的圖謀破滅了,薛嶽也下不了「船」,只好率兵跟著中央紅軍「萬裡長徵」。不言而喻,那是苦差事,他和他的部隊只好硬著頭皮跟著走,不求有助,但求無過,在「萬裡長追」中沒有與紅軍打過一次像樣的仗。
所以,在紅軍長徵中消滅紅軍,僅僅是蔣介石的一個願望。
綜觀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從反面領悟到一個啟示:沒有形成合力的優勢不是真正的優勢,一個政黨也罷,一個政治集團也罷,一個軍隊也罷,但凡內部各持私利,矛盾重重,即使總體力量十分強大,也難以戰勝力量弱小但團結一致的對方。(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歷史專家 陳夥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