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國民黨,那臺灣的第二種聲音是什麼?

2021-01-08 中國臺灣網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革命實踐研究院副院長遊淑慧近日向中評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臺灣因「抗疫有成」,連帶讓民進黨當局的滿意度達到一個高點,但只要有人批評臺當局、發表不同意見,就會引來大批網軍出徵。她相信物極必反,防疫特殊時期,民眾會希望團結,但正常時會希望社會民主,如果大家只能吹捧臺當局「好棒棒」,這樣興奮劑吃兩年,大家也是會醒過來。以下內容摘自中評網:

蔡英文當局在抗疫期間,就以「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聲望為最高,因此有「順時中」不能「逆時中」的說法,媒體名嘴或是在野黨只要一批評,就引來網軍出徵。

遊淑慧表示,防疫時期大部分朝野政治人物都要忍住寂寞,這時候不要秀存在感,提出沒有理由的謾罵或是批評。監督雖是在野黨責任,但在合理狀況下要配合防疫。但在野黨對執政黨的監督或意見,執政黨不該用霸凌方式去壓制,讓臺灣變成一種聲音而已,不然就讓臺灣回到所謂民進黨過去最討厭的威權時代。

遊淑慧認為,當局本來就該接受監督跟批評,網絡不該用集體力量霸凌不同聲音,但在野黨也必須有自己分寸。至於在這氛圍下,會不會接下來的選舉都是這樣方式,讓國民黨很難選?遊淑慧表示,她相信物極必反,如果臺灣真要走向一黨獨大、只容納一種聲音的話,那是民主已死,如果真的可以持續這樣運作到兩年後的選舉,那是人民選擇,要走回威權一黨獨大時代,我們沒有辦法。如果在各家媒體都吹捧民進黨當局好棒棒下,吃這樣興奮劑吃兩年,大家也是會醒過來,所以防疫時期在所難免,在野黨要忍得住寂寞,平常時期如果還是一黨獨大,講不同聲音就要被壓制,那臺灣成了什麼?就是威權社會了。

談到網軍問題,國民黨如何因應?遊淑慧坦言,這很難解決,也不是國民黨發展網軍就有用,現在起步也太晚了,大家要開始學習去判斷網絡帶風向這事情,要相信當局、網軍還是要有多元思考,這真的是民眾教育跟素質的問題,需要時間,民眾的自覺。所以這是集體的選擇,不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問題,國民黨沒有辦法去解決。大家也要想想,如果沒有了國民黨,那臺灣的第二種聲音是什麼?(編輯:趙靜)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國國民黨官網仍有「熱河」「察哈爾」地名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範凌志】「西康」、「熱河」、「察哈爾」,這些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大陸地名,目前仍在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中存在2日,《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國民黨官網「申請線上入黨及回復原籍」頁面「出生地」一欄的選擇菜單中,所謂「中國35個行省」都赫然在列,而其中的臺灣地名只有三個:「臺灣」、「臺北市」、「臺中市」。
  • 蔡英文捅下大簍子,國民黨12月將開響第二槍
    撰文:Daydeamer 近期,蔡英文當局打算於明年年初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臺灣,引發了臺灣民眾的眾怒。根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民眾將於11月22日舉行遊行,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反對美國「萊豬」進口臺灣」。
  • 臺灣學者:國民黨全名叫「中國國民黨」,為何不敢強調中國?
    島內「反中」氛圍濃厚,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日前說臺灣不是「國家」,卻遭到輿論圍剿,如解讀這現像? 對此,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國民黨的問題在於沒有中心思想,不要說九二共識,「憲法」就是「一中憲法」的原則,黨的全名就叫做中國國民黨,為何不敢強調中國?是為了選票?
  • 蔡正元:馬英九或重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國民黨必勝
    海外網6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消息,國民黨前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今日(27日)表示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是「幹才」,並稱「吳敦義的方向盤把得穩」,年底選舉國民黨必贏,只是大贏、小贏問題;而選贏後的明年,馬英九或準備再「回鍋」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 (原創)臺灣花蓮選舉國民黨大勝意味著什麼?
    近日,臺灣花蓮市長選舉以國民黨大勝落下帷幕。臺灣媒體認為,被視為藍綠決戰蔡英文執政百日的花蓮市長補選落幕,國民黨魏嘉賢以53.8%得票率,完勝民進黨張美慧的41.9%,結束花蓮市6年的綠執政。這雖只是一個僅10萬多人口,選民數8萬多的小城補選,卻一葉知秋。
  • 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黎建南:面對現實 國民黨勿糾結
    本屆選舉,藍綠攻守之勢分明,民進黨看似形勢大好,候選人也一直低調努力,不顯山不露水;國民黨的「總統」及「立委」選情則雙雙走低,難以讓支持者樂觀。朱立倫真的像媒體說的那樣「弱」嗎?綠營「立委」選情又呈什麼走向?本期對話臺灣名嘴,對臺灣選舉政治有著長期、深入關注的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黎建南,將與讀者分享他對2016選舉的獨特觀察。
  • 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還有多少機會
    臺灣4年1次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縣市長選舉,兩者每隔2年輪流登場,選舉成了全民運動2020年1月份的選舉後,親民黨政黨票未及5%,未獲得選舉補貼,新黨則無當選一席民意代表,兩黨逐漸淡出臺灣政治舞臺2016年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勝出,2018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大勝,2020年民進黨再次獲勝
  • 臺北市議員「票王」羅智強:「我願做國民黨內的烏鴉」
    我自己有幾個非常大膽的做法異於傳統——我不設看板,沒有任何橫幅和旗幟,甚至沒去拜票,沒有成立競選總部,也沒有造勢活動。有人好奇,這樣怎麼競選?可我還是拿下臺北市議員最高票數,關鍵是我在社交網絡的熱度在臺灣是排前位的,我的「競選總部」就在網上,造勢活動就是我近100場的街頭演講,看板就是我的臉書主頁。這就是一場新型選舉的開始。
  • 臺灣「立委」選舉:民進黨61席過半,國民黨38席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1月11日晚,2020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舉結果出爐,蔡英文獲得連任,得票817萬餘張,得票率為57.1%。另兩組候選人中,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張善政得票552萬餘張,得票率為38.6%;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餘湘得票60萬餘張,得票率為4.3%。   同時舉行的臺灣地區民意代表選舉結果也於當晚揭曉。
  • 找不著北的中國國民黨
    孫文學校總校長、臺灣大學教授張亞中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找不著北的中國國民黨》。作者認為:無智也生無明,中國國民黨也掉進「無明」。在「我從哪裡來」方面,從李登輝任國民黨主席開始,已經把臺灣人與中國人放在對立的狀態。馬英九任內的國民黨,既沒有對教科書撥亂反正,也對「我也是中國人」三緘其口。國民黨對於自己黨史的不在乎,更證明了對自己過去的不重視。在「我是誰」方面,國民黨很早就已經不再認識自己了,已經不止一次,中國國民黨內部有聲音認為應該把「中國」兩個字拿掉,或者換上「臺灣」兩字。
  • 《八佰》美化國民黨?還能感動臺灣人嗎
    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臺灣人嗎?一部根據家喻戶曉的八百壯士抗戰事跡改編的電影,竟讓一些人如臨大敵,實在令人唏噓。全片以國軍普通士兵的視角展開,並沒有對國民黨高層歌功頌德,相反還揭露了南京方面自以為高明卻一廂情願的政治算計,也是比較忠於史實的。
  • 1975年大陸特赦國民黨戰犯:10人申請去臺灣被拒,有人自縊身亡
    記得當時幾個戰犯管理所的所長都被關了起來,戰犯們被關在什麼地方也不十分清楚。後來,好不容易地從牛棚裡和五七幹校裡找回來幾位老所長和老管教幹部,總算查清了仍然在押的戰犯的人數及其現實政治表現、身體狀況等等,列出了準確的名單。當時尚在關押的戰犯還有293名,其中,國民黨戰犯290名,偽滿戰犯2名,偽蒙戰犯l名,這些戰犯將全部釋放。
  • 民國:國民黨曾派飛機轟炸臺灣,遭日本殖民並打造高雄為侵略軍港
    該團隊又宣稱:「讓世界知道臺灣是什麼,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我們真心期盼這不只是桌遊,而是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在在都顯示對中國抗日、甚至二戰盟軍的否定,企圖透過桌遊傳播異於過去官方教育的臺灣歷史。國民黨軍然而,如果要憑弔戰爭的傷痛,最先實施無差別戰略轟炸的反而是日本,其在侵華戰爭中多次轟炸中國。
  • 臺灣「後統獨時代」 鼠年轉折
    那在這個條件底下,臺灣要繼續怎麼走?那我們擱置『統獨』,是很有可能繼續往前走,甚至籤署和平協定。」又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賴洪毅博士同時說:「後統獨時代它有一種積極意義,就是說在大陸看來把『急獨』意識色彩降低,關鍵就是說兩岸一中,或類似這種說法,臺灣當局能不能接受?」   黃光國提出的臺灣進入「後統獨時代」的時間切割點則十分準確。
  • 柳金財:檢視臺灣社會團體與民進黨、國民黨聯盟關係之轉變:以開放...
    這些團體訴求論點歸納如下:第一,質疑民進黨當局執意開放萊豬進口,卻不願意在食品上做標示,將聯合民間團體發起拒吃行動。第二,宣傳萊克多巴胺對小孩、孕婦、疾病患者有較高風險存在,然民進黨當局卻做最霸道的決定,尤其內臟是最有安全疑慮。第三,批判風險評估存在問題,未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四條組成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有違程序規範。
  • 國民黨「立委」喊話蔡英文,兩岸若開戰,臺灣會輸光光!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蔡英文一直在試圖使兩岸對立,對此國民黨表示擔憂。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只要兩岸打起來,臺灣就會輸光光。這實際上是對蔡英文的警告,現在民進黨當局甘願當美國的附庸,甚至為了能刺激到北京想方設法的和美國籤訂貿易協定。
  • 民進黨挑動「仇中」,國民黨不努力,臺灣前途危矣
    臺灣作家曹若梅在臺灣中時撰文說,因為所謂「求和說」而拒絕出席海峽論壇的國民黨團,看似各個正氣凜然,義正辭嚴的提出訴求,包括大陸相關單位必須道歉、提出保證,以避免臺灣遭受「矮化」對待等等。試問袞袞諸公何來的底氣,如此大言不慚的自抬身價,又莽撞躁進的自斷後路?
  • 中共中央臺辦介紹連戰率國民黨團訪問大陸情況
    (2005-05-03 16:16:50)  [合眾國際社記者]:  陳水扁說希望胡錦濤訪問臺灣,您對此有何評價?同時您說連戰主席這次訪問大陸的時候,對於和平的問題有了一些進展,我想問有沒有談到對臺設置飛彈的問題?如果談到的話,是否會撤除這些飛彈?如果撤除的話,撤除多少飛彈?如果沒有談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沒有?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部隊頂天了也就九十萬餘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抵禦我方部隊,持續的消耗戰遲早會被消滅。更重要的是就近原則,當時對方兵力主要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區一帶,如果選擇這裡,路途遙遠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傷亡損失,因此逃往西南地區的方案首先不通過。再看海南地區。那時候海南雖然在面積上、地理因素上和臺島大致相似,但真實的條件遠遠趕不上臺島。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