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後統獨時代」 鼠年轉折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臺灣有識之士指出,當前臺灣已經進入「後統獨時代」。因為已經進入農曆鼠年了,如果現在真的處在了「後統獨時代」,那麼在農曆戊子鼠年,臺灣政治很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從而結束動亂。

  臺灣「拒領公投票」聯盟召集人黃光國不久前表示:今年元月「立委」選舉過後,國民黨獲得「立法院」將近四分之三的多數席次,臺灣已經進入「後統獨時代」,政治人物炒作「統獨」議題,已經不具任何意義。目前臺灣的當務之急是「揮別悲情,迎向未來」,界定「臺灣崛起」的目標,致力於從事區域整合,大步向前邁進。

  黃光國提出的臺灣進入「後統獨時代」的概念,十分值得重視。要指出的是,這並非黃光國的首創,「後統獨時代」是臺灣一些知識分子的精英共識。

  自2005年起,臺灣及海外一些學者認為,臺灣已經進入「後統獨時代」。這些精英認為,擱置「統獨」,推動兩岸交流與和平,將會被臺灣各陣營廣為接受。

  如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陳光興教授早在2005年就說:「不管統派和獨派,大概都已經清楚認知到,當前統一或『獨立』都是不可能的選項。那在這個條件底下,臺灣要繼續怎麼走?那我們擱置『統獨』,是很有可能繼續往前走,甚至籤署和平協定。」又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賴洪毅博士同時說:「後統獨時代它有一種積極意義,就是說在大陸看來把『急獨』意識色彩降低,關鍵就是說兩岸一中,或類似這種說法,臺灣當局能不能接受?」

  黃光國提出的臺灣進入「後統獨時代」的時間切割點則十分準確。以今年元月「立委」選舉過後,國民黨獲得「立法院」將近四分之三的多數席次為標誌,意味著激烈的「統獨」衝突將告一段落。為什麼呢?猜測如下:

  第一,對利用「臺獨」意識形態捆綁政治民意、分裂民眾、進行殘酷鬥爭的行為,國民黨深惡痛絕,以後決不可能讓如此野蠻的議案怪獸從「立法院」放出來。民進黨的製造事端、製造矛盾的行為將受到較大的制約。所以,即使民進黨有心,在「立法院」的束縛之下,也未必有力。
 
    第二,國民黨不管是否能贏得「總統」,也必然會在化解「統獨」之爭上做文章,以維持現狀為最大的訴求。國民党進一步代表臺灣主流民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民進黨在經過了8年掙扎之後仍未成功,謝長廷即使就職,也得設法改變「極獨」路線不可,否則,沒有一條路走得通的。

  第三,臺灣民意極度厭倦了「統獨」之爭,民意對極端的意識形態說「不」。在「立委」選舉中,民意已經深刻地教訓了民進黨。如果馬英九能贏得大選,那就是民意在最後終結「統獨鬥爭時代」。民意不可違逆。如果民進黨在野之後,仍企圖利用「極獨」來製造事端,那麼,就是民進黨徹底淪陷的時代開端。

  早在2005年,就有媒體指出:其實在臺灣,擱置「統獨」議題,發展兩岸關係的呼聲並不是新的主張,只是這樣的聲音,一直以來都淹沒在尖銳的「統獨」對立與衝突之中。

  兩年多後,這樣的聲音終於冒出頭來了,那就意味著,極端的「臺獨」意識形態從兇焰萬丈的頂峰,開始迅速滑落。必須記住,焰火最燦爛的一刻過去之後,就是灰燼跌落。如今,「臺獨」意識形態的灰燼,已經紛紛揚揚地撒下。

  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臺灣「後統獨時代」究竟會有多長的時間才可以結束?

  我們認為,可能只有幾個月,也可能會有4年之久,端看是誰在3月22日當選。

  如果謝長廷當選,「後統獨時代」將會持續蔓延下去,儘管民進黨的獨的作為不可能達到陳水扁執政前4年的巔峰狀態,但是也不可能毫無戰鬥力,「統獨」之亂會維繫較長一段時間。

  如果馬英九當選,我們認為「後統獨時代」的終結就指日可數了。

  馬英九不久前指出,他的兩岸政策將採「不統、不獨、不武」三不原則,他說,「只要給我8年(執政),有信心帶來一百年幸福與穩定」。他認為,穩定政策能獲臺灣多數民意認同,也會得到中國大陸與國際社會正面回應,改善兩岸關係、振興臺灣經濟,將是臺灣未來10年真正所需。蕭萬長也說,臺灣與對岸的兩岸關係是臺灣發展的關鍵,他主張兩岸透過協商結束敵對狀態,籤署和平協議,「臺灣不獨、大陸不武;不獨、不武、不急統」,讓兩岸有30到50年的黃金髮展期。

  應該把「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落實,作為結束「後統獨時代」的標誌,把因獨而亂的危機徹底排除,如是,大陸不會不予以支持。大陸對統一當然是高度期盼的,但是我們相信,大陸會耐心等待,會高度尊重臺灣的民意。所以,統一不會成為危機。如果沒有獨的危機刺激,統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合作互利的磨合過程。

  如果馬英九與國民黨能夠終結「後統獨時代」,那麼新的時代應該如何命名呢?無論如何評判,臺灣新的時代,當然是「和平發展」的時代。黃光國教授的期盼一定可以實現:「揮別悲情,迎向未來」,界定「臺灣崛起」的目標,致力於從事區域整合,大步向前邁進。

  正如中國民諺讚頌的那樣:「鼠咬天開」。期盼臺灣民意在鼠年能咬出一個新天地來。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統獨」立場部分,高達35.1%民眾偏好「獨立」,相較2018年的20.1%,成長15個百分點;國族立場部分,則有67%的人自認為「臺灣人」,僅27.5%的民眾持雙重認同,對比兩年前的54.5%和38.2%,變化不小;政黨支持率部分,民進黨更是大幅成長到36.8%,直逼中間選民的37.8%,遠遠甩開國民黨的15.8%。
  • 後電商時代的營銷大轉折
    隨著電子商務全新結構的出現,營銷環境處於從產品動銷轉向用戶增長的大轉折時期。這其中孕育著諸多市場機會,營銷人員可以分別從聚合經營、品類經營、碎片化經營三個階段入手。■ 文 / 王小毅 *不僅僅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其實都在推動電子商務從傳統電商狀態進階到一個後電商時代。
  • 解讀:臺灣2020「大選」的四大「丑角」
    去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受到了大家的關注,而這一次的選舉也是全部的臺灣人一同參與和所有的人關注的複雜,驚心動魄的一場連續劇,更是有很多的人因為太過於投入劇情而導致選舉之後難以走出情緒。雖然許多人在選舉當中一再地表示臺灣的民意是民主的,但是在中美合作的大環境之下,這樣的臺灣民主更多的是「統獨」意識。而對於絕大部分的海內外華人來說,更為關心的問題不是最後誰當選,而是臺灣是否能有一個純粹,並且真正地體現中國人民,民主素養、民主能力的民主環境。
  • 臺灣地區2020大選 誰能解開勝選方程式
    兩岸關係一直是歷次臺灣選舉最核心、最敏感的議題,因為該議題與「統獨」、藍綠、省籍、軍事安全乃至外部環境、中美關係都是高度相關,而且具有很強聯動性的。固然,在臺灣政壇有「統獨問題,一抓就靈」的說法,但回顧歷次臺灣全島性選舉,操作兩岸牌、「統獨牌」並非每次都奏效,只有將這張牌和經濟議題掛鈎,並且要向同一個方向操作才有效。
  • "九合一"選舉: 2020年臺灣藍綠格局與兩岸關係前哨站
    她星期三對黨內發出動員令,要求催出每一張支持票,還搬出民進黨神主牌,全力號召用選票告訴世界,「臺灣從來不是中國臺灣」,將來臨地方選舉拉到統獨對決、臺灣民主價值保衛戰的高度。   她此舉也清楚凸顯民進黨選情告急的嚴重程度。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本土化」的蛻變與族群對立   「本土化」本來是蔣經國為鞏固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而提出的措施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李登輝背離蔣經國的初衷,以「本土化」之名,縱容「臺獨」思潮泛濫,導致民進黨等「臺獨」勢力迅速崛起。「統獨爭議」遂逐步佔據臺灣朝野政治爭議的中心位置。
  • 臺灣2020「大選」的四大「丑角」
    今年1月11日的臺灣「大選」,是一場在臺灣島上進行的由所有臺灣人參與投入的、各方關注的一場驚心動魄、空前複雜、峰谷迭蕩的電視連續劇。各方人物,即使是島外的海內外華人,都因投入太深太久,選舉結束後仍難以走出情緒的困擾。
  • 當著大陸學生面,臺灣教授課堂上竟這樣說!被舉報後「表演」更過分!
    「毒奶粉可能對岸的同學吃的比較多一點」,「對,就是在講你們」「你很喜歡吃什麼蝙蝠、老鼠啦」,臺灣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日前在其課上對著在坐的臺灣學生和遠程連線的大陸學生講出上述充滿歧視的語言,在被投訴後,校方要求其道歉,而他卻找來民進黨「立委」為其撐腰,表示自己被迫道歉,並稱學校禁止其在陸生面前說「中華民國」。
  • 臺灣研製出據稱全球第一隻電腦虛擬實驗鼠
    中國臺灣網4月19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地區實驗動物中心利用實驗小鼠通過「冷凍切片」、計算機斷層掃描和磁振造影,研發出全球首隻全彩「真擬鼠」,以虛擬鼠取代部分活體解剖,協助生物醫學研究和教學實驗朝數位化實驗動物邁進。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1994年,臺灣民間「教改」遊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請作者聯繫時代周報。根據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閻鴻中的說法,「日本的讀書人學問知識稍高的,都以讀漢文、古書為榮,它不可能真正去掉漢文化。到日本統治臺灣中期,臺灣的士紳家庭,尤其是有聲望的家庭,一定都看過古籍讀過漢文。只有在日本戰敗前夕,日本文化政策改變,漢文化才走向衰弱,但不曾中斷」。在日據時期,從1895年到1919年為止的24年,屬於「初期武官總督時代」。
  • 蔡英文執政和臺灣的罩門都是經濟
    臺灣的領導人直選已20年,從李登輝而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執政黨從國民黨、民進黨、國民黨,現在再回到民進黨,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這次大選,臺灣選民心中對兩岸關係雖有一定見解,但競選過程除了「九二共識」語焉不詳、牛頭不對馬嘴的辯論,整個過程,兩岸問題都成「背景」,候選人鮮少直接談「統獨」問題;反而經濟問題和臺灣經濟的未來,成候選人「正面」對抗的主題,要說馬英九和國民黨敗在經濟上
  • 張善政批 蔡英文與新潮流系「蛇鼠一窩」
    華夏經緯網12月29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國民黨2020副手候選人張善政昨在臺中座談會中痛批,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一腦袋漿糊」、「民進黨『立委『少一個,就是臺灣多一分福氣」,民進黨新潮流跟蔡英文根本就是「蛇鼠一窩」。前新北市長朱立倫也說,新潮流一派獨大,主導非常多人事,蔡英文應該出來說明。
  • 2020高考作文上海卷「關於轉折」
    關於轉折在拿到該命題時,一瞬間覺得荒謬。因為事物的發展進程本就是在人的作用下產生的,又何故反來污衊之為「無能為力」。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確實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的,可是那個轉折只存在你的意想不到裡,在別人眼裡卻是不出所料的。我們生活在科技時代,每天通過網際網路捕獲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人類用此便利來創作、獲取、感知,甚至尋找更高文明,創造更高文明。之後人類發現掌控不了的某些事物就形成了所謂的「轉折」。
  • 民進黨不知輸在哪裡 臺灣時事評論員列7大理由
    ­  據臺灣媒體報導,向來關心政治時事的臺灣氣象主播李富城,日前因妻子罹患大腸癌,宣布個人臉書暫停運作,不過16日早他再度於臉書貼文,表示民進黨至今仍不知他們輸在哪裡,所以洋洋灑灑列出「7大理由」。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2019,臺灣島內會搞激進「臺獨」嗎
    2019年1月1日是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在過去的40年間,兩岸關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三通、人員交流以及經濟融合等,但也面臨「臺獨」分裂勢力的嚴峻挑戰。而在過去一年,臺海也遠不平靜。美國繼續著力打「臺灣牌」,美國軍艦三次通過臺灣海峽。與此同時,島內經過「九合一」選舉後形勢大變,蔡英文提前「跛腳」。
  • 臺灣深藍深綠都拒絕和解
    臺灣資深政論家孫慶餘8日在蘋果日報撰文說,媒體透露馬英九「藍綠和解」路線後,連日來,最質疑及反對「藍綠和解」的,反而是藍綠政治人物。    文章說,當年陳水扁提出「新中間路線」,是他自己破壞中間路線。謝長廷接任「閣揆」後提出「和解共生」,雖未成功,至少藍綠雙方最初「尚樂觀其成」,等蘇貞昌的「歷史共業」說出口,綠營已一片指摘之聲。馬英九的「藍綠和解」說兩面不討好,自然更不意外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藍綠雙方都把所有過錯怪罪對方,對方都已被「妖魔化」,想和對方和解無異白痴或己方叛徒。
  • 臺灣雲豹消失36年後重現?已滅絕的動物為何還能現身?
    2019年2月,據臺灣媒體報導稱:臺灣東南部臺東縣達仁鄉的部落巡守隊員在巡山時發現了一隻臺灣雲豹正在捕獵山羊,看到巡山人員後,臺灣雲豹爬上樹消失在了叢林之中。這原本就是一場正常的貓科動物捕獵,但是事件的主角卻不簡單,因為關於臺灣雲豹最後的資料停在了1983年,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見到過野生的臺灣雲豹。
  • 臺灣民謠史——日據時代
    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同胞不幸淪為清廷戰敗的犧牲品。日人以徵服者的姿態君臨臺灣,視臺灣同胞為奴隸牛馬,巧奪豪取,榨取臺民血汗。日本的奴化政策自始至終永不罷休,欺誘詐騙,無所不用其極。在音樂方面,日人軟硬兼施,積極推展日本音樂教育,宜入東洋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