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臺灣有識之士指出,當前臺灣已經進入「後統獨時代」。因為已經進入農曆鼠年了,如果現在真的處在了「後統獨時代」,那麼在農曆戊子鼠年,臺灣政治很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從而結束動亂。
臺灣「拒領公投票」聯盟召集人黃光國不久前表示:今年元月「立委」選舉過後,國民黨獲得「立法院」將近四分之三的多數席次,臺灣已經進入「後統獨時代」,政治人物炒作「統獨」議題,已經不具任何意義。目前臺灣的當務之急是「揮別悲情,迎向未來」,界定「臺灣崛起」的目標,致力於從事區域整合,大步向前邁進。
黃光國提出的臺灣進入「後統獨時代」的概念,十分值得重視。要指出的是,這並非黃光國的首創,「後統獨時代」是臺灣一些知識分子的精英共識。
自2005年起,臺灣及海外一些學者認為,臺灣已經進入「後統獨時代」。這些精英認為,擱置「統獨」,推動兩岸交流與和平,將會被臺灣各陣營廣為接受。
如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陳光興教授早在2005年就說:「不管統派和獨派,大概都已經清楚認知到,當前統一或『獨立』都是不可能的選項。那在這個條件底下,臺灣要繼續怎麼走?那我們擱置『統獨』,是很有可能繼續往前走,甚至籤署和平協定。」又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賴洪毅博士同時說:「後統獨時代它有一種積極意義,就是說在大陸看來把『急獨』意識色彩降低,關鍵就是說兩岸一中,或類似這種說法,臺灣當局能不能接受?」
黃光國提出的臺灣進入「後統獨時代」的時間切割點則十分準確。以今年元月「立委」選舉過後,國民黨獲得「立法院」將近四分之三的多數席次為標誌,意味著激烈的「統獨」衝突將告一段落。為什麼呢?猜測如下:
第一,對利用「臺獨」意識形態捆綁政治民意、分裂民眾、進行殘酷鬥爭的行為,國民黨深惡痛絕,以後決不可能讓如此野蠻的議案怪獸從「立法院」放出來。民進黨的製造事端、製造矛盾的行為將受到較大的制約。所以,即使民進黨有心,在「立法院」的束縛之下,也未必有力。
第二,國民黨不管是否能贏得「總統」,也必然會在化解「統獨」之爭上做文章,以維持現狀為最大的訴求。國民党進一步代表臺灣主流民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民進黨在經過了8年掙扎之後仍未成功,謝長廷即使就職,也得設法改變「極獨」路線不可,否則,沒有一條路走得通的。
第三,臺灣民意極度厭倦了「統獨」之爭,民意對極端的意識形態說「不」。在「立委」選舉中,民意已經深刻地教訓了民進黨。如果馬英九能贏得大選,那就是民意在最後終結「統獨鬥爭時代」。民意不可違逆。如果民進黨在野之後,仍企圖利用「極獨」來製造事端,那麼,就是民進黨徹底淪陷的時代開端。
早在2005年,就有媒體指出:其實在臺灣,擱置「統獨」議題,發展兩岸關係的呼聲並不是新的主張,只是這樣的聲音,一直以來都淹沒在尖銳的「統獨」對立與衝突之中。
兩年多後,這樣的聲音終於冒出頭來了,那就意味著,極端的「臺獨」意識形態從兇焰萬丈的頂峰,開始迅速滑落。必須記住,焰火最燦爛的一刻過去之後,就是灰燼跌落。如今,「臺獨」意識形態的灰燼,已經紛紛揚揚地撒下。
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臺灣「後統獨時代」究竟會有多長的時間才可以結束?
我們認為,可能只有幾個月,也可能會有4年之久,端看是誰在3月22日當選。
如果謝長廷當選,「後統獨時代」將會持續蔓延下去,儘管民進黨的獨的作為不可能達到陳水扁執政前4年的巔峰狀態,但是也不可能毫無戰鬥力,「統獨」之亂會維繫較長一段時間。
如果馬英九當選,我們認為「後統獨時代」的終結就指日可數了。
馬英九不久前指出,他的兩岸政策將採「不統、不獨、不武」三不原則,他說,「只要給我8年(執政),有信心帶來一百年幸福與穩定」。他認為,穩定政策能獲臺灣多數民意認同,也會得到中國大陸與國際社會正面回應,改善兩岸關係、振興臺灣經濟,將是臺灣未來10年真正所需。蕭萬長也說,臺灣與對岸的兩岸關係是臺灣發展的關鍵,他主張兩岸透過協商結束敵對狀態,籤署和平協議,「臺灣不獨、大陸不武;不獨、不武、不急統」,讓兩岸有30到50年的黃金髮展期。
應該把「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落實,作為結束「後統獨時代」的標誌,把因獨而亂的危機徹底排除,如是,大陸不會不予以支持。大陸對統一當然是高度期盼的,但是我們相信,大陸會耐心等待,會高度尊重臺灣的民意。所以,統一不會成為危機。如果沒有獨的危機刺激,統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合作互利的磨合過程。
如果馬英九與國民黨能夠終結「後統獨時代」,那麼新的時代應該如何命名呢?無論如何評判,臺灣新的時代,當然是「和平發展」的時代。黃光國教授的期盼一定可以實現:「揮別悲情,迎向未來」,界定「臺灣崛起」的目標,致力於從事區域整合,大步向前邁進。
正如中國民諺讚頌的那樣:「鼠咬天開」。期盼臺灣民意在鼠年能咬出一個新天地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