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近日公布2020上半年的「統獨、國族與政黨調查」數據,偏好「獨立」、臺灣人認同與民進黨支持率都創下新高。
「統獨」立場部分,高達35.1%民眾偏好「獨立」,相較2018年的20.1%,成長15個百分點;國族立場部分,則有67%的人自認為「臺灣人」,僅27.5%的民眾持雙重認同,對比兩年前的54.5%和38.2%,變化不小;政黨支持率部分,民進黨更是大幅成長到36.8%,直逼中間選民的37.8%,遠遠甩開國民黨的15.8%。
民調結果似乎反映,臺灣民眾歷經2019年民進黨啟動「抗中保臺」選戰的衝擊、蔡英文2020大選創下817萬高票紀錄,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動輒6、7成的施政滿意度,許多人認定民進黨將長期「執政」、「天然獨」時代已經來臨,臺灣將走向「獨立」的道路。
不過,這樣的看法其實只是受限於所謂「歷史高峰」的概念,因為從整體來看「統獨」立場,即使是巔峰數據,其實也只僅有1/3的人支持「臺獨」,高達2/3的比例不支持。也就是說,即使綠營透過「國家機器」和大量推播平臺,以及在疫情的保護傘下,支持「臺獨」的比重仍是少數,絕非臺灣主流民意。
其次,雖然說臺灣人認同高達67%,讓蘇貞昌說出「臺灣人認同臺灣是天經地義」。但民意結構中的「維持現狀派」仍佔多數,達52.3%的比重,比例雖有所縮減,但仍然超過半數,就可以看出國族認同結構與兩岸「統獨」立場結構未盡相同,並未如綠營論述般,臺灣人認同增加,就代表「臺獨」時代的來臨。
調查結果顯示,67%的臺灣人認同與38.2%「獨立」支持者,前者高於後者接近30個百分點。從這個角度推論,即使是綠營歡呼臺灣人認同提高,支持「獨立」者仍然並非多數,這無疑是打臉了民進黨所謂的「天然獨」論述。很顯然,並非所有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都支持「臺獨」,「天然臺」的說法,或許更為貼近真實社會的脈絡。
不少論者也將臺灣人認同與偏好「獨立」者的比例增加,視為世代因素。也就是說,此次兩者的比重之所以增加,來自於新舊世代的汰換。
但事實上,國族與「統獨」偏好,在2018至2020年確實發生劇烈變化,然而臺灣人認同與偏好「獨立」者的成長比重,其實是高於首投族比例不少的。以數字來看,在這3年內,臺灣人認同增加12.5%、偏「獨」者增加15%,但首投族的比例約摸只有5%。也就是說,此次臺灣人認同和偏好「獨立」之所以創下歷史新高,其實更可能是受到時事與大環境改變的影響,而非來自於人口世代變遷的因素。
民進黨確實已取得空前優勢,不僅完全「執政」,政黨支持率更是高於國民黨將近2成比例。在國族光譜上,臺灣人認同高出雙重認同約摸4成。但即使如此,臺灣社會仍然不支持民進黨的「臺獨」路線,原因可能很複雜,「臺獨」的風險太高、臺灣文化的和平取向、大陸經濟發展帶給臺灣的機會、臺灣的中華文化底蘊、兩岸的文化一體感等,都是可能因素。
就現實的角度來看,貿然宣布「臺獨」勢必引發戰爭,全國兩會後召開《反分裂國家法》15周年紀念活動,就在傳遞這個政治訊號。大陸果斷處理香港問題,是更明確的另一個政治訊號。固然,臺灣人認同可以突破新高,可以高度支持民進黨,但面對戰爭與和平的抉擇,臺灣的民意趨向就變得保守,寧可選擇和平。要和平,「臺獨」就不會是選項。
大陸不能誤判臺灣民意,不能誤信綠營的論述,認為臺灣社會偏向追求「獨立」。誠如前述,「臺獨」目前的高峰是來自於中短期的時事因素,不僅沒辦法改變維持現狀派多數的結構,更非臺灣民意的長期現象,有可能隨政治環境變化而擺蕩回歸。
大陸應當對臺灣追求和平穩定的社會本質有信心,綠營所謂歷史巔峰的「臺獨」支持,其實仍是社會少數,維持現狀才是臺灣社會的共識,這才是民進黨翻也翻不過去的現狀。現階段,兩岸當局應相互傳遞善意訊號,累積互信,民間學術單位與媒體亦應突破困難,開啟對話,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創造機會。
本文為臺灣《中國時報》社論,原題為《「天然獨」魚目混珠「天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