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6日社論指出,在年終記者會中,蔡英文回答關於「一中原則」的提問時說,兩岸問題絕不是由一個臺當局領導人、一個政黨,便可為2300萬人民做決定。這種說法,很不負責任。
一、看民進黨的紀錄,自發表「臺獨」黨綱以來,到反「三通」,操作「正名制憲」、「一邊一國」等等,旗幟鮮明,哪一次不是一個政黨、一個領導人就為2300萬人作了決定?現在,民進黨以「臺獨黨綱」作繭自縛,難道回過頭來卻要2300萬人為它解套?
2000年6月,就任臺當局領導人1個多月的陳水扁對美國訪客說,可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第二天,時任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出面指出,兩岸從無「一中原則」的共識。照此看來,這不是一個臺當局領導人或一個政黨的決定,而僅是一個陸委會主委的發言就為2300萬人作了決定。此段情節,也成了蔡英文的作繭自縛,使她不敢回頭接納「九二共識」。
蔡英文如今不接受「九二共識」,豈不正是以一個臺當局領導人、一個政黨就為2300萬人作了決定?人民只知蔡英文反對「九二共識」,但迄今未見蔡英文對她為何反對「九二共識」給過哪怕一個字的正經理由。
二、蔡英文在解釋「天然獨」時,將之視作「自然的人性」。蔡英文的一句話,使「天然獨」成為臺灣新世代的政治宿命論;這種外加的偽宿命論,使新世代皆被貼上了標籤,更被剝奪了自主性。如此,蔡英文一個人的一句話,就使新世代進入「天然獨」的宿命,她何嘗問過2300萬人有何意見?
以上兩例,皆顯示了蔡英文的矛盾。一、她明明是被民進黨的「臺獨」路線所捆縛,但她迴避了作為臺當局領導人及民進黨主席的責任,以民主為藉口,將難題推諉給2300萬人。二、她一方面說,國家定位及兩岸關係應由2300萬人決定,另一方面卻又為新世代貼上「天然獨」的標籤,再又放任或推行種種「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的操作,形同編織了一個大繭來縛住全體臺灣人。三、蔡英文公開宣示她不會站在第二線,但她反對「九二共識」時卻始終站在第一線,待要解決因否定「九二共識」所造成的困局時卻又退回第二線。
兩岸問題是政治的脊梁,不能任由臺當局領導人在第一線及第二線之間遊移。如果蔡英文不說謊,既稱兩岸問題她該站在第二線,而真要尊重民主,即應至少召開一系列兩岸議題的會議,連年金改革都有會議,兩岸問題難道不應有?但如果臺當局領導人明明站在第一線,那就別把責任推給臺灣民眾,因為臺當局領導人並未給2300萬人一個可以決定未來兩岸政策的平臺。
真相是:解鈴還需系鈴人,作繭自縛者必須自己破繭而出。蔡英文目前是被「獨」派所捆縛,被「蔡主委否定陳水扁」的往事所捆縛,及被她自己所造就的「天然獨」及種種借殼上市的「去中」所捆縛。這個情勢不是2300萬人造成的,而是一個領導人、一個政黨所造成,當然必須自己去剪開這個大繭,萬萬不可反而把整個臺灣都縛到這個繭裡頭去。
蔡英文也說,「(兩岸)要有新的思維、新的做法,共同擘劃兩岸互動的新模式」。不要「九二共識」既然是蔡英文一人一黨的決定,如何提出兩岸互動新模式也應是蔡英文及執政黨的責任。難道又要推給張三李四的2300萬人?
蔡英文不可再作繭自縛,尤不可作繭縛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