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2020-12-05 中國臺灣網

  1.「臺獨」訴求的基本思路:獨立優先民主

  現代國家的政治發展,一般以政治民主化為核心。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但是,「臺獨」的謀士們認為,臺灣的政治應該獨立優先,然後再推進民主進程。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按照這種思路,訴諸民眾運動,必須實行最廣泛的動員,而最廣泛的動員莫過於族群的激情動員;最激情的族群動員莫過於操弄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就這樣,臺灣的族群衝突被廣泛利用,民眾的民主期待被漠視。

  2.「本土化」的蛻變與族群對立

  「本土化」本來是蔣經國為鞏固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而提出的措施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李登輝背離蔣經國的初衷,以「本土化」之名,縱容「臺獨」思潮泛濫,導致民進黨等「臺獨」勢力迅速崛起。「統獨爭議」遂逐步佔據臺灣朝野政治爭議的中心位置。由於民進黨走向執政後在民生議題上不具優勢,加之「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巨大壓力,陳水扁在競選連任時不得不通過操弄「統獨」議題,激發族群意識,轉移臺灣民眾對民生議題的關注,借「臺獨」訴求搏選舉搶選票。同時面對「泛藍」整合後的巨大聲勢,民進黨將228事件以來的臺灣朝野鬥爭,簡化為代表「外來」勢力的國民黨當局與代表本土勢力的反對力量的對抗與爭奪,給國民黨貼上「外來政權」的標籤。試圖形成民進黨執政即是臺灣人民「出頭天」和當家作主,而國民黨奪回政權即是「外來政權復闢」、「投靠中共」的假象。

  3.「國家認同」對民主追求的扼殺

  在「臺獨」勢力的操弄下,臺灣的族群意識發展到「國家認同」的嚴重對立。對比臺灣1987年前最早的調查到2007年調查結果表明,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關於族群認同調查的基本設計是詢問受訪者自認為是臺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是。1987年自認為是臺灣人的即便在不包括客家人的本省籍人中也僅佔15.2%,到了1992年,三者百分比分別是18.2%,47.5%,27.7%。1999年,三者比例已成39.7%,10.1%,45.7%。陳水扁執政六年後,2007年三者比例已成68.1%,16.3%,11.7%。

  在臺灣地區,「國家認同」的分裂嚴重侵蝕了民主政治發展的前提。由於各主要政治力量在國家認同上無法相容,甚至相互敵視,公共政策往往淪為他們爭鬥的主要領域。近幾年來,在「臺獨」意識形態作用下,嚴重妨礙了臺灣朝野就兩岸關係進行理性溝通,以設計出體現大多數臺灣民眾利益的大陸政策。「臺獨」分裂勢力一天不放棄「臺獨」主張,不停止操弄「統獨」議題,臺灣政治就無法擺脫族群嚴重對立、意識形態激烈對抗、兩岸關係高度緊張的危險局面。臺灣政治無法形成真正體現多數意志的民主政治。 (《臺灣地區政治發展與對外政策》)

相關焦點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華廣網5月6日發表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許川的評論文章說,1945年,蔣介石撤退到臺灣,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移民湧進島內,給原本較為單一的社會結構帶來新的變化,即後來所熟知的族群對立或融合問題。客觀地說,任何社會都難逃族群問題,只是族群問題在政治變遷中扮演何種作用,則需要視不同時空和情境而定。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不管在西方世界,還是在東方世界,族群的衝突和對立都變成了一個極端令人困擾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儘管形形色色思想家、學者和專家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問題的答案,儘管大大小小的政治領袖和政治家們也在不斷地尋找各種具體的對策和解決方案,但是時至今日,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族群的衝突和對立非但不會變得緩和,反而有越來越惡化的趨勢。
  • 蘇嘉宏:臺灣族群認同 藍綠涇渭分明
    (記者 趙家麟)臺灣輔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嘉宏日前於臺灣成功大學舉辦的「南臺灣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表示,臺灣「北藍南綠」的政黨支持現象,南北區域的在地族群結構是重點,族群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支持與族群的認同;未來兩岸族群認同問題,仍是藍、綠涇渭分明,各有各自論述,尚難有定論。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從概念上看,種族主義與族群民族主義之間難以劃出清晰的界線,雖然種族本身的生物學特性不同於族群的社會學特性,但是種族認同和族群認同在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下看並沒有本質區別,都與公民身份認同相對立。當民族認同趨向種族性而非公民性時,也正是族群民族主義復歸、公民民族主義受挫之時。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來自北京高校、智庫的兩岸關係專家以「『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為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就臺灣民粹主義、臺灣的第三勢力及二者關係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看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主持是次研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王英津在開場時首先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供與會學者們思考和討論:其一,第三勢力、中間勢力、第三黨是否是同一概念?
  •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2019年07月12日 09:10 來源:《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郝亞明 字號 關鍵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族群不對稱;社會支配論;民族平等
  • 過度強化族群認同,會帶來哪些風險?
    就「白左」的問題來說,因為多元性,所以美國在政治上不斷強調族群,比如同性戀和變性人的認同,但同時,對國家認同的推動,被當作壓抑性的東西來反對。但是如果一個國家裡小群體的認同越來越強,而整體認同卻越來越被壓制,這個國家該怎麼維持下去?黑人,作為一個族群確實受到了歧視,可如果只從族群認同的角度去解決,最終對國家是有害的。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在這裡,一定族群所形成的文化結構構成了成員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也構成了成員思想價值的局限。以此為基礎,族群成員在長期的族群文化影響中,形成了對族群身份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成員與自己所屬的族群相同一,有效了保證了族群的團結;同時這種認同又構成了一種所謂「拒斥的認同」,以它作為一種「集體的抵抗力量以對抗無法承受的壓迫。」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從社會分層角度看音樂文化層、文化流與認同網絡的關係  (一)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是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  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隸屬於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其中,以南傳佛教為代表的信仰認同一直是東南亞不同跨界信仰文化圈內外較具整合性和穩定性的要素之一,起到維繫不同地區、族群之間文化交往及情感和諧關係的重要的紐帶作用。如今,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裡,居於底層的族群認同和中層的信仰認同、區域認同已經逐漸讓位於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其他文化認同因素,諸多同音樂與文化認同相關的實際問題也伴隨而生,從而為我們的專題性考察和研究創下了較大的空間。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20世紀初民國肇造之時,在世界性國族主義概念風行下,全球各個新舊國家逐漸已無模糊的邊疆,而只有確定的國族與國家邊界。清末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對中國及傳統華夏邊緣地區的資源爭奪與覬覦,即為此趨勢的政治現實表徵。因此在近代中國建構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以擴大的中國民族概念將傳統華夏邊緣納入國家疆界內,以維繫在歷史上與華夏有長久依存關係的邊緣地理空間與人群。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加上許多這樣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擁有統一國家的歷史記憶短暫等原因,它們在完成現代國家構建、塑造有效國家能力上困難重重。這樣的社會也更難塑造有效的國家認同或身份認同。從這個邏輯看,高度的族群-宗教分化和潛在的族群-宗教衝突往往不利於現代國家構建。反過來說,如果這些社會的國家構建比較成功,國家能力較強,族群-宗教政治分歧與族群-宗教衝突就更容易得到控制。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編者按:《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杜洪濤 | 「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群認同
    第三,南北華夏族群之間的裂痕。遼宋金時期,生活在不同區域的華夏族群就存在著相互歧視的現象。李治安在引述了趙秉文稱南宋為『島夷』、『蠻夷』的例證後寫道:『由是觀之,國家的長期分裂,也會使漢民族內部因地域界限發生裂痕,也會給民族感情和心理帶來一些陰影。』至元代,族群等級制加深了南北華夏族群的認同危機。蕭啟慶認為,在元代『漢人』、『南人』屬於兩個不同的族群。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英美歐陸出現了新保守主義流變,對內右翼力量活躍並登上政治舞臺,反對左翼和社會福利化的新政;對外霸權主義升級,反對它所認為的「極權主義」國家以及「非民主」國家,並將社會變革視為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在全球範圍掀起保守主義浪潮。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誌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