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歷經20餘日,四野13兵團42軍終於在5月6日攻克了安陽,同時47軍於5月5日迫降了新鄉守軍。但從時間上來看,4月20日我軍就發起了渡江戰役,安新戰役卻在5月初剛剛結束,那麼四野主力究竟在這段時間做了什麼?又在渡江戰役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疲憊的四野!
當平津戰役結束後,四野主力尚在平津地區休整待命,執行改造國民黨二十萬起義軍隊的任務,這個擔子並不輕。更何況,四野接連進行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尚未得到休息,無論哪方面的準備都不夠。部隊需要休整、安置傷員、進行思想教育動員,尤其是改編剛剛放下武器的傅作義起義部隊,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教員同志在2月8日指示林彪:林羅軍在平津地區休整至二、三月底為止。
國民黨的長江防線!
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劃為兩個戰區。湖口至上海的800公裡地帶,歸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配備26個軍75個師,約45萬人。湖口以西近千公裡地帶,歸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指揮,配備15個軍40個師約25萬人。二者加起來共計70萬人,雖然湯恩伯集團兵力較多、裝備也較好,但其部隊多是被我軍重創後重建的,都是些殘兵敗將,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相比之下,華中白崇禧集團的幾個桂系主力軍,則沒有遭受我軍的殲滅性打擊,還保有相當的戰鬥力。如果四野休整到三月底、四月初的話,勢必會趕不上渡江戰役,則武漢白崇禧集團就有可能支援湯恩伯方面,會對我渡江部隊的側翼造成巨大的威脅。四野究竟如何行動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四野先遣兵團南下!
2月12日,教員同志權衡之下,電令林羅聶,並告劉陳鄧等:
「決定林羅先出兩個軍約12萬餘人,於3月20日以前到達郾城、信陽地區,於3月底奪取信陽、武勝關,4月15日前奪取花園、孝感地區,迫近漢口,威脅武漢,牽制白崇禧部不敢向南京增援。為完成上述任務,四野兩軍應在2月25日以前完成出發準備。」
按照軍委的要求,四野抽調40、43軍兩個軍,並由12兵團部率領組成南下先遣兵團,蕭勁光任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副司令員陳伯鈞,參謀長解方、副參謀長潘朔端。40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軍長是韓先楚,政委羅舜初;43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軍長洪學智,政委賴傳珠。這兩支部隊是四野的頭等主力,在遼瀋戰役中大放異彩(具體可以參考歷史文章:東北最後一戰中、下)。

上文說到四野42軍歷時二十餘日,於5月5日攻克安陽,47軍6日攻克新鄉。其實對於安陽、新鄉的戰役計劃早已出現在了中央軍委的日程表上,只是因為淮海戰役勝利後,二野、三野主力挺近長江北岸,開始準備渡江戰役,整個華北地區留下的兵力除了協助四野進行平津戰役之外,還要單獨組織圍攻太原,兵力不足以攻克安陽、新鄉。然而安陽、新鄉扼守平漢線,是四野南下必須要拔出了兩顆釘子!但四野先遣兵團由於時間緊迫繞過了安陽、新鄉,直取信陽!
奇兵出擊!先遣兵團渡江戰役立大功!
先遣兵團40軍、43軍沿平漢路東側並行南下,同時中原軍區的江漢、桐柏、鄂豫軍區的六個旅也在先遣兵團的指揮下,分別向漢川、應山、羅山等地積極活動,策應兵團主力作戰。兵團的首要目標是奪取信陽,由於信陽是武漢的北大門,白崇禧不會棄之不管,迫使他在長江以北與我軍進行戰略決戰。
然而白崇禧卻非常狡猾,在我軍即將抵達信陽之前,將駐守信陽的嫡系第7軍171師撤走,只留下了少數部隊作掩護。不僅如此,整個豫南、鄂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和地方武裝望風而逃,我先遣兵團40軍的兩個師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收拾殘敵。
3月30日,120師收復駐馬店,31日收復確山,4月1日收復長臺關;同時118師長途奔襲160裡,於4月2日晨,解放河南重鎮信陽,打開了通往武漢的北大門,隨後又分兵繼續南進,向長江北岸進軍。43軍的情況也基本相同,僅同敵人進行了幾次小的接觸,相繼解放宣化店、河口、黃安等地,重新回到了原中原軍區的根據地,並與鄂豫軍區的部隊勝利會師。

白崇禧深感武漢地區吃緊,慌忙將駐守贛北的第三兵團調回武漢地區。這樣,華中白崇禧部20多萬人馬被牢牢地鉗制在了武漢地區,使其無法向東支援湯恩伯集團。4月20日晚,我第二、三野戰軍百萬大軍(二野30萬、三野60萬)發起渡江戰役,待命已久的四野先遣兵團也開始向武漢外圍的國民黨軍展開進擊,至5月10日,相繼攻克孝感和鄂東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直逼重鎮武漢。
偉大的成就!
四野先遣兵團提前南下作戰,是波瀾壯闊的渡江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40軍、43軍全體指戰員經過40多天的連續行軍作戰,前進1300餘裡,成功的完成了鉗制白崇禧集團的任務,保障了我軍渡江戰役部隊側翼的安全,也為四野主力南下開闢了前進基地。
四野主力此刻正在浩浩蕩蕩地向長江開進!開始向中南地區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