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解放69周年的紀念日。
渡江勝利、南京解放是重大歷史轉折事件
它宣告了國民黨政權的滅亡,
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結束,
新中國的誕生,
同時賦予了南京英雄之城、勝利之都的歷史文化內涵。
歷史上的今天
1949年4月21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全線發起渡江戰役。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22日下午,國民黨當局棄守南京,部署退卻。留寧知名人士馬青苑、吳貽芳等組織成立南京治安維持委員會。三野8兵團35軍經激戰解放江浦,佔領浦鎮、浦口。
23日上午,代總統李宗仁等撤離南京。中午,國民政府發言人在何應欽公館宣布撤離南京。同時,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組織力量保護城市、學校、工廠、商店和組織機關的工人、學生、店員等進行護校、護廠、護店;將2000多名原國民黨警察組成人民警察總隊在市內分區警戒。大校場機場電臺和指揮塔臺、獅子山炮臺、駐笆鬥山的海防第二艦隊相繼起義。35軍偵察人員在江北岸尋得一隻木船,由船主童達興駕駛到下關尋找渡船。夜21時,在首都電廠、機務段輪渡管理所工人的幫助下,35軍先遣部隊乘「京電」號、「凌平」號等船渡江,分佔獅子山、挹江門和熱河路。
24日凌晨,集結於鼓樓的104師312團命特務連跑步佔領總統府。部隊進至總統府,總統府內一片狼藉,戰士們隨即對總統府進行搜索。八、九時,團部進駐總統府。至中午,35軍其餘各部在地下黨配合下,乘坐水警巡艇以及躉船、木帆船、各種公私營輪船等渡江入城。作為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宣告解放,紅旗插上總統府,中國歷史進入新的篇章。
捷報傳到北平,毛澤東寫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不朽詩篇: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英雄的姓名仍在不斷尋找
69年後,英雄們勝利渡過的長江岸邊,迴響起頌讀烈士英名的莊嚴聲音。
為紀念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69周年,傳承紅色精神,講好革命故事,牢記英雄功績,昨天上午,「讓我們用聲音致敬英雄 重溫渡江記憶」——萬人頌讀英雄名單活動走進渡江勝利紀念館在該館紅帆廣場舉行。
南京解放標誌著中國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預示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即將誕生。據介紹,在渡江戰役中共有一萬多名解放軍官兵犧牲,而其中大部分烈士的英名都沒有留下。「每一個烈士都有自己的名字,但由於嚴酷的戰場環境,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留下明確的姓名和犧牲地。」
在現場頌讀的烈士名單中,有一部分是近日新發現的,對烈士的名字有了新的補充。大學生志願者通過多方收集比對史料,從近一百本書中又整理出了一部分為奪取渡江勝利和為解放南京而犧牲的英烈姓名。「這一百本書中大多數都是省外的地方志,因為當時來自山東、河南等地的兵源都很多。我們也找到了省內一個名為夏玉順的烈士,他是連雲港灌南縣人,還找到了他的番號、犧牲地等,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發現。」
南京現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
日前,南京紅色文化資源點尋訪閱讀行動
在東水關遺址公園九龍橋畔正式啟動
現場還舉辦了一場「尋訪紅色記憶,重走勝利之路」南京市民春季徒步活動,423位市民從九龍橋步行至渡江勝利紀念館,以此方式表達對紅色歷史的銘記和對紅色精神的傳承。
渡江戰役老戰士代表、92歲高齡的李劍鋒將軍來到現場,與主辦單位領導共同開啟紅色地圖,宣布活動啟動。
423位市民分69個小組從九龍橋出發,徒步13.5公裡至終點渡江勝利紀念館,寓意中國共產黨「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走向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光輝歷程。徒步人員沿途還經過梅園新村紀念館、總統府—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標誌地、國民大會堂—人民解放軍與南京地下黨舉行會師大典地、八路軍駐京辦事處紀念館、挹江門、渡江勝利紀念碑等眾多紅色文化資源點。為了讓參與者們更好地了解紅色歷史,沿途還有講解員跟隨,講解紅色故事。
南京現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遍布石城大地,紅色文化底蘊豐厚。南京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優良傳統和精神力量,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是凝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本次尋訪閱讀行動將從今年持續到2021年,引領廣大市民「尋訪一處資源點、講述一段歷史、閱讀一個作品(故事)、傳承一種精神」。
南京發布綜合整理
素材來源 | 紫金山新聞客戶端、龍虎網、@新浪江蘇、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