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情報處長、我軍和談全權代表蘇靜將軍。
文/李洋
人們常說戰場是將軍的搖籃,而戰爭卻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
有人衝鋒在前,有人運籌在後,而我們今天要講的蘇靜,是在特殊戰線上發揮重大作用的將軍,甚至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座千年古城的命運。
論戰功,蘇靜遠比不上那些著名的將領,他整個軍人生涯中只打過一次仗——那是在遼瀋戰役中,他指揮了一個獨立師和一個炮兵營,但和平解放北平的那次談判,卻成為了他能夠評上中將軍銜的重要參考。
傅作義:看似三條路可走,實際別無選擇
1949年1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如坐針氈,因為他接到了兩條不好的消息:
一是他的嫡系部隊35軍在新保安被全殲;
二是隔壁的天津城29個小時就被攻破了。
以上事實意味著他再也沒有跟解放軍討價還價的資本了。
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風暴,傅作義有三種選擇:
(一)出城與解放軍死拼,為黨國「效忠」——他還沒有笨到這種程度,自己的嫡系部隊35軍已經報銷了,北平城內的部隊有一大半是根本不聽他調遣的中央軍,還有不計其數的特務在盯著他,他就是想拼命也沒本錢、沒條件;
(二)乖乖服從蔣介石的命令,去往遙遠的長江以南地區,當一個據說很厲害的「東南軍政長官」。
這比選項一還要糟糕,因為他非常清楚:離開了華北,沒有了地盤,自己就是一頭沒牙的老虎。而且還有一件事他必須考慮到:華北去東南千裡之遙,蔣介石很可能在半路上給他來一起「意外事故」;
(三)與城外的解放軍和談,給自己和手下的幾十萬官兵爭取一條活路,同時避免成為毀滅古都的千古罪人
◆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
在保命、保名節、保本錢等多種想法的綜合作用下,傅作義最終決定與解放軍和談。
蘇靜: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我怕什麼?
1月16日,在平津戰役前線指揮部裡,四野政委羅榮桓找來時任參謀處長兼作戰處長的蘇靜談話,羅榮桓說:「派人進城談判,中央有過指示,要求挑選一個對黨忠誠、對黨的政策有比較深的了解,又有隨機應變能力的同志,我們商量過,認為你還是符合這些條件的。」
就這樣,從紅軍時代就開始從事情報工作的蘇靜,接受了他人生中最艱巨的任務——作為我軍的全權代表進北平城與傅作義和談。
1月17日,蘇靜與國軍代表鄧寶珊將軍一起從德勝門進入了北平城,蘇靜由此成為了戰爭期間我軍唯一進城的秘密代表。
其實這已經是我軍和傅作義的第三次和談了——前兩次分別是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初,這兩次和談,第一次是因為淮海戰役還沒有結束,傅作義還沒認清形勢,所以談判破裂;而第二次是因為雙方沒有談妥部隊的出城方式,是整編還是繳械?是起義待遇還是戰俘待遇?
在我軍攻打天津,同時也是北平和談的前夜,林彪給予了這些問題一個基本原則:所有軍隊一律解放軍化,所有和平解放的地區一律解放區化。
在這樣的原則下,第三次和談就顯得「畫風不同」了:我軍進攻天津在即,如果攻打北平,也是十拿九穩,而傅作義南逃和拼死頑抗都已經不可能了,他已經沒有和我軍討價還價的籌碼了。
在經過簡單的寒暄後,雙方談判開始。
蘇靜將軍回憶協定的主要內容是:
(一)本月22日上午10時起,雙方休戰;
(二)過渡時期雙方派人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
(三)城內部隊兵團以下原建制、原番號自22日開始移駐城外;
(四)城內暫留必要部隊維持治安;
(五)北平的行政機構、公司企業、銀行、倉庫、文化機構和學校維持現狀;
(六)金圓券照常使用,兌換辦法另行商定;
(七)一切軍事工程一律停止。
蘇靜後來說:「(那個談判的條文)提出一條,研究一條,寫上一條,爭論不多,時間也不長,就達成了一個十八條協議,協議的內容主要是北平國軍的出城地點、進行改編的方案、華北「剿總」總部和團以上軍官的安排原則、北平國民黨軍政機關的接收辦法等等。」
蘇靜將這些協議整理後,通過電臺報告給了平津戰役前指,前指當晚就給他回了電報,做出了五條指示:
(一)我方俘虜的傅作義部高級官員,待北平接收後一律釋放;
(二)轉告傅作義,騎四師、101軍出城後,城門應當繼續由傅方控制,不要讓給中央軍;
(三)轉告傅作義,23日後由北平出發的軍隊,應分駐平漢路良鄉、徐水及其東之固安、文安、霸縣、雄縣一帶,另一部駐紮在香河、三河一帶。各部門開出秩序,盼預先電告;
(四)23日約有數名幹部可進城
(五)你在城內勿回。
與此同時,前指又將談判細節報給毛主席和軍委,軍委回電說:
「對傅方提出的解放軍數日內暫緩進城,以及由雙方組織聯合委員會接管北平的要求,你們不要正面拒絕。」
◆《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原件。
除此以外,雙方還商定了外國使館的保護、新聞出版和郵政通訊照常進行、保護文物古蹟等事宜,共計十八條,整理後定名為《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
這樣一來,蘇靜作為我方全權代表,圓滿完成了上級交予的任務,避免了千年古都陷入戰火,也避免了幾十萬生靈再遭塗炭。
1月23日,《平明日報》發表了雙方的這次和談內容,在聯誼處內的傅作義方的談判代表崔載之說了一席話,讓蘇靜印象深刻:
「當年袁世凱當皇帝時,外交次長曹汝霖與日本公使籤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就是在這裡,如今我們為和平解決北平問題擬定的協議,也是在這個地方。籤訂二十一條的時候民怨沸騰,而我們這個協議公布後,迎來的是人民大眾的歡呼和喜悅。大家感到由衷的高興,鬆了一大口氣,看來不會出什麼亂子了。」
這樣的對比,不禁讓人感慨: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首都各界群眾歡慶北平和平解放。
多年後,兒子蘇曉林問:你一個人獨闖國民黨佔領下的北平城,沒有危險嗎?
蘇靜說:有什麼危險的?兵臨城下,是傅作義邀請我的,跟著他的談判代表進去就是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嘛!
兒子說:話雖這樣說,但是古今中外斬來使的情況還少嗎?你看主張和談的原北平市長何思源,全家6口人1死5傷,那就是國民黨特務幹的。不管怎麼說,解放北平你是立了大功的!
◆晚年的蘇靜將軍。
蘇靜說:那時候雙方都希望和平解決,所以不會有危險。我只是一個聯絡員。如果沒有我,領導換別人去也是一樣的。
蘇靜波瀾不驚地說出了這番話,我們推測,當年他孤身進北平時也是這般模樣。
處變不驚、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蘇靜真乃大將風範也!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