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軍一開國中將病逝後,追悼會上為何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2021-01-09 史書傳音

他一生戎馬,為了中國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面對炮聲如雷,槍彈如雨,他鎮定自若,戰場上,面對敵人,他從不心慈手軟,但是戰場下,面對戰俘,他卻給予著人文主義關懷。

正是他的人文主義關懷感化了敵人,所以,1982年,開國中將楊國夫病逝後,追悼會上出現了一群日本人悼念他。

為將,所向披靡。為人,更是格局豁達。

這位開國將軍是誰呢?

他正是楊國夫楊將軍。

楊國夫

楊國夫將軍,一生戎馬

楊國夫,於1905年出生在安徽省霍邱縣的一個貧農家庭。打小他就知道生活不易,更是見識到了地主階級對於勞動人民的壓迫。所以,當共產黨集結農民武裝力量反抗地主階級壓迫時,他立馬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身革命建設中去。

1927年,他先是加入到農民協會中建設革命;1928年,他成為了地下黨的交通員,為革命貢獻綿薄之力;1930年,他正式轉入中國共產黨。

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的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

除了他的黨性和覺悟,他的一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軍旅生涯和他的將帥之才。1929年初,剛剛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他便率領著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躍在湖北一帶,冒著風險完成了多次任務。

楊國夫

1930年,年僅25歲的楊國夫就任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一營連長;1932年3月起,他就從連長變成了營長。在這之後,更是級級高升,1934年3月起,先後任紅四軍第三十軍二七O團副團長,團長。

1935年,紅軍長徵過草地之際,他更是屢創佳績,六天艱苦行軍,但是他帶領的隊伍僅減少倆人,他的領導才幹可見一斑。這一次,他的事跡被刊登在報紙上,也讓軍隊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他。

1936年12月,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之際,他還是陝北紅四師12團團長。

楊國夫與其戰友

抗戰期間,他帶領著他的隊伍對敵人窮追猛打,採用共產黨的遊擊戰策略,幾次截斷敵人的運輸和支援。在他的帶領下,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就這樣創建了起來。

而且他的軍事思想獨特,在他看來,日軍「掃蕩」過於頻繁,不能硬碰硬,一直追著打,要尋找有利地形作為掩護,集中力量搞平原遊擊戰,不和敵人圍著鐵路打轉。這一主張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清河區的對敵軍事戰略方針。

除此之外,他作戰更是有一種韌性,善於聲東擊西。清河區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他經常指揮士兵兵分三路,圍剿敵人的進攻。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後指揮拔掉了廣北三裡莊、北隋、博興沙窩店子、墾區陳家莊、廣北斜裡巴、清西王家莊、韓家堂、清東八面河等近二百個敵偽據點。

楊國夫

他指揮軍民集合在一起,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更粉碎了日軍的幻想。他用戰績開闢出了東部的廣大後方戰線,為清河區遊擊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內戰期間,他更是率眾抗擊國民黨四個軍的進攻數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決勝時間,而且決斷有度,從不戀戰,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一次又一次的決斷,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無不反映出他的才能和膽識,他是一位將領,更是一位軍人。

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

優待戰俘,感化他們

戰場上,他是鐵骨錚錚拼刺刀的將軍。但是戰場下,他對於戰俘卻是關懷有加。在《關於對日軍俘虜政策的命令》中有明確的規定:對於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並須優待之。

自從他抗大學習中聽了毛主席的講話,這便一直成為了楊國夫的堅持。

楊國夫對於戰俘,一直尊重有加,以禮相待。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他的軍隊從來沒有苛待過戰俘。就算解放軍吃糠咽菜,但是給戰俘的糧食供應從來沒有缺過,最感人的是,他們還給戰俘們送去了肉食,這是最珍貴的糧食了。

他對待戰俘,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這些被軍國主義思想蒙蔽的將士們可以看清歷史和現實,希望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錯誤,希望他們正確地直面錯誤,從而從內部瓦解軍隊力量,為我軍進攻蓄勢。

在他看來,敵人也許也有可以爭取之處,所以,他不放過每一個爭取的機會。

日本戰俘

終於,他的所作所為感化了戰俘。他們開始放下武器,開始努力地宣揚這場戰爭的意義。

後來,楊國夫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山東分部」,而這些被他所感召的戰俘,深入了日軍內部進行反戰宣傳,對瓦解日軍的戰鬥意志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他們不僅在前線拼死拼活,更在後方工作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從敵人內部入手,讓一切土崩瓦解。

楊國夫俘虜收容所對俘虜進行教育

他們很多人最後也相信,這樣一支人民軍隊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些戰俘受到楊將軍照顧頗多,他們回國以後,還不忘解放軍得優待,對我軍得優待俘虜政策受益頗多。而且楊國夫將軍優待的幾名戰俘更是與楊國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中日建交後,他們還經常來看望楊國夫將軍。

1982年,在收到楊將軍病逝的消息,他們二話不說跨越重洋,向這位將軍送上一份屬於自己的最厚重的敬意和最誠摯的謝意。

楊國夫(左)

小結

歷史的結果向我們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待俘虜政策是正確的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優待戰俘這已經是共識。

優待戰俘是人文主義關懷的體現,是文化強度的彰顯。早在井岡山時期,偉人毛澤東就定下了寬待俘虜的政策,後來,更是成為了我軍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漫長的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優待戰俘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聲譽和效果。

其實,戰爭期間,優待俘虜有三大好處:其一,可以消磨敵人的作戰意志。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比拼,更是軍人意志力的比拼。如果我們採取優待俘虜的政策,那麼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磨滅敵人,負隅頑抗,拼死抵抗的心理和意志力。

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當士兵處於意志力薄弱乃至絕望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我們採用的是優待俘虜政策,他們很大機率就會放棄抵抗,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是如果像德軍那樣對俘虜採用慘無人道的虐待政策,只會更加激發士兵的求生欲和作戰欲。

其次,對於二戰時期已經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日本士兵而言,中國解放軍的寬宏大量,會摧毀他們一直堅定的信念,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罪行,才能更進一步地從思想上讓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的錯誤和殘忍。

日本戰俘

其二,感化後的戰俘對於戰爭有特殊作用。二戰期間,日本戰俘後來很多都幫助過中國人民。他們不僅可以成為重要的情報人員,在前線戰場,也有特殊作用。

如果幫他們放到戰場上,很多時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戰俘聯合中國軍民一起擊潰了法國殖民者的艦隊。

其三,戰後國際形象和地位的影響。二戰後,法西斯政權統治下的國家都因為戰俘問題而被國際鄙視,而且會成為他們歷史上的汙點。

正是因為這三大原因,所以人民解放軍才一直保持優待戰俘的優良傳統。很多時候,勝利不僅是軍事力量,更多的是人心所向。

相關焦點

  • 袁姓威武:開國將軍十一位,兩位中將,九位少將!他們都是誰?
    其實文化好比一塊地,收割了一茬麥子後,懂得及時施肥才會有下一個季度豐收。前人留下來的財,精神也罷,都會給出我們以庇蔭、厚愛。但財產會花光的,而精神不去繼承與發揚,也會一代代失傳。袁姓威武:開國將軍十一位,兩位中將,九位少將!他們都是誰?
  • 江西人威武:僅有的兩位朱姓開國將軍,都是江西人!
    在朱姓23位開國將軍中,有兩位中將,而且他們都是江西人,你說江西人厲害不厲害?朱姓實際有23位開國將軍,因為朱光少將原名趙金城,所以朱姓少將有19人。朱姓開國中將有兩人,他們都是江西人,他們是誰呢?他們一個來自萍鄉,一個來自贛州。他們分別是朱明中將和朱輝照,前者曾任解放軍通信兵政治委員,後者曾任民航總局局長。
  • 是毛澤東睡在鋪板上他打地鋪睡在旁邊!兒子中將軍銜!
    是毛澤東睡在鋪板上他打地鋪睡在旁邊!兒子中將軍銜!張宗遜(1908-1998),陝西省渭南縣人。7歲起讀私塾,12歲上小學。1926年,入黃埔軍校政治科,並轉入我國共產黨。1927年4月,結業後,曾任國民革新軍第8軍第3師第9團政治指導員單位幹事兼2營政治指導員、國民革新軍第24師新兵營排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保鑣團第3營連長。1927年9月9日,參與湘贛鴻溝秋收起義,任我國工農革新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三灣改編後改任團部顧問、副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與創立革新根據地的奮鬥。
  • 方姓威武:開國將軍有十四位,兩位開國中將,兩人活過100歲!
    姬姓後來又分出不少姓氏,方姓就是其一,出自方雷氏,至今有近4700年歷史,當代方姓的人口已達到45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二位姓氏,前面小編和大家提到過,開國將軍中,方姓軍銜高的是中將——方強中將(湖南平江縣人),那麼方姓有多少開國將軍?這裡要更正一下,有一些史料中將江西方槐列入方姓將軍,其實不然,方槐將軍本名姓賴,名芳槐。由於革命需要,賴芳槐,更名為方槐。
  • 開國大將肖勁光女婿、「中國畫海第一人」李海濤病逝
    他從藝七十餘年來,畫過山水、人物、羊、和大海,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國海洋繪畫的重要奠基人,對推動中國海洋繪畫具有開拓性的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畫海第一人」。中國傳統山水畫,水的概念及表現對象只是江、河、湖。中國歷史上沒有專事畫海的畫家,更談不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李海濤先生將中國海洋繪畫作為主攻方向,從山水畫轉入海洋繪畫科目的研究創作。
  • 陳姓開國將軍大全:江西人最多,其次是湖北,其中百歲將軍四人!
    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後上了井岡山,內戰爆發後他調到東北野戰軍前方指揮所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參加指揮了平津戰役,率部進軍北平城下,陳伯鈞等負責改編了20萬國民黨守軍。1949年2月3日,陳伯鈞作為勝利者之一站在正陽門城樓上,目睹人民解放軍北平入城儀式。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 他是開國中將,人造衛星的幕後大功臣,開創解放軍4個第一
    邱創成,1912年出生,17歲就參加了紅軍隊伍,從1937年起就一直擔任軍隊炮兵的領導職位,一直幹了26年的炮兵工作,是中國炮兵事業的奠基者和開創者之一。作為赫赫有名的開國中將,邱創成在解放軍中創造了四個第一。
  • 日本二戰時期的「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有何特殊待遇?
    文/格子道歷史日本的侵華戰爭讓我們牢記了日本帝國的滔天罪行,同時還有一些著名的歷史戰犯也將在史冊上永遠地被唾棄,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日本戰犯岡村寧次,七七事變的第二年,身為大佐的岡村寧次接到軍部調令越級提升至司令官,成為軍內的焦點,但殊不知,「大佐」才是日軍內部人人要爭的軍職,那麼日本「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
  • 新加坡開國之父李光耀病逝 周日舉行國葬
    新加坡開國之父李光耀出生於1923年9月,1959年至1990年擔任新加坡總理,此後留任國務資政和內閣資政至2011年5月。  又訊 據中新網 昨日,新加坡總理府網站發布消息,稱所有政府建築將降半旗紀念李光耀,並將23日至29日設為全國哀悼日。  總理府網站的聲明稱,自23日到29日,新加坡所有政府建築將降半旗,表達對李光耀的敬意。
  • 錢學森曾被擬授中將軍銜,卻遭很多人質疑,他到底有沒有資格?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除了授予軍銜之後,還製作了很多肩章,其中就包括銀白色將軍肩章,這種肩章專門頒發給那些技術型人才,當時錢學森就原計劃要授予他空軍技術中將肩章。
  • 開國中將換上國軍的衣服,取得一場大勝,主席專門為他寫詞
    這首詞,是毛主席在1935年創作的,以紀念紅軍在婁山關之戰中的英勇表現。要說婁山關之戰,就不得不提這次戰鬥的大功臣——開國中將韋傑。1935年2月,時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偵察連連長的韋傑,接到了上級命令:搶佔婁山關。他們的對手,是大名鼎鼎的薛嶽和貴州軍閥王家烈,都企圖在婁山關將紅軍一網打盡。
  • 無錫市第一位開國將軍,也是江蘇唯一「朱姓」開國將軍,他是誰?
    為什麼朱啟祥將軍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能使無錫第一位開國將軍呢?因為1983年宜興併入無錫市,這樣無錫多了任茂如一位開國少將,任茂如也是1964年晉升為少將,是無錫宜興市人,曾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政治委員,旅大警備區副政治委員。
  • 1948年,國軍中將司令康澤被俘,偉人:加鐐銬,派武裝妥送華北
    1948年7月2日,由中原野戰軍劉鄧大將親自部署的襄樊戰役拉開了序幕,經過解放軍14天的浴血奮戰,以我軍犧牲719人,傷3000餘人為代價殲滅國民黨軍 2.1萬人並活捉了康澤,收復了襄陽和樊城等地區,讓敵人的漢水防線全部崩潰,讓蔣介石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當這一捷報傳到中央後,中央高層十分高興,偉人更是專門給王近山發電報指:加鐐銬,派武裝妥送華北。那麼,這個康澤是何許人也呢?
  • 我國又一開國少將與世長辭,享年105歲,如今只剩7位
    最近我們國家又有一位開國少將去世,享年105歲,消息一經傳出令人悲痛。截至目前,當年被任命為開國將軍的人中只有七位是少將。Jennifer的生平據了解,ennifer是安徽金寨人,曾參加過許多著名的戰役,戰功卓著,為我們國家的開國大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並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他姓王,是徐州唯一的開國將軍,也是江蘇最後的開國將軍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關於家與國的文化。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與擴展。王姓有多少開國將軍?王姓有王樹聲大將,王 平、 王 震、 王宏坤 、王建安、王新亭5位上將、10位中將和76位少將,開國將軍數量102位,將軍姓氏排名全國第三。
  • 日本肥宅要求動漫LED井蓋,動漫人物追悼會,還有自己的老婆墓碑
    這些痛井蓋中將內藏LED,從傍晚帶黎明會亮,確保路人的安全。這就是日媒的報導了,單單一個LED井蓋就能保護路人安全了,這藉口找的也真是不要不要的!有這些時間為何不將路燈多裝一些呢,持續供電的井蓋和持續供電的路燈,光是想想造價和後期維護,小朋友都知道哪個比較浪費資金了!
  • 92歲「話劇皇后」朱琳昨日病逝 留遺言不開追悼會
    92歲表演藝術家朱琳昨天病逝,留遺言不開追悼會不退休的「話劇皇后」永謝幕沙漠風沙烈,吹放一奇花。」上世紀60年代,《蔡文姬》演出後,編劇郭沫若專門賦詩一首,稱讚朱琳飾演的蔡文姬傳神生動。14歲就開始參加戲劇表演的朱琳,的確是一朵盛開在舞臺上的「奇花」,而且用了60年的時間將根深深扎在人藝舞臺的深處。  1937年,抗戰爆發,14歲的中學生朱琳加入由地下黨領導和組建的長虹劇社,參加了進步的抗戰戲劇活動,在抗日的戰火硝煙中開始了戲劇生涯。
  • 1976年1月,偉人為何沒參加總理追悼會?真相其實很簡單
    1976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的1月,人民熱愛的總理去世了。舉國悲痛!北京人民含淚送總理!然而,在總理的追悼會上,人們並沒有看到偉人的身影。那麼,作為同總理延續友誼長達幾十年的革命戰友,偉人為何沒參加總理的追悼會呢?這個真相其實是很簡單的。
  • 一位抗戰老兵,為何堅持為一日本兵掃墓61年?真實原因讓人感動敬佩
    如果說要是有我軍抗戰戰士為了一名侵華日軍士兵掃墓長達61年,肯定沒多少人相信,因為抗戰戰士都是為了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去或者消滅在中國的土地上,即使打死了,最多給埋葬了,怎麼可能會給一名侵華日軍士兵掃墓,還長達61年的時間?
  • 蘇靜:只打過一次仗的開國中將,北平和談立下大功
    有人衝鋒在前,有人運籌在後,而我們今天要講的蘇靜,是在特殊戰線上發揮重大作用的將軍,甚至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座千年古城的命運。 論戰功,蘇靜遠比不上那些著名的將領,他整個軍人生涯中只打過一次仗——那是在遼瀋戰役中,他指揮了一個獨立師和一個炮兵營,但和平解放北平的那次談判,卻成為了他能夠評上中將軍銜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