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寫過一首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首詞,是毛主席在1935年創作的,以紀念紅軍在婁山關之戰中的英勇表現。
要說婁山關之戰,就不得不提這次戰鬥的大功臣——開國中將韋傑。
1935年2月,時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偵察連連長的韋傑,接到了上級命令:搶佔婁山關。
他們的對手,是大名鼎鼎的薛嶽和貴州軍閥王家烈,都企圖在婁山關將紅軍一網打盡。
婁山關,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北大婁山最高峰,地勢極為險峻,「萬峰插天,中通一線」,地理位置也很關鍵,要想從貴州進入四川,必經此處,可謂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搶佔先機,當天晚上,韋傑就命令偵察連所有戰士卸掉沉重的包裹,只攜帶武器和口糧,星夜兼程地趕往婁山關。
值得一提的是,韋傑還要求大家都換上國民黨軍的衣服,這讓大家很不理解。
夜裡,他們穿過寂靜的山林小路,在東方泛白之際,來到了離婁山關不遠的一家小客棧。這時,幾個王家烈部的軍官說說笑笑地進了客棧,韋傑一聲令下,將他們全部擒獲。
被抓的軍官很不配合,什麼也不肯說,這可讓大家犯了難。這時,韋傑巧妙地化解了難題。
「我們是薛嶽薛長官的部下,蔣委員長派我們來馳援你們。」韋傑拍著為首一個軍官的肩膀說,「剛才我的部下沒看清楚,竟然抓了友軍,真不好意思啊!」
被抓的軍官們仔細辨認,發現韋傑等人的確穿著國民黨軍的軍裝,這才放鬆了警惕。
「原來是薛長官的人啊!」為首的軍官鬆了一口氣,「我們的人凌晨就開拔了,估計現在已經到婁山關了。」
得知王家烈的部隊已經向婁山關撲來,韋傑立刻指揮部隊衝向關口。誰知在山口處,他們又遇到了王家烈的尖兵隊。
「敵眾我寡,敵高我低,處處都對我們很不利。」偵察兵向韋傑報告。
韋傑當機立斷,命令偵察連在附近的山林裡藏起來,設下埋伏,化劣勢為優勢。
沒過多久,王家烈的尖兵隊就走進了埋伏圈,韋傑一聲令下,戰士們僅用20分鐘就消滅了這夥兒敵人。
韋傑乘勝追擊,佔領了制高點旁邊的山腰。此時,敵軍的大部隊聞訊趕來,但韋傑的部隊嚴防死守,把山嶺圍得固若金湯,敵軍怎麼也找不到突破口。
關鍵時刻,彭雪楓率援軍及時趕到,在婁山關最高處點金山與韋傑成功匯合,最終婁山關被我軍成功拿下。
這次婁山關之戰,我軍共殲滅敵軍兩個師又8個團,是長徵以來紅軍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極大地振奮了紅軍的士氣!
毛主席收到捷報後,大喜,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對這次戰鬥給予了高度評價。
1936年9月,長徵的最後一戰:爭奪會寧城打響。韋傑親自率軍衝入城內,殲滅敵軍300餘人。10月22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於會寧,宣告了長徵的勝利。
在慶祝大會上,朱老總特地點名表揚了韋傑,稱讚他功不可沒。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韋傑還只有22歲,可謂年少有為。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韋傑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他常說:「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年輕人應該多學習。」建國後,韋傑還用錄音機把自己的作戰經歷錄下來,並整理成文字材料,以期為後人提供借鑑。
1987年2月3日,韋傑與世長辭,享年73歲。
按照韋傑將軍的遺願,他的骨灰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另一部分送到他的老家廣西東蘭縣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