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曾經對日本本土發起過一次舉世皆驚的反擊,派遣兩架馬丁遠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了轟炸,而這也是日本本土有史以來首次遭到空襲轟炸。
但是此次對日本本土的空襲轟炸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轟炸,因為國軍轟炸機上投擲的並非是炸彈,而是上百萬份傳單。
武漢會戰時期,由於民國空軍在歷次大戰中的浴血奮戰,民國精銳飛行員幾乎消耗殆盡,主管空軍的宋美齡無奈之下只好招募大量外籍飛行員,組建「國際飛行中隊」。
雖然此舉遭到了民國空軍總教頭陳納德的強烈反對,但在宋美齡的大力支持之下,民國仍舊高薪招募了一批外籍飛行員。
但是「國際飛行中隊」的成員雖然各個經驗豐富,卻根本沒有責任感和紀律性可言,不僅數次酒後洩露軍事情報,還要求在執行危險任務時額外計算佣金。
當時陳納德針對日軍數次轟炸武漢的行為,制定了一個還擊計劃,準備派遣轟炸機襲擊日軍位於濟南的指揮部。
但計劃公布的當天下午,日軍轟炸機就突然出現,炸毀了陳納德準備好的戰機編隊,經過追查後發現,竟然又是「國際飛行中隊」在喝醉後洩露了情報。
轟炸日軍指揮部的計劃雖然胎死腹中,但陳納德並未就此放棄還擊,只不過作戰計劃從轟炸日軍指揮部變成了轟炸日本本土。
自從南京保衛戰之後,隨著前線國軍的節節敗退,國軍機場與日本本土的距離也是越來越遠,轟炸日本的難度自然也越來越高。
就在眾人紛紛想方設法推辭之時,一位名為徐煥升的飛行員卻主動請纓,而徐煥升在此之間不過是一名民用運輸機的駕駛員。
徐煥升,上海崇明縣人,早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後轉入中央航校接受進一步訓練,畢業即被委派出國,在德國航空學校、義大利空軍專科學校留學六年之久。
徐煥升回國之後,並沒有如願以償的成為一名戰機飛行員,反而成為了蔣介石的專機駕駛員,就飛行技術而言當屬佼佼者之列。
然而有了人選並不代表任務可以順利完成,想要轟炸日本本土,就需要使用遠距離轟炸機,而國軍手中符合標準的只有四架美制馬丁轟炸機。
而且這四架戰鬥機均掌握在「國際飛行中隊」的外籍飛行員手中,想要讓他們將戰機上交可謂困難重重,陳納德只得讓徐煥升自行解決。
陳納德沒有想到,徐煥升竟然直接拉響防空警報,等所有人都外出躲避之時,徐煥升直接帶人封鎖了機場,將所有戰機全部扣留。
第二天徐煥升宣布,民國空軍已經成立第十四隊,代號「神鷹」,由徐煥升自己擔任隊長,馬丁轟炸機全部轉交第十四隊保管。
「神鷹」成立之後,陳納德終於可以開始籌備轟炸日本的計劃,但是他們所在的位置距離日本足有一千多公裡,而且沿途必然遭遇日軍戰機,會額外消耗燃油。
就在陳納德等人準備放棄之時,徐煥升卻提出,將馬丁轟炸機的炸彈倉改裝為大型油箱,如此一來燃油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至於被替換掉的炸彈,可以換成紙質宣傳單,數量龐大的宣傳單的影響力必然遠超只有區區幾顆的炸彈,告訴日本人,戰爭遠沒有結束。
1938年5月19日,徐煥升親率兩架馬丁轟炸機遠徵日本,為了避免被日軍發現,只能在夜間出發,很多地方因日軍在地面實行的燈光管制而只能憑藉經驗摸黑前行。
當晚,徐煥升的兩架轟炸機在日本上空盤旋半個多小時,共計拋灑傳單兩百餘萬份,後來美國《生活》雜誌刊登徐煥升照片,稱其為「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參考資料:《飛虎隊:陳納德和他的美國志願者》、《抗日戰爭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