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遠徵日本
1938年5月20日,從浙江寧波起飛的兩架馬丁139-WC轟炸機,在當時時任中國空軍第14大隊隊長徐煥升的航空指揮協同下進行遠徵日本的抗戰壯舉。
兩架轟炸機在跨越東海後,徑直飛往日本本土,並在久留米、佐賀、佐世保等地投下了特殊的「炸彈」(共計近100萬份傳單),極大地震撼了日本軍界,也激勵著當時的中國軍民進行持續抗戰的決心。
馬丁-139WC型轟炸機
當然,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這段歷史還是比較熟悉,它便是中國空軍首次遠徵日本的「紙片轟炸」。相比普通的炸彈轟炸,也許從心理防線上攻擊的紙片轟炸也是當時中國空軍最無奈和最理想的一種戰鬥形式了。
飛行傳單轟炸返航的徐煥升
當然,我們今天講的主題並不是這段可歌可泣的航空抗戰故事,而是執行轟炸計劃的主角-美制馬丁139-WC轟炸機。
不過,在介紹馬丁139-WC轟炸機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那個時代中國空軍的規模。其實,早在九一八事變以後,當時的國府當局便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航空自救運動。
七七事變前的中國空軍機隊
從相關史料來看,國府從1933年開始發行特製的「航空獎券」,按照每期500萬元的規格,共發行30期,總數在1億元以上。同時,還有一些海外華僑踴躍捐錢捐物來購買飛機,支持抵抗日本侵略者。
當然,這些錢也確實對於中國購買飛機、建立航空廠以及作戰飛機場(注意:在七七事變前,中國空軍總共有100餘處野戰類機場和位於洛陽、南京、南昌、廣州的4個航空總站)、維修基地等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空軍和日本軍機進行空中格鬥
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空軍在籍飛行員大約維持在620人,擁有600餘架各類飛機。
當然這絕大部分都是舶來品,只有極少數機型是由國府的飛機製造廠建造的,不過核心零部件、發動機等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國內的飛機製造廠能夠建造一個機殼,並進行組裝。
同時,在這600餘架飛機當中能夠執行升空作戰、武裝對抗的作戰型飛機卻僅有305架。因為沒有完善航空工業體系,在戰鬥中,抗戰初期的中國空軍是打一架少一架,而日本陸軍航空部隊卻可以得到不斷的補給,這也是當年年輕的中國空軍的悲歌。
飛虎隊
最終,在七七事變爆發一年後,中國空軍的精銳力量在無法得到資源保障和後勤補充的情況下,逐漸被日本軍機一一擊敗,直到蘇聯援華、美國援華航空志願隊的出現逐漸改變日本軍機在中國戰場上一枝獨秀的局面。
那麼,我們再回到轟炸機這個主題上。前文說過七七事變前中國空軍的規模大概為305架作戰飛機,而轟炸機也僅有96架。
當時,轟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一出來,中國空軍便不遺餘力尋找可以跨海進行雙航(也就是來回的攻擊航程)的轟炸機。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空軍所配備的飛機裡,能夠執行飛到日本本土的轟炸機,只有6架義大利薩伏亞S-72和4架(注意:其中兩架轟炸機因為存在質量問題,不能執行飛行任務,此型號也僅有兩架可供飛行轟炸)美國馬丁B-10(出口至中國的型號為「馬丁-139WC」,相當於B-10的外貿機型)轟炸機。
最終,國府空軍部門經過一番挑選以後,選擇美制的馬丁-139WC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機型,並按照機長徐煥升的要求,放棄炸彈轟炸,改用傳單轟炸。至於為何會採用這種方式?後文在轟炸機動力性能篇會得到解釋。
駕駛馬丁-139WC型轟炸機飛行員合影
馬丁-139WC轟炸機,是由美國格倫·L·馬丁飛機公司研製的一種全金屬雙發動機中單翼轟炸機,時速達到驚人的343公裡,甚至可以和當時的戰鬥機並駕齊驅,在服役前期便被列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轟炸機之一。
首先,馬丁-139WC轟炸機為全長為13.6公尺,兩機最大翼展為21.5公尺,機體高度達到4.7公尺,淨空重開以達到6680公斤。
其實,對於這類尺寸來看,馬丁-139WC轟炸機的覆蓋作戰區間可以定義在短中型的間斷轟炸內。
當然,拿它作為遠徵日本的機型也是那個時代中國空軍的無奈,為何會這樣說呢?
我們可以從航程上來說明,假如確實選定寧波的機場作為中轉機場(馬丁轟炸機最初由漢口方向機場起降到寧波進行燃油補給和裝填傳單工作)對馬丁-139WC轟炸機進行加滿油再飛。
但是,從寧波直飛八幡的航空裡程是980公裡,那麼雙航距離也就是1960公裡。(注意:這裡僅顯示的是來回的通行航程,而沒有顯示轟炸機在日本本土上空進行因停留而造成燃油消耗,進而削減轟炸機的飛行裡程)
然後,馬丁-139WC轟炸機的動力系統為兩臺775匹馬力的Wright R-1820-33改良型發動機。
其最大飛行速度達到346km/h,續航力維持在2200km以內,這必然會在飛行轟炸航程上受到限制。(不過,其7380公尺的飛行高度,可以大大避免在飛行時遭遇敵機或者高射炮的攔截、攻擊)
同時,因為是在夜晚進行轟炸,這也給中國空軍的轟炸機提供了自然掩護。當日本軍機反應過來進行攔截時,兩架馬丁轟炸機早已返航)
同時,馬丁-139WC轟炸機的載彈量比較小,僅有1025公斤,兩架轟炸機即使載滿2千多公斤炸彈,並遠徵日本轟炸,造成的轟炸效果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飛行前,機長徐煥升便建議採取傳單攻勢,用心理戰來告誡日本國內的民眾,讓他們認識到日本軍閥侵華戰爭的錯誤,也希望他們能夠舉起反對軍閥的旗幟。
最終,國府空軍部門在經過高層研討後,同意了徐煥升的「紙片轟炸」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馬丁-139WC型轟炸機還裝置有當時先進的封閉座艙和旋轉炮塔,並且還裝備有3門30毫米白朗寧機槍用於近空防衛,這大大提升了轟炸機的近空格鬥能力。
同時,因為馬丁-139WC型轟炸機的出現,它的制式裝甲不僅比驅逐機(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戰鬥機)要厚,且飛行速度更快,大大地滿足了部分國家對於組建轟炸機快速編隊的需求。
飛行中的馬丁-139WC型轟炸機
此後,泰國和英屬東印度群島均採購了此型號轟炸機,進行了小規模的空中轟炸。(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國空軍乃至東印度群島從美國採購馬丁-139WC轟炸機時,美國空軍已經換裝了新一代的B-18型轟炸機)
雖然說,當時買的是隔代轟炸機,但是確實因為遠徵日本的壯舉,大大鼓舞了中國軍民堅持抗戰的決心,也大為震懾了日本軍閥當局。
總體來說,馬丁-139WC型轟炸機作為中國空軍遠徵日本本土的首款機型,雖然並沒有取得多麼宏大的實質性戰果,但也值得鐫刻在中國抗戰的歷史印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