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頭盔上為何會有一個網狀結構,有什麼作用?

2020-12-04 鼎盛講武堂

武器裝備的發展與更新對於戰爭的發展可是有著非常深的影響的,而產生這樣的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兩次世界大戰了,其是近現代軍事發展的開始與推動,要知道,在這之前由於科學技術的推動,火藥得到了改良,熱武器得以廣泛應用。

可以說武器裝備的更新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作戰實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武器裝備的研製上更為貼近實戰化,諸如重型裝備的研製,現今各型高精尖武器裝備所產生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就如現今大規模使用的飛彈,其加速了戰爭的進程,這樣的變化最為根本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直接接觸,避免面對面作戰,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人員傷亡,這一點從美國多次發動的局部戰爭中便可以看出來,其傷亡主要就是來源於地面作戰,而起空中以及海上遠程精準打擊除了付出了高額武器費用之外,並沒有作戰損失。

這也是現今為何注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武器裝備得到了快速更新,甚至在未來作戰中可能都不會有士兵的存在,而是通過作戰機器人來代替人實現地面作戰。

不過對於作戰,在現階段的發展中,除了對重型裝備發展之外,單兵作戰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和提高,這一點在二戰時更為突出,要知道,也正是二戰奠定了現代軍事發展的方向。

就單兵作戰裝備,其是列裝最為廣泛的了,畢竟每一個作戰人員都會配備。單兵作戰裝備主要是由主副武器、手雷、刀具以及作戰背囊等構成,當然還會配屬有工兵鏟、水壺等,方便在後方作戰中進行野外生存,除此之外,還有作戰背心以及頭盔等,可能狙擊手還會配有吉利服等特殊的作戰裝備,主要還是由上述的幾個部分構成,同時還會根據作戰人員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改變。

可能二戰時並沒有現代軍隊配屬的這麼全面,但也差不了多少,起碼這個武器、背囊、頭盔、手雷以及彈藥袋等是標準配置了。對於頭盔,可能是所有軍隊的標配了,可能受到後勤補給的限制會有短缺,不過沒有存在說是沒有的情況。

就頭盔而言,其在作戰中主要的作用實際上是為了防止流彈亦或是彈片對頭部進行二次傷害,通過頭盔加以保護。在二戰時每一個國家的頭盔樣式都是不盡相同的,而所起到的目的都是相同的,而這其中也存在著差異,便是會在頭盔上增加一層網狀結構,就如日本,之前並沒有網狀結構,而是在後來其進行了一次改變,其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呢?

都知道,二戰時日本的頭盔光溜溜的,在月光下可能會反射出光,這非常便於夜間識別而且在射擊時也會下意識地朝著亮光點開槍,如若命中的話那可是槍槍爆頭啊,這也是日本後來進行改進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太容易暴露目標了。

而在現代軍事中可以非常好的解釋為何要加一層網狀結構了,其可以降低反光強度,同時還能夠在偽裝過程中使用,可以在頭盔上插上樹枝等,當然了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二戰時頭盔基本是鋼材製造,並不像現今採用了複合結構,會發出聲響,而網狀也可以避免鋼材的碰撞所發出的聲音。

相關焦點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日本軍人至於日本鋼盔還有一個特點,與鋼盔配套的還有一層防護網,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頭盔上要裝一層網子,其實這層網主要有四個作用,1可以減少反光,因為90式和98式都是金屬,在高亮的地方作戰容易暴露,有了一層網光線會弱很多。
  • 各國士兵頭盔:印度新推出的最奇葩,日軍的最醜,美軍的最怪異
    眾所周知,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導致士兵傷亡慘重的原因,並不是直接被子彈擊中或者炮彈轟炸而亡,而是到處亂飛的大量炮彈破片傷及士兵頭部、頸部等要害部位才導致大量的士兵戰亡。故而在一戰中,法國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出於防護需要,製作出了第一款能預防彈片的鋼盔。
  • 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90式鋼盔的內襯太薄了,冬天在頭部出汗後頭皮容易被沾粘,摘下頭盔時頭皮被扯下,夏天被日光照射後燙頭皮,簡直折磨人。日本認識到90式鋼盔的缺點後,又設計出了98式鋼盔,這款鋼盔大多出現在太平洋戰場,國內戰場裝備數量非常少。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上的「狗耳朵」實在太有用了
    在看抗日劇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日本士兵有個十分顯眼的特徵,那就是帽子上左右兩片耷拉著的黃布。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但真正形成鋼盔風格迥異特色,並大規模成建制裝備時期還是在二戰時期:英軍的MK2鋼盔,德軍的M35鋼盔,美軍的M1鋼盔,法軍亞德裡安頭盔,蘇軍SSH-40鋼盔,日軍90鋼盔是二戰的六款主流經典鋼盔。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六家的鋼盔到底哪家強?
  • 92式重機槍射速偏慢,比馬克沁笨重,二戰時日軍為何堅持裝備它?
    馬克沁機槍是自打它問世以來全世界殺人最多的一把機槍,而92式重機槍在他面前連提鞋的資格都不夠,既然如此,為何二戰中的日軍還要堅持使用92式重機槍?甲午戰爭後,日軍開始模仿法國的哈奇開斯機槍,因為當時機槍的發展趨勢逐漸由水冷式偏向氣冷式,所以日本自然也往這個方向努力,其實說到底還是自己沒有掌握水冷式機槍的關鍵技術。日俄戰爭結束後,日軍自認為掌握了哈奇開斯機槍的關鍵技術,並且覺得自己仿製的並不比原版差,因此決定在此基礎上設計一款屬於日軍自己的機槍,92式機槍就此問世了。
  • 二戰時期,日軍自豪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老兵:遠比機槍可怕
    二戰時期,日軍的大多數士兵,會攜帶一種裝備,這種裝備的名字叫做擲彈筒。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憑藉著擲彈筒,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即便是實力強橫的美軍都吃了虧,可見擲彈筒的作用有多大了。實際上這種武器,也是日軍引以為傲的一件裝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戰日軍所使用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
  • 腦幹網狀結構在機體反射中的作用
    突起有長有短,表明其傳導或調製的距離可長可短;軸突有粗有細,表明其傳導或調製的速度可快可慢。神經元的分布疏密不均:大細胞似乎局限在近中線的內側2/3區,其中也混雜一些中小細胞;而網狀結構的外側1/3區,似乎只有小細胞。
  • 美國大兵頭盔上的黑眼鏡究竟有何作用?防塵防彈還能當夜視儀用!
    在現代戰爭中,士兵的武器裝備變得非常先進也非常具有統一性,從二戰時期開始,制式武器的出現讓各國士兵都開始有著統一的槍械配備,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士兵們從頭到腳都被裝備所全副武裝了起來,在武器裝備不斷的革新下,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士兵們全部都會穿著一體的防化服作戰也說不定。
  • 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生化武器有多缺德?731部隊只是冰山一角
    日本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存在。在古代,日本一直在中國封建王朝的威懾下不敢抬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近代,日本率先坐上了工業革命的順風車,國家實力一度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我們,於是日本的野心也就開始慢慢顯露。1931年,日本開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
  • 腦幹網狀結構
    ,做了整理,補充了些增進理解的內容;但是若無甚興趣只需看下面這一句話就夠「網狀結構是一個相對比較古老的結構,其內部神經元及神經元軸突、樹突的聚集分布是相對凌亂的,各種機結構之間互相連接互相影響;在功能上,它是生命中樞,且參與了睡眠、覺醒、意識活動,並對軀體運動與感覺有一定的調節。」
  • 現代版韋小寶,二戰日軍撤退時他和七名女子被遺忘在荒島上
    《鹿鼎記》中的主人公韋小寶聰明伶俐,加上運氣超好,不僅博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和江湖上各個門派關係也非比尋常,更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在有意無意之間娶了個個身懷絕技的七個老婆。在二戰中,有一個人和七名女子被遺忘在荒島之上,結果靠著他的努力,在八年之後在島上建立了一個小小的村莊。
  • 二戰就喜歡屠殺日軍俘虜,砍掉胳膊扔進糞坑
    但是澳大利亞媒體卻沒想讓事情停止,就在近日,澳大利亞媒體透露稱,二戰期間,澳大利亞士兵因為之前澳軍戰俘被日本士兵屠殺之後懷恨在心,當遇到日軍士兵俘虜時也會使用暴力手段對其進行殘忍屠殺,並毀屍滅跡。 雖然二戰期間澳軍的做法,與如今的阿富汗戰場的行為有所不同,畢竟與日本士兵兵戎相見,雙方都是士兵。
  • 二戰日軍如何處置受傷士兵?通常有兩種辦法,不過都非常殘忍
    二戰時期,曾有一個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的經典場面,一個美國士兵在打掃硫磺島戰場時,發現一個瀕死的日本士兵,當時,這名日本士兵身邊有一顆手雷,他隨時可能引爆然後跟其他人同歸於盡。只不過後來他發現這個日軍並沒有引爆手雷的意思,於是走上前,往他嘴邊送去一根香菸。點燃後,瀕死的士兵滿足地抽了幾口,最終一瞑不視。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從戰爭中看到了火炮的威力,求購於法國。
  • 二戰日軍有多兇殘?看他們如何對待傷員,簡直可以用泯滅人性形容
    可能提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很多人都狠得牙痒痒,這群沒有人性的東西,簡直與畜牲無異。我們可能是看的日軍對待被侵略國家的軍民時的一些事跡,從而覺得當時的日軍簡直是喪盡天良。如果你了解一些日軍對待自己人的事跡,你就會發現日軍真的已經是泯滅人性了。
  • 什麼是Mesh技術?網狀網絡和傳統網絡結構相比有什麼優勢?
    從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其迅速,傳統區域網的星型結構、環型結構、總線結構、分布式結構、樹型結構等都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為全球幾十億人提供了穩定的網絡連接和大量數據流量。不過,有這樣一種區域網技術,它誕生得很早,卻由於結構複雜,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 二戰日本海軍使用望遠鏡時,為什麼下面會掛上一條白布?
    戰爭時期,不僅要有好的裝備來支撐作戰,也要有一名優秀的指揮官。二戰時期,日軍就會為他們的大隊長級別的指揮官配備望遠鏡、指北針和軍刀等。而日軍的一個大隊隊長相當於我軍的團級指揮官,大隊人數高達1100人。所以望遠鏡的好壞也象徵著日本軍官的層級大小。
  • 日本二戰時期的「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有何特殊待遇?
    文/格子道歷史日本的侵華戰爭讓我們牢記了日本帝國的滔天罪行,同時還有一些著名的歷史戰犯也將在史冊上永遠地被唾棄,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日本戰犯岡村寧次,七七事變的第二年,身為大佐的岡村寧次接到軍部調令越級提升至司令官,成為軍內的焦點,但殊不知,「大佐」才是日軍內部人人要爭的軍職,那麼日本「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
  • 日軍花錢買糧為何還被罵搶劫,抗戰時中國軍隊夥食到底有多差
    蛋哥不是學化學的,不知道包子究竟能不能變成手雷,咱們今天就聊一下,中日雙方的夥食,中國軍隊到底能不能吃上包子。日軍研究軍用口糧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治維新,二戰時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每人每天供應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還有各種調料、糖、茶和香菸等。戰時主食由壓縮餅乾和罐頭替代,其他副食酌情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