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的石油從哪裡來?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2020-12-03 歪史正說

二戰前,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科技水平,特別是軍工業,在世界上也可以名列前茅。在整個二戰期,德國共製造了5萬多輛坦克,11萬多架各型飛機,海軍擁有的艦艇(包括俘虜的)總數達到4565艘。

這麼多的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對於油料的需求是相當恐怖的,那麼,他們的石油從哪裡獲得呢?

德國作為二戰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一開始就對石油極度渴求,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因石油份額與英法等國摩擦不斷。當時,英法兩國實際上控制了石油儲量最多的中東,並想憑此弱化德國挑戰歐洲霸權的能力,因此,早在二戰爆發前,英法就已經對德國開展了阻斷石油供應的貿易戰。

隨著局勢不斷緊張,從美洲運往德國的石油,也被英國封鎖。德國能夠獲得,或者說歐洲有石油的地方,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羅馬尼亞,另一個就是蘇聯。

羅馬尼亞地處東歐、中歐和東南歐交匯處,不但向歐洲各地戰場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東輸油管道的必經之處。因此,德國在二戰前就展開了對羅馬尼亞的拉攏行動,一方面主動購買大量羅馬尼亞產的糧食,另一方面低價向其提供工業品,雙方經濟往來日漸頻繁,貿易額也暴漲到1937年的3億德國馬克。

德國想要的,正是英法急於破壞的。兩國的合作令英法十分擔心,於是英法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外匯儲備,提價購買羅馬尼亞的石油,買空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儲備。英法的經濟打擊效果明顯,到了1940年1月,德國購買到的羅馬尼亞石油只有1萬噸,而英法加在一起超過了36萬噸。

這就導致德國在二戰初石油儲備不斷下降,無力對英法進行大規模的空戰。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德國最終以開戰相威脅,迫使羅馬尼亞向其供應石油。1939年底,羅馬尼亞首相塔塔內斯庫向德國承諾,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將保證向德國出售每月不少於13萬噸的石油,條件是對方為其供應武器,並最終徹底倒向了德國。

除了羅馬尼亞外,蘇聯是德國另一個石油來源。最初,蘇德兩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從蘇聯得到了90萬噸石油。在西線,德國的「閃電戰」消耗巨大,最終導致德國不得不沿石油礦脈前進。最終進攻蘇聯,很大程度也是為了獲得石油,切斷俄國人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供給線。

然而,隨著德軍四處出擊,石油消耗更巨,補給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最終導致了徹底失敗。

相關焦點

  •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作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日本石油消費量巨大。不過眾所周知,日本地瘠民貧,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本土幾乎一滴不產。那麼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以美國最多。
  • 二戰德國石油從哪裡來?前期充裕後期匱乏,為打破封鎖孤注一擲
    在二戰期間,德國雖然有先進的工具機,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性能強勁的坦克可一旦沒有了石油,這一切都沒什麼用,畢竟再厲害的坦克沒有石油也不過是一塊廢鐵。那為何德國在二戰前期有足夠的石油,在後期卻嚴重匱乏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德國石油的來源。要知道在當時還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西歐,這個500萬平方千米的大陸上,石油總儲量加起來還不到蘇聯一座高加索山的零頭多,因此德國的石油只能靠進口。
  • 二戰不缺石油的德國有多可怕?哪怕美英幫助蘇聯,都無濟於事!
    二戰當中的德國在歐洲戰場當中,可謂是所向披靡,不管是法國還是波蘭都不是德軍的對手。哪怕是英國都只能在德軍的攻勢下瑟瑟發抖,然而德國卻在跟蘇聯的對戰當中,暴露出自己「底蘊」不足的缺點。德國的石油資源,並不足以支持它長時間的作戰,這也使得希特勒產生跟蘇聯交手的決定。
  • 二戰希特勒最可怕的武器是什麼?美媒公開承認是它!一戰後被禁用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災難,在這場危及全人類的戰爭中,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了法西斯陣營,三大軸心國和同盟國陣營展開了生死搏鬥,最終以反法西斯陣營的勝利而告終。二戰中德國的很多武器都是十分出色的,那麼希特勒最可怕的武器是什麼呢?最近這個問題有了新的回答。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19日報導,美國媒體《國家利益》雜誌公開承認,二戰中希特勒最可怕的武器,其實就是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n,這種武器在一戰之後曾經被禁止使用過。
  • 地球上本沒有天敵的生物,因人類差點被淘汰,多虧發現了石油!
    地球上本沒有天敵的生物,因人類差點被淘汰,多虧發現了石油!地球上的生物數不勝數,有翱翔於天空的各種鳥類,有四肢靈敏的老虎獅子,還有生命力頑強的海洋生物。地球上本沒有天敵的生物,因人類差點被淘汰,多虧發現了石油!鯨魚是一種怎樣的生物?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鯨魚,它在海洋中堪稱霸主。不僅體型巨大,殺傷力也格外驚人,只要是它鎖定的獵物,能夠很快的捕捉到,既快又狠,按道理來說,這種生物是根本沒有天敵了。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人類的出現卻讓鯨魚生活得不再安逸。
  • 夏令時倒計時?第一個使用的德國也要拋棄它了!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何律衡當地時間上周日(3月31日)凌晨2:00,包括德國、英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將時鐘時針撥到1個小時後,宣布進入已經實行了近百年的夏令時。然而,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夏令時或許很快就將成為歷史了。第一個使用夏令時的國家要拋棄它了!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8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畔),<下>富(畣dá)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彌無刑(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譯文】無論大小,事務都將自行闡釋自己。是逆是順,是死是生,事務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名」。通過刑名關係就可以探究其本質,所有的事務,由其自身本質決定的發展都是正確合理的。
  • 二戰時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是因為德國科學家數學題算錯了?
    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各國被捲入戰爭之中,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美國率先研製出了核武器,甚至為了能夠儘快結束戰爭,美國就將核武器投入到了對日作戰當中。而隨著原子彈的爆炸日本最終選擇了投降。實際上在二戰時期,除了美國之外,德國也在研製核武器。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二戰中的一個搞笑事件,德國沒造出原子彈,居然是因為這位科學家數學題算錯了?
  • 華爾街是美帝國經濟霸權的運轉中心,股市坍塌之時是它的終結之日
    然而,美帝國似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疫情和遊行示威還威脅不到美國政府的安全,美國派出強大的軍隊來控制局面,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這個充滿矛盾的美帝國還在正常運行呢?原來,是美帝國經濟霸權的運轉中心、也是全球資本主義的金融中心——華爾街,為美帝國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做後盾,一旦華爾街淪陷,那麼這個統治世界的美帝國就會崩潰。
  • 二戰時期,日本沒有發現大慶油田,那麼使用的石油是從哪裡來呢?
    雖說日本在二戰初期的時候經濟和軍工業的發展還是非常樂觀的,但是對於日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當時日本是有油田的,但是這些石油根本就不可能支撐日本急需戰鬥。二戰爆發的時候,美國是沒有參戰的,而當時石油最豐富的就是美國和蘇聯,蘇聯是不可能將石油賣給日本的,所以日本大部分石油都是從美國購買的。
  • 英首相致歉二戰密碼專家因同性戀受欺凌自殺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秋恆報導,據臺灣「中央社」11日報導,回應近3 萬民眾的籤名請願,英國首相布朗發表聲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破解德軍密碼的數學家圖靈,因同性戀身份遭受不人道待遇和被定罪後自殺,代表政府公開道歉。
  • 波羅的海下發現巨大圓盤,科學家:可能是二戰時德國製造的飛碟!
    這裡不但有前蘇聯戰鬥機,還有英國潛艇,更有德國二戰時期唯一一艘航空母艦格拉夫·齊柏林號的殘骸。如果你足夠幸運,能發現一艘百年前運輸財物的沉船,光是古董的價值就能讓你一生享用不盡。所以波羅的海一直是各國打撈隊最熱門的地帶,據說有海洋探索公司為探索波羅的海還專門打造了一艘潛水艇。
  • 系統思維框架貫徹了以終為始及借假修真,一切都是為了序中有亂!
    思考沒有結構時,意味著無序,混亂程度就比較大,能量耗散就比較大,熵增。思考有結構時,意味著有序,一切井井有條,意味著熵減,能量的耗散就比較小。系統思維框架徹底的貫徹了序中有亂的視角,就象套娃一樣,一層套著一層。環環相套。作為一個整個的系統思維框架,體現出了序有有亂。
  • 二戰中,德國海軍潛艇的狼群戰術究竟高明在哪裡?
    在二戰中,德國的空軍和陸軍都以戰鬥力強大而聞名於世。相比之下,德國海軍的實力就稍顯不足了。不過,在二戰前期,德國海軍也曾一度縱橫大西洋,對盟軍艦隊造成了重創,他們克敵制勝的主要功臣當屬德軍潛艇和他們所採取的「狼群戰術」。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誰相對更強?
    德軍士兵二戰的德國經濟方面,二戰前,德國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第一經濟體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是著名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很高,產能也很強,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就佔到世界總份額的13.2%,如果加上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的產能,其工業產能接近世界總產能的30%,與美國不相上下,其實力比日本強很多。
  •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揭秘:二戰日本造原子彈失敗 因缺少金屬鈾和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僅僅幾天後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就通過廣播宣布向同盟國投降。時至今日,一段重要的歷史真相卻為人所遺忘:日本在二戰的核野心之所以遭遇失敗,只是因為缺少金屬鈾和鈽。  兩項計劃並列展開  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奧託和弗裡茨發現核裂變後,發達國家的物理學家們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發現的軍事用途,日本也如此。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將這一新發現進行軍事應用的可能性。
  • 二戰時唯一未參戰的大國,國土一度跨越五大洲,當時它在幹什麼?
    二戰讓歐洲的經濟幾乎倒退半個世紀,而當時幾乎沒有一個歐洲國家能從二戰中倖免。就連瑞士這樣世界公認的中立國,依然從二戰中發了戰爭財。而幾近沒有存在感的效果盧森堡,奧地利這種,也成了德國納粹首當其衝的目標。 然而即便如此,卻仍有這樣一個歐洲大國,身處戰爭中心卻從未參戰,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參戰的強國。到底是哪個國家,它又是用了什麼方法躲過了二戰戰火?
  • 二戰時如果蘇聯和德國單挑,結果會如何?
    二戰蘇德工業實力對比 二戰德國工業VS蘇聯,網上許多人都認為當時蘇聯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戰爭潛力遠超德國,然而事實是否是這樣呢?要是沒有這些鋁,一半以上的蘇聯飛機只能用木頭來做,那蘇德空中交鋒的結局可想而知。另外,要提一下的是,蘇聯用於粘合木飛機用的膠水也是需要進口的。
  • 二戰中歐洲地形有許多高山,這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機會、運氣?
    雖然歐洲地形特點有許多高山,如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它脈橫亙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韋萊比特山、特納拉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庇里牛斯山脈。這簡直就是送給德國的機會,多平原地帶則德軍的坦克和摩託化部隊可以完全發揮它的功能,像一把利劍撕開防線。尤其是在對法國作戰中優勢尤其明顯,法國地勢較低,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低於海拔250米。東南部地勢高而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而德國的軍隊迅速佔領的部分正是在法國的西部以及北部地區。
  • 捉迷藏、拔釘子,東奔西走遠徵北美——二戰德國的「天氣戰爭」
    草船借箭歷史上因天氣導致戰爭輸贏的案例比比皆是,它決定了國家存亡,改寫了歷史方向,創造出人力難以企及的奇蹟。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就是借濃霧和東風以少勝多的奇蹟。二戰爆發後,再沒有人跟德國分享,幾個條件最好的觀測地也在盟軍控制之下,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天氣情報來源。為解決危機德國先派出氣象船,遍布大西洋的潛艇也有投放自動氣象浮標,回傳氣象情報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