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科技水平,特別是軍工業,在世界上也可以名列前茅。在整個二戰期,德國共製造了5萬多輛坦克,11萬多架各型飛機,海軍擁有的艦艇(包括俘虜的)總數達到4565艘。
這麼多的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對於油料的需求是相當恐怖的,那麼,他們的石油從哪裡獲得呢?
德國作為二戰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一開始就對石油極度渴求,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因石油份額與英法等國摩擦不斷。當時,英法兩國實際上控制了石油儲量最多的中東,並想憑此弱化德國挑戰歐洲霸權的能力,因此,早在二戰爆發前,英法就已經對德國開展了阻斷石油供應的貿易戰。
隨著局勢不斷緊張,從美洲運往德國的石油,也被英國封鎖。德國能夠獲得,或者說歐洲有石油的地方,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羅馬尼亞,另一個就是蘇聯。
羅馬尼亞地處東歐、中歐和東南歐交匯處,不但向歐洲各地戰場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東輸油管道的必經之處。因此,德國在二戰前就展開了對羅馬尼亞的拉攏行動,一方面主動購買大量羅馬尼亞產的糧食,另一方面低價向其提供工業品,雙方經濟往來日漸頻繁,貿易額也暴漲到1937年的3億德國馬克。
德國想要的,正是英法急於破壞的。兩國的合作令英法十分擔心,於是英法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外匯儲備,提價購買羅馬尼亞的石油,買空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儲備。英法的經濟打擊效果明顯,到了1940年1月,德國購買到的羅馬尼亞石油只有1萬噸,而英法加在一起超過了36萬噸。
這就導致德國在二戰初石油儲備不斷下降,無力對英法進行大規模的空戰。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德國最終以開戰相威脅,迫使羅馬尼亞向其供應石油。1939年底,羅馬尼亞首相塔塔內斯庫向德國承諾,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將保證向德國出售每月不少於13萬噸的石油,條件是對方為其供應武器,並最終徹底倒向了德國。
除了羅馬尼亞外,蘇聯是德國另一個石油來源。最初,蘇德兩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從蘇聯得到了90萬噸石油。在西線,德國的「閃電戰」消耗巨大,最終導致德國不得不沿石油礦脈前進。最終進攻蘇聯,很大程度也是為了獲得石油,切斷俄國人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供給線。
然而,隨著德軍四處出擊,石油消耗更巨,補給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最終導致了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