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石油從哪裡來?前期充裕後期匱乏,為打破封鎖孤注一擲

2020-12-03 騰訊網

在二戰期間,德國雖然有先進的工具機,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性能強勁的坦克,以及戰略戰術先進的機械化作戰模式。可一旦沒有了石油,這一切都沒什麼用,畢竟再厲害的坦克沒有石油也不過是一塊廢鐵。那為何德國在二戰前期有足夠的石油,在後期卻嚴重匱乏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德國石油的來源。要知道在當時還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西歐,這個500萬平方千米的大陸上,石油總儲量加起來還不到蘇聯一座高加索山的零頭多,因此德國的石油只能靠進口。

以1939年的數據為例,德國總共煉出了超過800萬噸的石油。其中從德國本土開採出來的不到10%,40%是通過煤、乙醇等化合物加工合成的油。不得不說當時德國合成石油技術非常的先進,雖然成本非常高,但這直接給合成石油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

另外50%的石油來自進口,這些進口石油絕大多數來自於羅馬尼亞,剩餘部分則來自蘇聯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少量來自伊朗、奧地利等國。然而羅馬尼亞和高加索實際上都在蘇聯勢力範圍內,因此德國石油在嚴格意義上大多數來自於蘇聯。

聽起來德國的石油好像很多,但實際上是夠用但不夠多,為何夠用不夠多呢?這裡需要引入一個戰略石油儲備的概念,所謂戰略石油儲備就是提前存夠足夠的石油。一邊應對突發性的石油斷供或者戰爭,一般認為石油儲備量需要抵上三個月的消耗。然而德軍所擁有的石油儲備遠遠達不到戰爭的需求。如果不是閃電戰出乎意料的順利,可能德軍連西歐都沒能徵服就結束了。

閃電戰的巨大消耗,導致德軍近乎瘋狂的掠奪佔領區石油,而且必須搶成品油,否則不能滿足消耗。再加上德國高速公路文化的興起,德國在1940年初石油全面告急,德國因為缺油,甚至花大價錢進口了10萬噸石油。儘管能夠維持日常的石油消耗,但儲備還是太少了。

英、美、蘇也看透了這個問題,英美加強了北非防線,防止德軍將手伸向中東地區的石油通道。雖然蘇聯在當時和德國的關係還不錯,但史達林為了遏制德國的發展,頻頻限制對德國的石油出口。羅馬尼亞在供給德國的同時還要供給義大利,還受到了蘇聯壓力。讓德國雖然不缺石油,但始終無法積累起足夠石油儲備,沒有儲備就很難開戰,更不能打耗油量驚人的閃電戰了。

但希特勒是個急性子,他等不及就主動開戰,想打破石油的封鎖。然而天命難為,義大利在北非戰場上軟弱無能,無法控制地中海的石油通道,德軍兵敗阿拉曼無法更進一步爭取中東的石油。在東線戰場上蘇聯的焦土政策讓德軍顆粒無收,高加索山脈的崎嶇路線,讓石油運輸都成了問題。

這些原因就讓德國沒能像戰爭初期一樣搶到足夠的石油,再加上多線作戰的情況下驚人的石油消耗,德軍的石油儲備就更差了。德軍開始缺油了,缺油導致了後勤受限,裝甲部隊受限,讓德國喪失了很多大規模主動出擊的機會,在戰略上陷入極大的被動中,缺油還削弱了空軍的力量,以至於西線無力抵禦英美的轟炸機編隊。

特別是在德國的煉油廠被炸後,讓很多工廠都陷入了停頓,工業產值大減,德軍不僅石油供不上,就連坦克裝甲車的產量都跟不上了。在這樣的惡劣循環之下,德國於1944年底陷入了窒息,失敗也成了必然。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國的石油從哪裡來?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
    這麼多的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對於油料的需求是相當恐怖的,那麼,他們的石油從哪裡獲得呢?德國作為二戰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一開始就對石油極度渴求,霸權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終。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因石油份額與英法等國摩擦不斷。
  •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作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日本石油消費量巨大。不過眾所周知,日本地瘠民貧,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本土幾乎一滴不產。那麼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二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進口,其中以美國最多。
  • 二戰不缺石油的德國有多可怕?哪怕美英幫助蘇聯,都無濟於事!
    二戰當中的德國在歐洲戰場當中,可謂是所向披靡,不管是法國還是波蘭都不是德軍的對手。哪怕是英國都只能在德軍的攻勢下瑟瑟發抖,然而德國卻在跟蘇聯的對戰當中,暴露出自己「底蘊」不足的缺點。德國的石油資源,並不足以支持它長時間的作戰,這也使得希特勒產生跟蘇聯交手的決定。
  • 二戰中,德國海軍潛艇的狼群戰術究竟高明在哪裡?
    在二戰中,德國的空軍和陸軍都以戰鬥力強大而聞名於世。相比之下,德國海軍的實力就稍顯不足了。不過,在二戰前期,德國海軍也曾一度縱橫大西洋,對盟軍艦隊造成了重創,他們克敵制勝的主要功臣當屬德軍潛艇和他們所採取的「狼群戰術」。
  • 一戰德國海軍損失不大,為何要兵變?贏了日德蘭海戰,卻輸了戰爭
    德軍依然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只能困在港內毫無作用。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評論的那樣:「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牢中」,英國海軍依舊保持對德國的封鎖。也就是說,德國投降的原因主要是來自國內的動亂,而這些都要歸功於英國的海上封鎖。
  • 二戰德國BF-109和FW-190哪個更厲害?
    它是德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庫爾特設計的單座單引擎戰鬥機,被德國空軍在二戰中廣泛使用,和BF-109成為德國空軍的兩大支柱之一!庫爾特在準備設計FW-190的時候,BF-109正大殺四方,但德國空軍仍然擔心未來盟國將會研發出更先進的戰鬥機,因此要求庫爾特提早研究新型戰機!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石油號稱是「工業的血脈」,對現代工業影響頗大,尤其是對汽車領域。在二戰初期,德國是最早認識到機械化部隊重要性的國家之一,在他的軍隊中包含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諸如摩託化師和坦克師,還有用來運輸補給的汽車運輸營。
  • 二戰時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是因為德國科學家數學題算錯了?
    核武器是現在人類所有武器之中威力最強大的一種毀滅性武器,如今核大國之間依靠著核武器的平衡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和平,一旦這樣的平衡被打破,人類文明就會遭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可能就此消失。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各國被捲入戰爭之中,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美國率先研製出了核武器,甚至為了能夠儘快結束戰爭,美國就將核武器投入到了對日作戰當中。而隨著原子彈的爆炸日本最終選擇了投降。實際上在二戰時期,除了美國之外,德國也在研製核武器。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二戰中的一個搞笑事件,德國沒造出原子彈,居然是因為這位科學家數學題算錯了?
  • 二戰時期,日本沒有發現大慶油田,那麼使用的石油是從哪裡來呢?
    雖說日本在二戰初期的時候經濟和軍工業的發展還是非常樂觀的,但是對於日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當時日本是有油田的,但是這些石油根本就不可能支撐日本急需戰鬥。二戰爆發的時候,美國是沒有參戰的,而當時石油最豐富的就是美國和蘇聯,蘇聯是不可能將石油賣給日本的,所以日本大部分石油都是從美國購買的。
  • 二戰時期德國飛彈黑科技不僅有防空飛彈還有反艦飛彈等
    1570公斤,長562毫米,穿甲彈,但打擊目標不是坦克,而是海面上大型軍艦,作戰時由載機通過無線電對安裝在尾翼的電磁驅動舵面進行控制,對半徑30米的圓靶命中率在90%以上,最佳實戰投放高度為6000米,最佳修正命中高度為500米,這得考驗德軍投彈手對於目標投放時第一個感覺,誤差越小,後期超控難度就越小,而根據海戰時美國的投彈統計,平均誤差只有三米到四米,而這三米和四米差距往往就等於攻擊完全失敗,而德軍就利用這三米和四米投彈遺憾
  •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誰相對更強?
    德軍士兵二戰的德國經濟方面,二戰前,德國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第一經濟體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是著名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很高,產能也很強,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就佔到世界總份額的13.2%,如果加上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的產能,其工業產能接近世界總產能的30%,與美國不相上下,其實力比日本強很多。
  • 美軍二戰時期夥食有多好?可樂喝掉10億瓶,肉罐頭吃到發膩
    在這場戰爭的前期,每個參戰國家都死傷無數。但等到到二戰結束,美國卻比戰前更加富有。在二戰前期,美國地理位置遠離戰亂的歐洲,它在周圍一片炮火之中不斷發展軍工,並且把軍火生意做得非常紅火,在羅斯福總統的帶領下,美國在二戰中依靠戰爭大賺一筆。同時也擁有了很多科研學者,幫助美國軍隊研製了一批先進的軍火武器。
  • 二戰東線有多恐怖?
    二戰期間,法國在開戰後很快投降,被納粹佔領,英國從陸地撤回遠徵軍後一直在小島上按兵不動,任憑德國人怎麼挑釁,就是不出擊,美國還在搞孤立主義,不露聲色,就剩下德國和蘇聯在東線血拼, 直到日本人挑起太平洋戰爭後,美國介入二戰,才讓蘇聯人喘了口氣, 等英美聯軍從北非,經義大利打到德國,二戰局勢已定
  • 納粹德國令人難以置信的黑科技
    第三帝國末日,在瘋狂和絕望的雙重驅使下,德國的科學家們孤注一擲,提出了大量想像力突破天際、與現實脫節的新式武器設計,例如「巨鼠」超重型坦克、「銀鳥」空天飛機等,被後人稱為「納粹黑科技」。納粹德國在二戰後期,兵敗如山倒,即將滅亡。為了挽救滅亡的局面,德國高層把翻盤的希望寄托在秘密武器上,雖然這些秘密武器最終沒能挽回納粹德國滅亡的命運,卻留給世人無盡的遐想,納粹德國是怎麼造出這些超越那個時代科技的武器。
  • 末日多面手,噴氣式戰鬥機的鼻祖,二戰中德國研製的Me-262戰鬥機
    其實轟炸機的黃金時代是在二戰期間,二戰期間當時出現了一大批性能優異的轟炸機。比如美國B-29轟炸機、B-24轟炸機等。在二戰期間,要說以上哪個國家研製的轟炸機最先進,很多人會認為是美國,其實不然,在二戰初期的時候德國在轟炸機的技術上可以說是絕對的領先,德國正是憑藉著一批優異性能的轟炸機才能那麼快的攻下多個國家。雖然德國最後戰敗了,但是在轟炸機方面留下的技術讓美國與蘇聯紛紛借鑑。
  • 德國海軍以潛艇偷襲為核心戰術,二戰初期使英國海軍損失嚴重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兩國隨即對德宣戰,歐戰全面爆發,直至40年代初,全世界已經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德國海軍以潛艇偷襲為核心戰術,使得盟國在北大西洋的戰爭形勢急轉直下。1940年6月法國淪陷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使英軍損失慘重,失去了海上軍事屏障的英倫三島受到德國轟炸機空襲的嚴重破壞,德國把切斷英國的生命線——大西洋海上運輸線作為對英作戰的關鍵,德國海軍利用潛艇集中攻擊英國的海上運輸船隊,用消耗英國船艦的「噸位戰」實施圍困封鎖英國的「慢性絞殺戰略」以迫使英國屈服,英倫三島形勢危急。
  • 德國二戰失敗後,全世界都在爭奪德國科學家,到底為什麼呢?
    美蘇兩國當時都為他們提供非常優厚的條件來招募他們,甚至有人說美國太空計劃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些德國科學家。那麼這些曾經為納粹德國服務的科學家到底擁有多麼先進的技術呢?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德國二戰時期的科學家與軍工業到底在當時是什麼水平。一、所向披靡的德國戰車T34-76是一款設計精良的坦克,它的裝甲傾斜,對手很難從前部穿透。
  • 二戰德國公司為測試橡膠鞋底,強迫集中營囚犯每天徒步40公裡!
    實際上,馬牌輪胎正是大陸集團的傳統產品,這家德國企業是僅次於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異的世界第四大輪胎製造商,同時也是世界五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20萬員工,年營業額高達400億歐元。然而,這家世界聞名的跨國企業近日被曝出黑歷史,大陸公司在二戰時期曾為納粹德國軍隊生產橡膠鞋底,並強迫集中營囚犯長途步行以測試其耐磨性能!
  • 二戰德國黑科技揭開了現代戰爭飛彈為王的新時代
    【軍武次位面】作者:書劍為酒V-1飛彈是德軍在二戰時期研製的秘密武器,曾被希特勒寄予厚望,希望依靠它能扭轉德軍在二戰後期的頹勢。V-1飛彈發射重量為2180公斤,發射速度240公裡/小時,巡航速度644公裡/小時,最大射程可達到280公裡。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納粹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危局。一周之後,6月13日,納粹德國決定使用剛剛研製成功的V-1飛彈襲擊倫敦。
  • 二戰前的世界八大工業
    二戰後及冷戰時期偉大史達林時代的蘇聯是名副其實的無以倫比的全球頭號超級大國,世界第一政治集團即第一世界的頭號老大,國際社會主義聯盟陣營國家的領袖國,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世界第一工業及高科技強國,世界頭號軍事核武強國,世界頭號空軍及航空航天強國,世界頭號海洋海軍及航母強國,世界第一飛彈大國,全球頭號石油天然氣能源超級大國,世界第一輕工業及現代設計大國,全球頭號現代化農業強國,世界第一教育及體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