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德國雖然有先進的工具機,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性能強勁的坦克,以及戰略戰術先進的機械化作戰模式。可一旦沒有了石油,這一切都沒什麼用,畢竟再厲害的坦克沒有石油也不過是一塊廢鐵。那為何德國在二戰前期有足夠的石油,在後期卻嚴重匱乏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德國石油的來源。要知道在當時還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西歐,這個500萬平方千米的大陸上,石油總儲量加起來還不到蘇聯一座高加索山的零頭多,因此德國的石油只能靠進口。
以1939年的數據為例,德國總共煉出了超過800萬噸的石油。其中從德國本土開採出來的不到10%,40%是通過煤、乙醇等化合物加工合成的油。不得不說當時德國合成石油技術非常的先進,雖然成本非常高,但這直接給合成石油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
另外50%的石油來自進口,這些進口石油絕大多數來自於羅馬尼亞,剩餘部分則來自蘇聯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少量來自伊朗、奧地利等國。然而羅馬尼亞和高加索實際上都在蘇聯勢力範圍內,因此德國石油在嚴格意義上大多數來自於蘇聯。
聽起來德國的石油好像很多,但實際上是夠用但不夠多,為何夠用不夠多呢?這裡需要引入一個戰略石油儲備的概念,所謂戰略石油儲備就是提前存夠足夠的石油。一邊應對突發性的石油斷供或者戰爭,一般認為石油儲備量需要抵上三個月的消耗。然而德軍所擁有的石油儲備遠遠達不到戰爭的需求。如果不是閃電戰出乎意料的順利,可能德軍連西歐都沒能徵服就結束了。
閃電戰的巨大消耗,導致德軍近乎瘋狂的掠奪佔領區石油,而且必須搶成品油,否則不能滿足消耗。再加上德國高速公路文化的興起,德國在1940年初石油全面告急,德國因為缺油,甚至花大價錢進口了10萬噸石油。儘管能夠維持日常的石油消耗,但儲備還是太少了。
英、美、蘇也看透了這個問題,英美加強了北非防線,防止德軍將手伸向中東地區的石油通道。雖然蘇聯在當時和德國的關係還不錯,但史達林為了遏制德國的發展,頻頻限制對德國的石油出口。羅馬尼亞在供給德國的同時還要供給義大利,還受到了蘇聯壓力。讓德國雖然不缺石油,但始終無法積累起足夠石油儲備,沒有儲備就很難開戰,更不能打耗油量驚人的閃電戰了。
但希特勒是個急性子,他等不及就主動開戰,想打破石油的封鎖。然而天命難為,義大利在北非戰場上軟弱無能,無法控制地中海的石油通道,德軍兵敗阿拉曼無法更進一步爭取中東的石油。在東線戰場上蘇聯的焦土政策讓德軍顆粒無收,高加索山脈的崎嶇路線,讓石油運輸都成了問題。
這些原因就讓德國沒能像戰爭初期一樣搶到足夠的石油,再加上多線作戰的情況下驚人的石油消耗,德軍的石油儲備就更差了。德軍開始缺油了,缺油導致了後勤受限,裝甲部隊受限,讓德國喪失了很多大規模主動出擊的機會,在戰略上陷入極大的被動中,缺油還削弱了空軍的力量,以至於西線無力抵禦英美的轟炸機編隊。
特別是在德國的煉油廠被炸後,讓很多工廠都陷入了停頓,工業產值大減,德軍不僅石油供不上,就連坦克裝甲車的產量都跟不上了。在這樣的惡劣循環之下,德國於1944年底陷入了窒息,失敗也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