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國大陸集團,可能不少中國人會感到陌生,但如果說到馬牌輪胎,估計就比較熟悉了,現在很多街邊汽修店的門頭或廣告牌上都會有那個漂亮的躍馬商標。實際上,馬牌輪胎正是大陸集團的傳統產品,這家德國企業是僅次於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異的世界第四大輪胎製造商,同時也是世界五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20萬員工,年營業額高達400億歐元。然而,這家世界聞名的跨國企業近日被曝出黑歷史,大陸公司在二戰時期曾為納粹德國軍隊生產橡膠鞋底,並強迫集中營囚犯長途步行以測試其耐磨性能!
■德國大陸集團公司的商標,因為其躍馬標誌在中國也被稱為馬牌。
總部位於德國漢諾瓦的大陸集團創建於1871年,與現代德國同齡,是妥妥的百年老店,發展到20世紀已經是德國最主要的橡膠製品生產商之一。1933年納粹黨上臺後,公開打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大力擴軍備戰,很多德國工商業企業都收到了可觀的政府訂單,大陸集團也不例外,通過軍事訂貨賺得盆盈缽滿。當時大陸集團向德國軍隊提供的產品中,除了車輛輪胎外,還包括其他橡膠製品,而德軍軍靴的橡膠鞋底就是其中一種。
■二戰德軍軍靴的橡膠鞋底是大陸集團公司的產品之一。
■二戰時期大陸集團公司的技術人員在工作,絞盡腦汁為德軍開發更好的橡膠產品。
說起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很多軍迷朋友都會想到以"閃電戰"而聞名的德軍裝甲部隊,其實就整體而言,德國陸軍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大多數部隊,尤其是步兵部隊十分缺乏機動車輛,還使用畜力牽引火炮或運輸物資,在大多數情況下步兵們只能靠兩隻腳板來完成行軍和戰鬥。長距離行軍和在不平地形上的運動對軍靴,尤其是鞋底的耐磨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大陸集團為了檢測軍靴鞋底的強度,想出了一個特殊方法:逼迫集中營囚犯穿著軍靴進行不間斷地行走或跑動,以檢查鞋底的磨損程度,便於做出改進。
■在二戰時期,對於德軍步兵而言徒步行軍屬於常態,一雙堅固耐磨的軍靴很重要。
這項不人道的試驗在臭名昭著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內舉行,一批被挑選出來的囚犯穿上軍靴,在黨衛軍看守的呵斥和監督下,圍繞著操場中央的絞刑架徒步或奔跑,有時甚至還要背上與士兵個人武器裝備相當的負重。這種試驗會持續數個小時甚至一整天,很多囚犯體力不支,中途倒地,立即遭到看守的毒打,如果不能繼續起來行走,就會被當場射殺。為了檢驗鞋底在不同天氣環境下的性能變化,無論烈日炎炎,還是颳風下雨,或是冰凍雪天,囚犯們都要在集中營操場上進行著無休止的"死亡徒步",有資料表明參與試驗的囚犯平均每天要步行30~40公裡,有些囚犯的行走距離甚至達到2200公裡之遙!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內的囚犯,他們被迫參加橡膠鞋底的徒步測試。正是通過這項殘酷的試驗,大陸集團獲取了相關的技術數據,最終開發出令德軍滿意的橡膠鞋底,為自己賺取了一張張沾血的鈔票。實際上,大陸集團的罪惡試驗只是納粹統治時期德國工商企業利用奴隸勞工榨取利潤的黑暗歷史的冰山一角,包括大眾、西門子、萊茵金屬、蒂森、克虜伯等等德國著名工業企業,在戰爭期間都有奴役外國勞工和集中營囚犯的劣跡,甚至直接參與到納粹的種族滅絕行動中,比如法本化學公司在包括奧斯維辛在內的很多集中營內都建立了工廠,榨取囚犯的勞動力,而集中營毒氣室使用的致命毒劑"齊克隆-B"也正是法本公司的產品。
■二戰時期大陸集團公司的橡膠產品生產車間。
戰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針對納粹政權奴役勞工的問題進行了專門調查,戰時統一領導經濟和軍工生產的納粹軍備部長施佩爾正是因為這一罪名而被判處20年監禁。然而,大多數德國大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並未因為侵犯人權的行為而受到懲罰,被允許繼續參與企業經營。對於這段黑暗歷史的曝光,大陸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將直面現實,認真檢討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將相關的調查報告加入未來的員工培訓課程中,作為企業文化在政治壓力和社會環境影響下受到扭曲的例證。
■1946年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受審的施佩爾,他因為奴役奴隸勞工而被判處20年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