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歐洲地形特點有許多高山,如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它脈橫亙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韋萊比特山、特納拉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庇里牛斯山脈。但是幾乎所有的山脈峻岭都匯集於南部,相反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全洲平均海拔300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和中部,主要有東歐平原、波德平原和西歐平原。這簡直就是送給德國的機會,多平原地帶則德軍的坦克和摩託化部隊可以完全發揮它的功能,像一把利劍撕開防線。尤其是在對法國作戰中優勢尤其明顯,法國地勢較低,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低於海拔250米。東南部地勢高而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而德國的軍隊迅速佔領的部分正是在法國的西部以及北部地區。
在閃擊波蘭中,軍隊依託了波德的中歐平原地勢,而在「黃色行動」閃擊法國中又依託了西歐平原的地勢,如果把德國的裝甲師用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勢必它的行動會受地形的嚴重影響,事實上德國裝甲部隊在蘇聯就遇到了地勢上的困難,雖然蘇聯也多平原但是有大量沼澤地,這令裝甲部隊陷入困境。歷史上歐洲地形就有利於騎兵,如匈奴王阿提拉,號稱「上帝之鞭」的蒙古軍隊,「真主之劍」哈立德還是查理曼都憑藉著騎兵橫掃過東歐。而在二戰中,雖然騎兵因為對火器的劣勢而被逐漸淘汰,但是德國又依靠著作戰速度與騎兵相似的裝甲師取得了優勢地位。在氣候上來說,歐洲大陸氣候溫和溼潤。是典型的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這有利於德軍的推進,可以更少地考慮氣候變化。而在德軍對蘇聯作戰時,就因為對氣候的不適應,加上蘇聯寒冷多雪的天氣大大降低了德軍的戰鬥能力。綜上所述,歐洲的地理與氣候條件確實幫了德國不少的忙。
是這樣的,歷史在格局上多帶有必然性,偶然只是少數,在歷史面前如果不存在,假設不成立,所以每個人的每一舉動對歷史都有著一定的意義,每一個舉動都承擔著一定重量的責任。歷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在閱讀《全球通史》時發現每章後都有「歷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是啊,如果只是空談,無以致用,歷史也就失去了意義。而歷史最大的意義便是對今天產生著影響。
二戰有著非凡的意義,它完成了對歐洲霸權的破壞而向多元化發展,二戰中英法忙於交戰,導致了殖民地無政府管理,使各個殖民地相繼獨立。歐洲幅員遼闊的帝國幾乎消失,這幾十年可以說是歐洲衰弱的幾十年,它們已經失去了歷史上的主導地位。另一個意義在於我們更加了解了自身的力量,知道了原來存在輕易使自身種族滅絕的方法。從原子彈投下的那刻起,我們就感到恐慌(雖然我沒出生)。愛因斯坦說過:「下一次世界大戰將用石塊打仗。」說明了人強大的破壞力與欲求會使人類文明退後好幾萬年。
湯因比這樣描述歷史,「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未來?未來即使對原子能的恐慌,對自然資源未來的恐慌,對日益增多自然災難的恐慌。我們陷入絕對的危機中,如今朝鮮問題也沒有和平解決,而「太平洋警察」美國又總通過一定手段,在經濟上掠奪中國,讓在中國的美國國債失去價值;在軍事上,通過戰爭掠奪阿富汗、伊拉克等各個中東國家的自然資源。幾乎每個國家都心懷鬼胎,在為自身的利益在盤算。在表面的和諧中,人類又應該如何應付這些即將到來的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