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會有軍迷疑惑,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侵華日軍裡的大部分鬼子兵,貌似之前並沒有什麼實戰經歷,何以戰鬥力如此強悍呢?其實這是種錯覺,任何國家的軍隊首腦,都非常清楚實戰經驗對士兵的重要性,為此日本軍部早有預謀。
具體來說,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關東軍編制內的那個師團就採取輪換制度,各常備師團都要輪流去東北「當差」,駐防一年後再以新的師團替換。其結果是許多官兵熟悉了東北的氣候地理和東北軍的情況,同時還要經常組織有針對性的演習,雖然沒有跟少帥的部隊正兒八經交過手,但非常了解對手。
1932年以後,為了撲滅東北各地的抗日鋒火,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10萬人,除去編制內的師團外,東京軍部命令留駐國內各師團(近衛師團除外)組織「混成旅團」投入東北戰場。注意這不是後來1938年組建的五大隊制旅團,而是以各師團的一個「步兵旅團」為基幹,加強騎工炮輜等特種兵分隊組成的。
比如1931年就抽調第20師團的第77、78步兵聯隊與炮、騎、工、輜部隊組成「混成第39旅團」,開進東北給關東軍助戰;1932年「淞滬抗戰」期間又從第12師團的4個聯隊中,各抽調一個步兵大隊配屬特種部隊,由第24旅團司令部指揮組成「混成第24旅團」開往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從關東軍抽調第1師團第2旅團附特種兵組成「混成第2旅團」和後面的「混成第15旅團」 支援華北日軍。
這樣的混成旅團都擁有兩個聯隊左右的步兵,按戰時編制組建作戰兵員超過8000人,而日本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普遍提高各師團的實戰經驗,同時培養戰鬥骨幹。比如在作戰中表現較好的基層軍官會得到提升,一個大尉中隊長到後來的1937年就成為大隊長甚至聯隊長,戰場經驗豐富。而表現較好的大頭兵,會被提拔為伍長、軍曹或者曹長,這幫軍士回到本土部隊的任務就是訓練和管理新兵,起的作用蠻大的。
所以1937年全面侵華的日軍部隊中,相當比例的軍官、軍士和重新徵召的退伍士兵是有實戰經驗的,再加之訓練之嚴格、火力之優勢和頑固的精神,打起來當然困難。不過打完淞滬會戰、南京戰役和武漢會戰後,日軍各師團現役士兵損失很大,開始補充預備役和後備役士兵,其中的預備役士兵(基本是在鄉軍人)只有一定比例是參加過戰鬥的,而後備役士兵則基本沒有實戰經驗。
到1938年下半年,侵華日軍各師團的現役士兵僅佔開戰時的11.3%,並且集中在那些老牌常設師團當中,預備役士兵約佔22.6%,而後備役士兵已佔45.2%,其他則為第一補充兵了,所以各師團的戰鬥力普遍有所下降。注意,不管什麼類型的士兵,其訓練時間、辦法和強度是差不許多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實戰經驗遠比嚴格訓練更重要,當然,兩者兼具更可怕。
舉倆例子就可以佐證,首先一個是日軍「最精銳」的近衛師團,按理這是從日本全國範圍內挑選出來的精兵,訓練水平也不差,但是由於始終作為皇宮警備部隊,什麼東北、淞滬、長城戰鬥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戰鬥力反而不行。該師團首次亮相是在1938年入侵華南期間,其表現遠不如身邊的第五師團,甚至不如TW旅團,因為這個旅團的前身「波田支隊」是打過惡仗的。
同樣,被薛嶽第一兵團痛殲的第106師團也是如此,由於特設師團的大隊長以下軍官都是預備役,士兵則全部是預備役,因此具備實戰經驗的官兵數量較少,一旦遭遇比較殘酷的戰鬥,都不知道怎麼打了。師團長直接給11軍司令部發電報:「請求軍給予師團指導」,其實一方面是請援一方面就是徹底懵逼了,如果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牌師團,早就不顧一切突圍了。
抗日軍隊也是如此,抗戰爆發時全國有180個師200萬軍隊,其中淞滬會戰的70萬大軍雖然損失慘重,卻也給日軍造成嚴重傷亡(10餘萬),畢竟前期投入作戰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從北伐開始,都整整打了10年的仗。雖然有許多士兵也是沒有經過什麼訓練,但戰場是最好的訓練場,能夠活下來的都是「老雞賊」,戰鬥力是不孬的。
比如從廣西千裡迢迢到上海參戰的桂軍,在跟其他勢力作戰時肯定不處下風,軍事訓練也算一流的,然而到了淞滬戰場幾天就打殘了,40000多人傷亡殆盡,為啥?嚴重缺乏現代化戰爭的實戰經驗,用老一套戰術跟日本人打,不吃虧才怪呢。到了1939年以後,儘管全國整體兵力增加到400萬人,各軍各師的戰鬥力反而明顯下降了,給日軍造成的傷亡亦很有限,主要原因就是強徵的壯丁太多,既無充沛訓練,更無實戰經驗,戰場上只要被鬼子一迂迴,整師整團就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