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有素和實戰經歷,哪個對單兵戰鬥力提升更大?日軍做法最狡猾

2021-01-18 東北行營

應該會有軍迷疑惑,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侵華日軍裡的大部分鬼子兵,貌似之前並沒有什麼實戰經歷,何以戰鬥力如此強悍呢?其實這是種錯覺,任何國家的軍隊首腦,都非常清楚實戰經驗對士兵的重要性,為此日本軍部早有預謀。

(日本軍曹)

具體來說,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關東軍編制內的那個師團就採取輪換制度,各常備師團都要輪流去東北「當差」,駐防一年後再以新的師團替換。其結果是許多官兵熟悉了東北的氣候地理和東北軍的情況,同時還要經常組織有針對性的演習,雖然沒有跟少帥的部隊正兒八經交過手,但非常了解對手。

1932年以後,為了撲滅東北各地的抗日鋒火,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10萬人,除去編制內的師團外,東京軍部命令留駐國內各師團(近衛師團除外)組織「混成旅團」投入東北戰場。注意這不是後來1938年組建的五大隊制旅團,而是以各師團的一個「步兵旅團」為基幹,加強騎工炮輜等特種兵分隊組成的。

(薛嶽和幕僚)

比如1931年就抽調第20師團的第77、78步兵聯隊與炮、騎、工、輜部隊組成「混成第39旅團」,開進東北給關東軍助戰;1932年「淞滬抗戰」期間又從第12師團的4個聯隊中,各抽調一個步兵大隊配屬特種部隊,由第24旅團司令部指揮組成「混成第24旅團」開往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從關東軍抽調第1師團第2旅團附特種兵組成「混成第2旅團」和後面的「混成第15旅團」 支援華北日軍。

這樣的混成旅團都擁有兩個聯隊左右的步兵,按戰時編制組建作戰兵員超過8000人,而日本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普遍提高各師團的實戰經驗,同時培養戰鬥骨幹。比如在作戰中表現較好的基層軍官會得到提升,一個大尉中隊長到後來的1937年就成為大隊長甚至聯隊長,戰場經驗豐富。而表現較好的大頭兵,會被提拔為伍長、軍曹或者曹長,這幫軍士回到本土部隊的任務就是訓練和管理新兵,起的作用蠻大的。

(萬家嶺參戰軍官)

所以1937年全面侵華的日軍部隊中,相當比例的軍官、軍士和重新徵召的退伍士兵是有實戰經驗的,再加之訓練之嚴格、火力之優勢和頑固的精神,打起來當然困難。不過打完淞滬會戰、南京戰役和武漢會戰後,日軍各師團現役士兵損失很大,開始補充預備役和後備役士兵,其中的預備役士兵(基本是在鄉軍人)只有一定比例是參加過戰鬥的,而後備役士兵則基本沒有實戰經驗。

到1938年下半年,侵華日軍各師團的現役士兵僅佔開戰時的11.3%,並且集中在那些老牌常設師團當中,預備役士兵約佔22.6%,而後備役士兵已佔45.2%,其他則為第一補充兵了,所以各師團的戰鬥力普遍有所下降。注意,不管什麼類型的士兵,其訓練時間、辦法和強度是差不許多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實戰經驗遠比嚴格訓練更重要,當然,兩者兼具更可怕。

(日軍士兵)

舉倆例子就可以佐證,首先一個是日軍「最精銳」的近衛師團,按理這是從日本全國範圍內挑選出來的精兵,訓練水平也不差,但是由於始終作為皇宮警備部隊,什麼東北、淞滬、長城戰鬥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戰鬥力反而不行。該師團首次亮相是在1938年入侵華南期間,其表現遠不如身邊的第五師團,甚至不如TW旅團,因為這個旅團的前身「波田支隊」是打過惡仗的。

同樣,被薛嶽第一兵團痛殲的第106師團也是如此,由於特設師團的大隊長以下軍官都是預備役,士兵則全部是預備役,因此具備實戰經驗的官兵數量較少,一旦遭遇比較殘酷的戰鬥,都不知道怎麼打了。師團長直接給11軍司令部發電報:「請求軍給予師團指導」,其實一方面是請援一方面就是徹底懵逼了,如果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牌師團,早就不顧一切突圍了。

(倭寇冢)

抗日軍隊也是如此,抗戰爆發時全國有180個師200萬軍隊,其中淞滬會戰的70萬大軍雖然損失慘重,卻也給日軍造成嚴重傷亡(10餘萬),畢竟前期投入作戰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從北伐開始,都整整打了10年的仗。雖然有許多士兵也是沒有經過什麼訓練,但戰場是最好的訓練場,能夠活下來的都是「老雞賊」,戰鬥力是不孬的。

比如從廣西千裡迢迢到上海參戰的桂軍,在跟其他勢力作戰時肯定不處下風,軍事訓練也算一流的,然而到了淞滬戰場幾天就打殘了,40000多人傷亡殆盡,為啥?嚴重缺乏現代化戰爭的實戰經驗,用老一套戰術跟日本人打,不吃虧才怪呢。到了1939年以後,儘管全國整體兵力增加到400萬人,各軍各師的戰鬥力反而明顯下降了,給日軍造成的傷亡亦很有限,主要原因就是強徵的壯丁太多,既無充沛訓練,更無實戰經驗,戰場上只要被鬼子一迂迴,整師整團就崩潰了。

(日軍士兵)

相關焦點

  • 訓練有素未實戰過的士兵,與沒訓練卻實戰過的士兵,哪個更厲?
    訓練有素未實戰過的士兵,與沒訓練過卻實戰過的士兵,究竟哪個戰鬥力更強呢?對於軍隊來說,到底是實戰經驗更重要,還是訓練水平更重要呢?有人認為實戰經驗遠要比訓練過程更加厲害,實戰經驗都是靠人命堆出來的,上過戰場的能活下來的軍人基本都是精英級別。
  • 訓練有素未實戰與未訓練實戰過的士兵哪個更厲害?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人數越多的話,訓練有素的戰士越厲害。關於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訓練有素」與「未參加訓練」的士兵兩個詞語,什麼叫做「訓練有素」,什麼叫做「未參加過訓練」完全沒有參加過訓練而又參加過實戰的士兵,這樣的士兵,在我看來,多半就只能是古代的劫道的土匪了。而且還是土匪之中最沒有追求,最弱的一種。稍微有點追求的類似義軍或者大的山寨一類的,都不會完全不練兵的,至少其中會有一部分精銳是需要經過訓練的親兵。
  • 日軍擅長叢林和海島作戰,為何在紐幾內亞島輸的一敗塗地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軍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支戰鬥力非常強的部隊,特別是單兵素質,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絲毫不遜色於德軍和美軍。如果不考慮火力和裝備因素,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可能世界第一。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在叢林和海島地形發揮的淋漓盡致,二戰中的日軍尤其擅長叢林和海島作戰,連火力強大的美軍都非常頭疼。不過雖然日軍擅長叢林和海島作戰,但在紐幾內亞島卻被美英聯軍打的抱頭鼠竄。那麼擅長叢林和海島作戰的日軍為何在紐幾內亞島輸的一敗塗地?第一,日本雖然擅長海島和叢林作戰,但紐幾內亞島的氣候讓日軍非常不適應。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光亭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 美軍火力很強悍:兩人消滅日軍一個班,火力對比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為什麼二戰時期的日軍很害怕美國大兵?我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美軍的火力真的太強了,其強悍到什麼程度呢:2個美國大兵依靠火力優勢就能輕鬆地消滅日軍一個班。美日兩軍的火力對比簡直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我們先來看看日本陸軍的單兵裝備。
  • 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大家都知道日軍採用的師團編制,不過,師團的規模具體是什麼概念,極少人真的了解,很多人心裡有個很模糊的概念,也就是中國的一個師那麼大。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它們可謂是判若雲泥。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我們從軍隊和編制兩個方面來分析,我國確實趕不上日軍。日軍獨此一家的師團制度,在戰爭中非常有利於多兵種聯合作戰,在實戰中,一個師團甚至能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 血戰雞籠山,日軍是如何夜襲作戰的?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一通掃射之後,只見響聲處傳來日軍的哀嚎聲,鬼子立刻開槍還擊,一場激烈的戰鬥打響了。由於天黑,雙方只能朝槍口冒火的地方打,機槍、步槍子彈打到鬼子的鋼盔之上,打得鋼盔乒乒響,鬼子的哀嚎聲、慘叫聲和鋼盔的聲音響成一片。
  • 2017年全世界最不畏懼打仗的國家排行,中國排名最讓人滿意的一次
    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想通過戰爭來強大自己,哪怕是付出更大的代價。有些國家雖小但是隱藏的力量一旦爆發,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是佔地面積和人口數量決定的。全世界這麼多國家,真正有實戰經驗的卻沒有幾個。曾經有位軍事專家稱,軍事演習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但是演習和實戰之間的區別大到可怕。
  • 日軍101師團的數字是啥意思?只看番號,就知道戰鬥力
    為了保持戰力,抽調組成的都是精銳聯隊,所以戰鬥力看起來沒有下降多少。日軍侵華後,為了穩固佔領區又設立了治安師團,這便是「三十字號」師團。該類師團因執行的只是治安任務,所以人數要比常備師團少,只有1萬4千人左右,裝備也稍許差些。
  • 揭秘日軍拼刺刀有多牛?少林武僧被鬼子一刀震麻虎口!
    在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制服一個日本兵需要三個士兵才行,這是楊成武司令員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不禁會發出疑問,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懸殊的差距呢?首先,日軍裝備好。和拿著刀槍棍棒上戰場的中國士兵比,日本人的裝備算得上十分先進了,就拿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三八大蓋來說吧,和我軍進行貼身戰的時候明顯佔了上風,裝上刺刀的三八大蓋比我們中國士兵的步槍長了約有12釐米,日軍武器長度達到了一米八,在進行白刃戰的時候,雙方同時揮刀相向,日軍的刀也會比我方的刀先刺中目標,遠程武器缺失,近身肉搏不佔優勢,只能靠著大無畏的勇氣衝上去了。
  • 樹立實戰實訓鮮明導向!消除訓練與實戰的「標準之差」
    只有在實戰背景、複雜條件下進行連貫作業考核,才能檢驗單兵綜合運用各項技能、戰術的真實水平。「龍虎榜」冠軍易主現象,在該旅引發了實戰化訓練的「標準」之辯。士官黃偉東,曾代表中國陸軍參加國際軍事競賽。他說,在國際賽場上,檢驗單兵綜合作戰能力往往採取連貫演練的方式,將多個體能與戰鬥技能課目穿插在競賽中。「進入作戰狀態,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
  • 日軍為什麼有「甲乙丙丁」,4種師團設置,實際上他們也不願
    我們在看各種資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日軍在軍隊建制上,是與歐美乃至當時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日軍最大的部隊單位是師團,其次一次是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軍、師、旅、團、營、連,但如果對應的來看的話,日軍一個師團的兵力,實際上是相當於當時我軍一個軍的兵力。
  • 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哪個戰鬥力強?
    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哪個戰鬥力強?首先據小編的了解,貓科動物的成員很多,黑足貓有幾百萬種,西伯利亞虎有幾百公斤種。犬類也是如此,它們的體型跨度都很大。整體而言,貓科動物的戰鬥力比犬科動物強。其實貓科動物除了咬人外,也比犬科動物多了爪子來輔助。一般而言,大型貓科動物的體形,基本上要高於犬科動物。獅虎,美洲豹,都是200千克以上的個體。第二,貓科動物是職業殺手,獵殺鎖喉一擊必死,而狼群獵殺一般要咬上很多口,靠體力耗盡獵物。一個是胡亂咬,一個是鎖喉必死。另外,貓類動物有爪和牙兩種武器,犬類基本是只用牙。
  • KT5和歐文6哪個好 KT5和歐文6實戰對比
    安踏KT5自發售以來就吸引了不少小夥伴們的注意,那麼安踏KT5實戰性能如何?KT5和歐文6相比,哪個更耐磨?哪個實戰性能更好?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KT5實戰測評包裹性:kt5包裹是目前KT系列最強,綁帶拉緊效果十分明顯。
  •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哪個更狡猾?張文宏央視揭秘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 哪個更狡猾? 為啥最狡猾的病毒是愛滋病病毒?另外,愛滋病病毒狡猾多變,可以變異。 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為什麼傳播得厲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它的毒力相對弱,但是傳播力非常強,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使得它的隔離極為困難,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可以傳播人,這也為我們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帶來極大的困難。」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背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 蘇33,殲15和超級大黃蜂,誰才是艦載機之王?實戰經驗差距很大
    在這三款主流的艦載機中,誰的戰鬥力更加強悍一些呢?答案幾乎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F/A-18戰鬥機。在這三款艦載機當中,性能最差勁的,應該是蘇-33戰機,它誕生的時間已經非常長,但是到今天為止,蘇-33並沒有進行過什麼大的技術改進,其裝備的航電系統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而殲15戰機則是誕生時間最晚的一種,從服役到現在還不到10年。雖然實戰經驗欠缺,但殲15無疑具備更大的後發優勢。
  • 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佩戴頭盔的部隊我們先來說日軍,日軍在戰爭結束以前使用過兩種頭盔,分別為90式和98式,其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的是90其防禦效果可以和同時期其他強國的鋼盔相媲美。,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比例並不大,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仍然普遍以90式鋼盔為最主要的裝備。
  • 虛擬空間演繹「空戰」革命 助部隊戰鬥力提升
    中新網瀋陽3月27日電 題:虛擬空間演繹「空戰」革命 助部隊戰鬥力提升  作者 王軍 田旭輝 王志佳  波光粼粼的東海上空,駕駛國產某型戰機巡邏的飛行員突然遭遇一次重大敵情——雷達顯示,一架「敵機」侵入領空,正向我方海岸線低空高速飛行!戰鬥瞬間打響,我方飛行員猛推油門迎了上去。只見突然一個「後筋鬥」,翻到了我機尾後,對我鎖定。
  • 他用一支輕機槍打啞了日軍據點 卻被長官打了40馬鞭?
    8月22日,12團1連偵察得知日軍的輜重運輸車輛要通過北潘營村一帶。他們立即在一處公路轉彎處設伏。為了確保伏擊成功,一連特意調來了當時部隊中最得力的一件武器——捷克式。悄悄架設在臨近公路的一幢民房上,並且用南瓜葉覆蓋偽裝起來。   日軍的運輸車輛駛入預定區域,指揮員一聲令下,房頂上的捷克式驟然開火,猛烈掃射領頭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