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瀋陽3月27日電 題:虛擬空間演繹「空戰」革命 助部隊戰鬥力提升
作者 王軍 田旭輝 王志佳
波光粼粼的東海上空,駕駛國產某型戰機巡邏的飛行員突然遭遇一次重大敵情——雷達顯示,一架「敵機」侵入領空,正向我方海岸線低空高速飛行!戰鬥瞬間打響,我方飛行員猛推油門迎了上去。只見突然一個「後筋鬥」,翻到了我機尾後,對我鎖定。
「不好!」我方飛行員推桿、橫滾、釋放誘餌彈……動作一氣呵成。「敵」飛彈擦著翼尖呼嘯而過,而我機則以「眼鏡蛇」動作穩穩落到「敵」後,將飛彈發射光標牢牢套住「敵機」……
這是一場發生在「空戰實驗室」的雙機編隊模擬空戰。
「空戰」早已結束,坐在模擬器上的飛行員仍舊汗水涔涔,模擬器逼真的三維立體視景和操作感應讓他如身臨其境,經歷了生死瞬間。而他的對手,扮演「藍軍」的戰友就在5米遠外的一臺飛行模擬器上衝他伸出大拇指……
實戰標準練飛行,實裝對抗練戰術,在空軍某飛行學院飛行仿真技術研究所變為現實。
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戰鬥力效益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飛行員E。林克為了便於儀表飛行,製作了一個地面練習裝置,被稱作林克練習器,這也是當代飛行模擬器的原型。二戰後,飛行模擬器已發展成為軍、民用航空領域不可或缺的訓練器材。到80年代中期,美軍興起了第二次訓練革命,廣泛開展了以計算機模擬為核心的模擬化訓練。從此,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逐漸把模擬訓練納入正規的軍事訓練體系,成為提高軍隊訓練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研究所所長謝東來告訴記者,他們近10年為各部隊裝備的70多臺飛行模擬器,從2002年至今已組織空軍飛行人員模擬訓練累計15000多小時,節約巨額訓練經費。
然而,相比於令人驚愕的經濟效益,飛行模擬訓練帶來的軍事訓練效益意義更加重大。
「郭主任,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們的飛行員全部改裝成功了!」2011年4月,研究所模擬訓練中心主任郭雷接到空軍航空兵某團的電話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原來,該團去年受領了讓一代機飛行員直上三代機的改裝任務。面對艱巨任務,該團第一時間想到了讓飛行員到該研究所飛三代機模擬器,為改裝打基礎。為了儘快讓飛行員掌握駕駛技術,研究所專門讓負責三代戰機模擬飛行的張明武教員耐心講解、輔導。經過50多個日夜的刻苦訓練,改裝飛行員順利掌握三代機飛行技巧。
飛行是公認的高技術、高風險、高耗費的職業。一架飛機幾千萬甚至幾個億,諸如特情處置這樣的訓練並不能在實裝訓練中進行,弄不好就要機毀人亡。謝東來所長介紹,模擬訓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不受時間、地點和天氣的限制,可以訓練在飛機上無法訓練的雷雨、大風等惡劣複雜天氣,空中發動機停車、液壓系統失效等幾十種特情處置和打彈等課目。
前些年,海軍剛裝備某型三代戰機時,曾專門選派飛行員到該所進行飛行模擬訓練。巧合的是,海軍某航空兵部隊在首次實裝飛行中遇到了單發停車的重大特情,這時,海軍飛行員嫻熟沉著地依照模擬訓練處置經驗成功化解特情,成為飛行仿真領域的一段佳話。
讓體系對抗能力在「實驗室」裡提升
幾年前,為了解部隊需要,以所長謝東來為組長的調研小組一頭扎進了部隊。「老謝,我們搞對抗完全是『自己』打『自己』,要研究你就研究真正的主戰飛機模擬器,瞄準實戰成體系模擬訓練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戰鬥力!」在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的話讓謝東來眼前一亮。
一次,在全軍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成果展示會上,大屏幕上的巨大球形艙引起了眾人的注意。這是該所代表空軍演示的某飛機戰術對抗訓練模擬器。在觀眾的注目下,一位飛行員跨進1:1的高仿真座艙,「啟動」、「滑行」、「起飛」,一場激烈的「空戰」迅速展開。艙內的球形立體視景飛快地旋轉、變幻,演繹著飛行員劇烈的空中戰術動作,戰至驚險處,有觀眾緊張得叫出聲來……
該飛機戰術對抗訓練模擬器,是該研究所歷時3年之作,可以逼真模擬某型戰機的作戰特性,徹底解決了空戰對抗訓練「對手不像」的問題,為我軍飛行員戰術訓練中針對性戰術模擬對抗演練提供了可能,其重大軍事意義不言而喻。
這種新型模擬器的研製成功,標誌著該所的飛行模擬器研發思路從「以基本駕駛技術為主的基礎訓練」向著「以戰術對抗訓練和大規模三軍合同聯網訓練為主」的方向轉變。
該所以空軍轉型建設為契機,把提高部隊基於信息化體系對抗能力作為主攻對象,在該型模擬器基礎上研發了戰術對抗模擬系統,最多可進行數十臺模擬器聯網對抗,為空軍進行對抗演習提供了堅實的信息化訓練平臺。
一項項信息化成果並沒有讓研究所科研人員自滿,他們認識到,大型聯網對抗系統雖然功能強大,逼真度高,但聯網對抗模擬系統需要數臺甚至數十臺模擬器組成,造價高、體積大,不易為航空兵團、大隊普遍推廣。
「一定要讓更多地飛行人員能參與聯網模擬對抗,提高整體戰鬥力!」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經過科研人員夜以繼日攻關,「團、大隊聯網對抗模擬訓練系統」成功研製,造價僅為同類大型模擬系統的5%,不但高仿真、體積小,還可以與大型、同類多機聯網合成戰術模擬演練,更具有模擬發射飛彈、戰術評估等功能,非常適合普及到航空兵的飛行大隊。
讓虛擬的天空變得更加高遠
該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飛行仿真研究的機構之一。他們1974年成功研製出的某型轟炸機儀表飛行模擬器,開創了空軍飛行模擬訓練的先河;2001年,成功研製出某型三代機飛行模擬器,填補了我國三代戰機的全任務仿真訓練空白;2010年,又成功研製出某飛機模擬器,具有裡程碑意義。組建以來,他們研製生產的飛行模擬器已遍布陸、海、空三軍部隊。
為滿足部隊急需,研究所每年都要深入陸海空三軍部隊訓練一線調研論證。前些年,海航某部急需戰術領航轟炸訓練器材,他們便及時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計算機控制的全視景戰術領航轟炸模擬器;當聽說失速螺旋飛行狀態威脅飛行安全時,他們記錄了螺旋飛行物理變化過程中的上萬個數據,終於研製出了能飛螺旋的球型飛行模擬器;當聽說機載飛彈因價格驚人而導致飛行員很少打彈時,他們便積極克服火控系統精密度高、難度大的困難,成功研製了飛彈彈道仿真……
軍民融合式發展是該所近幾年創新發展的新動力引擎。幾年前,他們領受了某型飛機工程模擬器的研發任務。研究所此前從未接觸過工程模擬器的研製工作,許多技術和相關數據都不掌握。怎麼辦?面對困難研究所另闢蹊徑,他們打破過去自我壟斷、自主研製的傳統研製模式,與生產該型飛機的某飛機製造公司強強聯合,最終項目順利完成。
30多年來,該研究所先後填補58項軍內外仿真技術領域空白,創造了我國仿真技術領域46項第一。48項成果連獲軍隊、國家科技大獎,其中1項國家科技大會獎、8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