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習主席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武警森林部隊忠實履行保衛國家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的職能和使命,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道理。
面對霧霾常態化、森林火災頻繁發生、一些物種瀕臨滅絕……日漸惡化的環境與生態危機,不斷向人們敲響生態安全的警鐘。為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武警森林部隊大力加強以「五個轉變」為主要標誌的現代化建設,為保衛國家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寧可千日無火,不可一日不防。這支部隊每年累計動用12萬人次進駐深山老林,通過靠前駐防、兵力前置,以最快速度控制火場,防止小火釀成大災,實現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標。林業系統專家如此評價這支部隊:武警森林部隊已建成全域覆蓋的防火滅火作戰指揮信息系統,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滅火作戰模式,為保護國家森林資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嚴峻的生態形勢威脅著建設美麗中國的藍圖,讓「5·6」大火的悲劇不再重演,是他們忠誠於使命的錚錚誓言——
「綠色中國夢」的使命催徵
假如類似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災的情況再次發生,多久才能撲滅?一直以來,這個巨大的問號始終鐫刻在武警森林部隊官兵的心間。
這場發生在黑龍江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持續近1個月,將70萬公頃森林化為灰燼,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億多元,間接損失200多億元,而當年,我國的GDP總量剛剛突破一萬億元。為了撲滅這場大火,武警森林部隊3000餘名官兵轉戰54個火場,捨生忘死,前後耗時28天。大火過後的焦土,化為灰燼的林木,猶如一個個黑色的驚嘆號矗立在大興安嶺林區,時刻提醒著人們:美麗而又脆弱的綠色需要專業化撲火部隊的守護。
國家林業部門的統計顯示:1950年至2013年的63年間,我國累計發生森林火災80.1萬起,受災森林面積3807萬公頃。科學家早已不止一次地警示:不保護好森林資源,地球將出現比任何問題都要難對付的嚴重生態危機,這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
正因如此,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生態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立論「生態文明」,成為一大亮點。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綠色中國夢,是暢想,更是使命催徵。在「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偉大徵程中,需要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護綠尖兵。
歷史的重任,落在了當代武警森林部隊官兵的肩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習發達國家森林消防的先進戰法,換腦抓建成為他們闊步未來的基點——
「遭遇戰」引發頭腦風暴
時間回溯至2007年8月,希臘發生了150年來世界最大的森林火災,過火面積超過1500平方公裡,火情引發世界關注。
希臘撲火的12個晝夜,武警森林指揮部機關燈火通明,官兵們密切關注著火情詳報。20餘顆衛星、19架大型固定翼飛機、18架直升機、500餘大型機械聯合行動的細節,成為指揮部黨委「一班人」關注的焦點。
反思與觀察同步進行。2006年大興安嶺發生火災,我萬餘名參戰官兵同樣苦戰12個晝夜,撲滅的火線卻僅有200多公裡。戰鬥力懸殊至斯,如何擔當重任,履行好保護林業生態的職責使命?
一場不期而至的「遭遇戰」,讓官兵們看到了自身建設存在的差距,也為武警森林部隊加速奔向現代化埋下了深遠「伏筆」。
2010年,觀戰俄羅斯滅火,更加堅定了指揮部黨委「一班人」推動部隊實現信息化條件下機械作戰轉型的決心。那場大火,俄羅斯動用的機械設備超過2.65萬臺,其中包括56架飛機,不僅機械化程度高,而且全面展示了信息化條件下地空結合滅火戰法的運用。
2011年,在討論武警森林部隊現代化建設的專題黨委會上,氣氛凝重。政委亢進忠用一句古訓提醒與會者:「憂先於事者,不及於憂;事至而憂者,無及於事。」
當年的會議記錄,幾乎是一份「戰役檢討」,清晰地鐫刻下黨委「一班人」的覺醒與反思——
「縱觀部隊發展歷程,風力滅火機、油鋸、滅火水泵等機械化設備,沒能脫離以人為基礎的單人、單機、單組作戰模式。不善於運用配發的大型機械化裝備……」
「火場一線作戰,因無法與參戰梯隊保持實時聯絡,不知參戰部隊動態作戰情況,遲遲不能定下作戰決心;滅火梯隊間完全依靠對講機,超短波通信受地形條件限制,經常發生前指與一線部隊失聯情況……」
「當前,森林消防存在預警系統不完善,林區道路規劃不科學,蓄水池和輸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嚴重製約著以水為主的滅火戰法的實施……」
剝繭抽絲理出問題主線。信息化條件下機械滅火的新理念尚未在各級心中生根,才引發了滅火手段落後、撲火戰法滯澀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換腦」,迫在眉睫。司令員何宏成介紹說,兩次「遭遇戰」的最大「戰利品」,就是讓新戰法、新理念真正入腦入心!
不久,《加速推進武警森林部隊現代化建設意見》出臺,旨在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五個轉變」,成為部隊整體作戰能力提升首當其衝的突破口。
戰鬥力的基本要素是人、武器及人與武器的結合,依靠科技實現「五個轉變」,是他們屢建奇功的秘訣——
用信息化擦亮「金剛鑽」
「我是黑龍江大興安嶺支隊特種分隊班長張奇,我在東經××度、北緯××度,在我西北約1000米,為高強度樹冠火,風向東南、風力約6米每秒,建議前線指揮部機降50名突擊隊員,並增派直升機灑水滅火!」
「我是雲南騰衝中隊火場觀察員李志凱,我所在火場位置可燃物載量大,火勢異常兇猛,建議增派10名水泵手!」
「西線火頭已經突破預先設置的隔離帶,命令四川臥龍中隊派出30名官兵堵截火頭!」
……
聯合前指決心、一線指揮員對火場態勢判斷、一線滅火隊員作戰狀態等,通過火場衛星、戰區短波網,源源不斷地傳匯到數千公裡外的武警森林指揮部指揮中心。
與此同時,指揮中心參謀正依託網上作戰支持系統,在戰區三維數字地圖上實時標註出滅火作戰態勢,調閱氣象信息網的氣象信息;指揮作戰的首長,根據火場的氣象信息、地理信息、火情態勢,迅速下達作戰命令。各部根據作戰決心進行戰鬥部署,參戰官兵通過頭盔式對講機明確作戰分工。
這是記者在武警森林指揮部看到的一個實景。這一天,全國共發生20餘起森林火災,指揮中心忙而不亂。
當天,雲南境內同時發生12起火災。定下決心後,雲南森林總隊5小時內向所有火場集結了足夠兵力,給水泵分隊長距離接力給水,火場實現了全面「水覆蓋」。僅10個小時,12個火場的明火就被全部撲滅。
快捷高效的信息化指揮作戰模式的形成,得益於武警森林部隊以戰鬥力為根本標準,強力推進的「五個轉變」。
——滅火手段由以風為主向以水為主轉變。2999臺可攜式消防水泵、5985臺背負式滅火水槍、11輛水帶管線車等列裝,尋找建設水源3000餘處,初步形成水泵、水囊、消防車短程供水,輸水管線系統遠程輸水,特殊地形直升機投水模式。
——滅火方式由人力型向機械化轉變。72輛履帶式森林消防車、30輛衛星綜合通信車、414輛越野型運兵客車、25個單兵滅火彈發射器等裝備部隊,化學滅火發射炮等新型裝備立項研發,努力打造森林滅火「撒手鐧」。
——滅火指揮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在作戰指揮中心建成「雲計算中心」,擴容「三網一系統」,增建衛星固定站,北鬥定位終端配備到班,完善駐防地區二維、三維地圖、遙感影像、林區資源、作戰信息、編制裝備等數據資源。
——滅火戰法由地面作戰向立體作戰轉變。2011年1月直升機支隊大慶基地啟用,列裝8架直升機,研訓10多項空中滅火戰法,填補國內外航空滅火空白;雲南計劃再裝備10架,逐步打造集運輸、滅火作戰等功能於一體的空中勁旅。
——滅火組織形式由以我為主向軍警民協同轉變。按照平時聯訓、防期聯防、戰時聯合思路,建立健全國家林業局、省市林業廳和區縣林業局三級應急響應機制,努力實現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少的兵力,發揮最大滅火效能的目標。
縱深變革換來氣象一新。目前,信息化條件下機械滅火的戰法已在武警森林部隊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特種分隊員,可以像張奇一樣,手持北鬥定位終端,引導直升機吊桶灑水滅火。
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不拘一格組建的人才方陣,成為他們高擎國家隊、突擊隊旗幟的力量源泉——
廣聚英才護航「生態中國」
人才!人才!人才!信息化大發展的時代在呼喚,構建生態中國的藍圖在呼喚,武警森林部隊現代化建設的使命在呼喚!
歷經2002年、2007年的兩次增編,加之作戰分類越來越細,大批新式滅火器材列裝部隊,人才短缺成為制約武警森林部隊走向現代化的最大障礙。
「成就事業,需要萬千人才矢志奮鬥;建設現代化武警森林部隊,人才是第一要務。」該部政治部主任郭小平緊盯成事立業之本。
苗中軍,一名來自基層的四級士官,被任命為支隊通信股電臺臺長。
於連合,一名47歲的一級警士長。讓他沒想到的是,支隊分配給他的公寓房,和常委在同一單元。
……
「人才是最可寶貴的,士官隊伍是部隊實現戰鬥力提升的關鍵。要打破常規,把他們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最大限度為他們消除後顧之憂。」這是武警森林部隊抓人才隊伍建設的成功經驗。
「無人區」滅火作戰,通信聯絡是關鍵。苗中軍參加滅火作戰通信保障任務200餘次,次次暢通無阻;組建超短波基站40餘個,成為信息化建設的「兵專家」。他擔綱的「星型拓撲結構超短波轉信組網」課題,被森林部隊推廣,編寫的「無線電通信密語」填補了森林部隊無線電通信代密的空白。擔任臺長後,他不光自己琢磨業務,還手把手帶起了「學生」。現在,臺裡的戰士們也逐漸嶄露頭角,走上了前臺,挑起了大梁。
機械滅火,531裝甲車、俄式履帶牽引車等特種車輛是「王牌」。入伍27年,於連合有26年是在與特種車輛打交道,先後維修車輛四千多臺次,研究出40多項革新成果,為部隊節約經費1000多萬元,被國務院授予「撲火尖兵」榮譽稱號,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一等獎。對這樣的人才,從指揮部到總隊,在住房分配、家屬隨軍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確保他們不為家事煩惱,安心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
正確的導向匯聚起強軍的力量。消除了後顧之憂的士官們在崗位上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近年來,全部隊共有434名士官受到武警部隊以上表彰,211名士官榮獲人才獎。這個中堅群體,撐起了武警森林部隊戰鬥力的半壁江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除了保留好有生力量,該部黨委還將視線投向了軍內外,求賢若渴,不拘一格。組建直升機支隊時,面對飛行員緊缺的局面,該部黨委緊緊抓住建設生態中國的有利契機,面向全軍,廣納人才。
王興坤是陸航某團最早放單飛、最年輕的一級飛行員,前程似錦。為了說服他支援家鄉生態建設,總隊、支隊領導數次登門拜訪,動之以情。被森林部隊的誠意所打動,王興坤正式加盟。他研訓的「四機跟進吊桶灑水」等10多個空中滅火戰法,填補了我國森林航空消防空白;研裝的林區巡護可視化等10餘項信息化系統,開創遂行多樣化任務空中實時傳輸的先河。
3年來,經過嚴格選調,直升機支隊已經形成以4名特級、34名三級飛行員為主體的人才方陣,為武警森林航空部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傾力聚萬千智慧,只為譜強軍新篇。目前,一支通曉信息化條件下機械滅火戰法,熟練掌握直升機、滅火炮、裝甲車操控技術的新型人才隊伍已經在武警森林部隊形成規模。他們引領著這支部隊加快推進現代化的今天,也護衛著中國走向充溢著綠色希望的未來!(張曉慶 特約記者 陳維奇 崔繼承 本報記者 趙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