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蒙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模式 臨沂全面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試點...

2021-01-07 瀟湘晨報

為全面推進國有林場省級林長示範點暨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森林質量提升改造工作,實現沂蒙生態林業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今年3月中旬,臨沂在蒙陰縣天麻林場召開的省級林長示範點暨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森林質量提升推進會,正式吹響了省級林長示範點森林質量提升的號角。

造林綠化、森林質量提升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內容,已成為提升生態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的治本之策。當前,臨沂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基本林情仍然沒有改變,森林資源整體質量不高、功能脆弱,仍然是我市林業生態建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為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營造全民參與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氛圍,今年,臨沂造林綠化工作將繼續深入開展「綠滿沂蒙」行動,以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為統領,紮實推進荒山綠化彩化、綠色廊道建設、森林質量提升和鄉村綠化美化等工作,計劃新造林10萬畝,進一步提升全市林木綠化率。

2019年是臨沂林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這一年中,臨沂以推行林長制為總抓手,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並取得顯著成效,大力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協同發展,全市林業各項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就,臨沂推進林長制的典型經驗做法還在全省推廣。數據顯示,2019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市新造林13.7萬畝,有林地面積582.3萬畝,森林覆蓋率23.06%。

蒙山林業生態區域作為臨沂林生態核心區,既是省級林長示範點,也是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還是市林業局「縱向抓攻堅」2020年森林質量提升任務所在區。區域內樹種以松柏類為主,林分結構單一,且多為純林、同齡林,混交林比例過低,林木生長緩慢,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未達到最大化,特別是作為該區域生態防護林骨架的國有林場大都建成於上世紀60年代,全部為人工林,主要樹種以黑松、側柏、刺槐、赤松等為主,林齡多數已達到60年以上,林木老化、病蟲害現象嚴重,病死樹、衰弱樹不斷增多,生態防護效果降低,亟須進行質量提升、更新和低效林改造。

全面提升蒙山林業生態核心區的森林質量,已到了一個關鍵時間節點,須痛下決心,打好打贏保護沂蒙山底色的攻堅戰。針對蒙山區域林分結構單一,密度過大,枯死、瀕死退化林木不斷增多的實際,臨沂林業部門將採取先行試點的思路,今年先行選擇位於蒙山生態核心區的國有萬壽宮、大窪、明光寺、天麻、塔山5處林場,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試點工程。計劃完成萬壽宮林場森林質量提升100畝,大窪林場森林質量提升270畝,明光寺林場森林質量提升160畝,天麻林場森林質量提升600畝,塔山林場森林質量提升250畝,打造5處森林經營樣板林,探索適合蒙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的模式。

蒙山生態核心區的5處示範點將嚴格遵循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按照森林演替規律,對現有林分結構進行人工幹預,對保留的目標樹進行定向培育復壯,採取去弱留壯、去小留大、去常規樹種留鄉土樹種或稀有特色樹種等方式,降低密度,打開林窗,培養好目標樹,逐步提高林木樹勢,達到林分結構更加合理的狀態。同時,對枯死木、病死木、有害木進行徹底清理,在林間空地處補植稀有樹種、鄉土樹種、彩葉樹種,最大限度地改善示範點內林木生長環境,打造林分結構合理、混交異齡復層、多樹種、多色彩、喬灌草搭配、生態效益高的健康森林,為下步面上推廣提供整套可複製的經驗。目前,5處示範點已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完成森林質量提升680畝。

在取得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接下來,臨沂林業部門還將以區域內8處國有林場為重點,嚴格按照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森林經營培育,修復枯死、瀕死、過熟退化防護林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5%,構建混交、異齡、復層、多彩、健康的森林景觀,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而維護蒙山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安全性,加快建成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經營支撐體系,切實保護好沂蒙山的生態底色。

【來源:琅琊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髮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
  • 「政策資訊」水利部部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三)通過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完整性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決定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必須樹立大局觀、全局觀,算清長遠帳、整體帳,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來統籌考慮、綜合施策。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髮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
  • 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髮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
  • 新疆加快構建健康穩定森林生態系統
    2021-01-15 09:46:14    華夏經緯網   從新疆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採取嚴格措施保護所有天然林,加快構建以天然林為主體的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自治區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
    3.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調查研究海南省藍碳生態系統的分布狀況以及增匯的路徑和潛力,在部分區域開展不同類型的碳匯試點。保護修復現有的藍碳生態系統。結合海洋生態牧場建設,試點研究生態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模式。開展藍碳標準體系和交易機制研究,依法合規探索設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三)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質量鞏固提升機制1.持續保持優良空氣品質。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髮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髮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立足黃河流域各地生態保護治理任務不同特點,遵循「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原則,探索建立具有示範意義的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模式,強化聯防聯控、流域共治和保護協作
  • 我國森林、溼地、荒漠及生態系統修復取得重大進展
    我國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成效顯著  張建龍介紹,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森林、溼地、荒漠及其生態系統的修復,以及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成為全球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的一大亮點。  一是森林資源持續增長。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加強保護修復 草原生態質量明顯提高...
    在國家層面,草原行政管理機構的層級得到大幅提升,充分體現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突出了草原保護修復,理順了草原管理體制,為推進草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更加堅實的體制基礎,草原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 3部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
    《規劃》圍繞全面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的總目標,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提出了「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堅持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等基本原則,明確了到2035年全國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要目標,並細化了2020年底前、2021—2025年、2026—2035年等3個時間節點的重點任務
  • 粵北南嶺山區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已投71億元!
    2018 年 10 月,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被自然資源部等三部委確定為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入圍項目。如今試點情況如何?11 月 30 日,記者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止今年 10 月底,項目已完成實際投資 71 億元,預計年底前可完成主體工程項目 42 個。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規劃》稱,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呈現穩中向好趨勢,各類自然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穩定性逐步增強,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質量持續改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功能穩步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築。
  •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的通知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持以生態保護修復為主,加快國土綠化進度,加強森林經營,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齊全、持續高效的林業生態防護體系。對國土綠化、森林城市建設、森林質量提升、森林及溼地資源保護、綠色富民產業等內容進行全面規劃,構築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 瀟湘林業70年丨實施全範圍生態提質——湖南林業發展成就之生態...
    紅網時刻記者 李璐 長沙報導近年來,湖南林業造林的重點已由造商品林轉變為複合型生態系統修復。根據湖南生態實際,全省堅持多層面協調並進,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有效提升了「一湖三山四水」生態承載力,使生態環境成為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為生態強省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 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髮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
  • 種一片「水下森林」 還一條潔淨河道 王店鎮修復水生態為美麗河湖...
    日前,記者來到王店鎮建林村聚寶灣看到,有一條名為徐寶村浜的河道水下藏著生態修復「密碼」。   記者了解到,徐寶村浜是一條斷頭浜,河道全長約1050米,平均河寬16米。雖然該河道沿線已經截汙納管,但由於河道內部水體生態系統功能匱乏,水體自淨能力較弱,下雨天仍然會有部分汙水倒灌,水體會呈現黃綠色。自從去年開始打造「水下森林」,這條河道正在逐步恢復「水清、流暢、岸綠、景美」面貌。
  • 國家森林: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模式
    根據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的要求,亟須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森林資源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統一行使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職責勢在必行。  事實上,中國目前已經具備建立國家森林體系的良好基礎,這就是國有林區和國家重點公益林。
  • 全面推行林長制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林草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我國森林覆蓋率23.04%,低於全球30.7%的平均水平,特別是人均森林面積不足世界人均森林面積的1/3。總體而言,我國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產品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所以在繼續加大林草生態建設的同時,必須構建最嚴格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制度體系。
  • 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
    積極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探索投融資、建設維護、運營管理等模式。加快推進白城市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爭取將省內其他城市列入國家試點政策支持範圍,提升城市綠地匯聚雨水、蓄洪排澇、淨化生態功能。統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高城市土地綜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