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國有林場省級林長示範點暨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森林質量提升改造工作,實現沂蒙生態林業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今年3月中旬,臨沂在蒙陰縣天麻林場召開的省級林長示範點暨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森林質量提升推進會,正式吹響了省級林長示範點森林質量提升的號角。
造林綠化、森林質量提升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內容,已成為提升生態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的治本之策。當前,臨沂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基本林情仍然沒有改變,森林資源整體質量不高、功能脆弱,仍然是我市林業生態建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為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營造全民參與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氛圍,今年,臨沂造林綠化工作將繼續深入開展「綠滿沂蒙」行動,以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為統領,紮實推進荒山綠化彩化、綠色廊道建設、森林質量提升和鄉村綠化美化等工作,計劃新造林10萬畝,進一步提升全市林木綠化率。
2019年是臨沂林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這一年中,臨沂以推行林長制為總抓手,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並取得顯著成效,大力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協同發展,全市林業各項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就,臨沂推進林長制的典型經驗做法還在全省推廣。數據顯示,2019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市新造林13.7萬畝,有林地面積582.3萬畝,森林覆蓋率23.06%。
蒙山林業生態區域作為臨沂林生態核心區,既是省級林長示範點,也是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還是市林業局「縱向抓攻堅」2020年森林質量提升任務所在區。區域內樹種以松柏類為主,林分結構單一,且多為純林、同齡林,混交林比例過低,林木生長緩慢,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未達到最大化,特別是作為該區域生態防護林骨架的國有林場大都建成於上世紀60年代,全部為人工林,主要樹種以黑松、側柏、刺槐、赤松等為主,林齡多數已達到60年以上,林木老化、病蟲害現象嚴重,病死樹、衰弱樹不斷增多,生態防護效果降低,亟須進行質量提升、更新和低效林改造。
全面提升蒙山林業生態核心區的森林質量,已到了一個關鍵時間節點,須痛下決心,打好打贏保護沂蒙山底色的攻堅戰。針對蒙山區域林分結構單一,密度過大,枯死、瀕死退化林木不斷增多的實際,臨沂林業部門將採取先行試點的思路,今年先行選擇位於蒙山生態核心區的國有萬壽宮、大窪、明光寺、天麻、塔山5處林場,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試點工程。計劃完成萬壽宮林場森林質量提升100畝,大窪林場森林質量提升270畝,明光寺林場森林質量提升160畝,天麻林場森林質量提升600畝,塔山林場森林質量提升250畝,打造5處森林經營樣板林,探索適合蒙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的模式。
蒙山生態核心區的5處示範點將嚴格遵循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按照森林演替規律,對現有林分結構進行人工幹預,對保留的目標樹進行定向培育復壯,採取去弱留壯、去小留大、去常規樹種留鄉土樹種或稀有特色樹種等方式,降低密度,打開林窗,培養好目標樹,逐步提高林木樹勢,達到林分結構更加合理的狀態。同時,對枯死木、病死木、有害木進行徹底清理,在林間空地處補植稀有樹種、鄉土樹種、彩葉樹種,最大限度地改善示範點內林木生長環境,打造林分結構合理、混交異齡復層、多樹種、多色彩、喬灌草搭配、生態效益高的健康森林,為下步面上推廣提供整套可複製的經驗。目前,5處示範點已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完成森林質量提升680畝。
在取得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接下來,臨沂林業部門還將以區域內8處國有林場為重點,嚴格按照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森林經營培育,修復枯死、瀕死、過熟退化防護林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5%,構建混交、異齡、復層、多彩、健康的森林景觀,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而維護蒙山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安全性,加快建成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經營支撐體系,切實保護好沂蒙山的生態底色。
【來源:琅琊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