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的湘江。圖/陳杰
編者按:自1950年湖南省政府單獨設立湖南省林業局以來,湖南林業已走過70年的光輝歷程。70年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積極投身生態建設,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唯美動人的綠色旋律,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把綠水青山打造成湖南的一張靚麗名片,為建設生態強省、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紅網時刻推出《湖南林業70年》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紅網時刻記者 李璐 長沙報導
近年來,湖南林業造林的重點已由造商品林轉變為複合型生態系統修復。根據湖南生態實際,全省堅持多層面協調並進,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有效提升了「一湖三山四水」生態承載力,使生態環境成為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為生態強省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帶」——構建「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態涵養帶
位於湘江一級支流涓水西側的湘潭縣錦石鄉的唐家湖生態溼地。
湘潭縣唐家湖荷花盛開的美景。
近年來,湖南省林業系統推進構建了「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態涵養帶,全流域提質溼地生態系統。例如,在湘、資、沅、澧四水上遊開展了防護林體系建設、生態公益林、天然林管護等工程,以洞庭湖為重點實施了溼地保護恢復、退耕還溼、溼地生態效益補償等項目,改善了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區的生態質量。
同時,在湘江全流域推進退耕還林還溼試點。從湘江幹流或主要支流沿岸擴展到覆蓋「四水」流域,開展退耕還林還溼,營造人工溼地 - 森林生態系統,涵蓋14個市州47個縣市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溼面積2466.66公頃。
在此基礎上,又選取祁東縣、城步縣等21個縣市區開展小微溼地保護與建設試點130多公頃,探索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改善水生態環境的新模式。開展了洞庭湖溼地的非溼地生態功能整治,全面退出了環湖造紙汙染企業,積極穩妥清退洞庭湖區自然保護區內的歐美黑楊2.18萬公頃,生態修復清理跡地及洲灘、岸線2.15萬公頃。推進洞庭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重大工程,修復了由於非法採砂、矮圍種養、楊樹栽植等引起的溼地退化。
在洞庭湖漫步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麋鹿。
左邊黃嘴為中白鷺,右邊是小白鷺。
湖南省把自然保護地作為洞庭湖溼地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全面排查和整治自然保護地內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督導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長江經濟帶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等涉林整改問題,有效維護了洞庭湖溼地的原真性和系統性。
現在,洞庭湖越冬候鳥達24.7萬隻,有麋鹿210餘頭、江豚120餘頭,青頭潛鴨等珍稀瀕危物種數量也明顯增加。
「點」——推進長株潭生態綠心修復
俯瞰生態綠心,昭山。圖/陳杰
近年來,湖南省積極開展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裸露山地造林,結合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裸露山地摸底情況,編制下發了《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裸露山地造林方案》《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違法違規項目及工業企業退出後復綠標準》。完成了「裸露山地」造林274.53公頃,基本實現了裸露山地綠化全覆蓋。
長沙市集中力量開展了綠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攻城拔寨啃下了一個個礦山修復「硬骨頭」,完成面積50.68公頃;株洲市成立綠心保護領導小組,完成綠心復綠127.85公頃,其中石峰區按照「三年培育、五年復綠、十年成林」的總體思路,採取育苗、造林、管護「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方式,綠心地區裸露山地造林初見成效;湘潭市制定了《生態綠心區復綠補綠插綠五年行動方案》,將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完成綠心復綠97.77公頃。
「線」——開展國土綠化 建設生態廊道
《湖南省省級生態廊道建設總體規劃》布局圖。
野生動物通道建設願景圖。在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閒空間的同時,也保證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遷徙通道。
省級生態廊道試點示範,圖為株洲市石峰區九郎山長株潭綠道。
在「線」上,近年來,湖南有序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其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生態廊道建設」被寫入2020年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編制了省級生態廊道建設總體規劃,明確了構建「三山」大尺度生態廊道、「一湖四水」中尺度生態廊道、「骨幹路網」小尺度生態廊道、「一心一帶九核「等生態廊道重要節點為主體的網狀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在長江岸線湖南段等地開展了省級生態廊道建設試點,省市縣三級生態廊道建設布局初步成。
在省林業局與省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湖南省省級生態廊道建設總體規劃》中,力爭在2023年全面完成省級生態廊道建設。屆時,30條重要省級生態廊道依託河流水系、山脈和道路,將把散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串成一條條靚麗的風景線。這對提升全省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動生態建設向整體化、系統化、生態化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片」——推進生態脆弱區修復
在「片」上,全省推進了生態脆弱區修復,累計退耕還林143.98萬公頃,工程建設區內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石漠化綜合治理圍繞植被恢復重點實施林草工程,在32個石漠化治理重點縣(市、區)完成人工造林5.18萬公頃、封山育林9.67萬公頃。
同時,加強對石漠化形成機理、石漠化植被恢復規律等研究,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技術問題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破解難題,積極探索並大力推廣高效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從2012年開始,湖南省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合作,開展了石漠化地區常綠闊葉樹恢復課題研究,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了石漠化治理科技水平。
「面」——開展草原生態修復
南山牧場一隅。
仰天湖草原一隅。
雲霧繚繞的燕子山草原。
草原承擔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運動休閒等重要功能。
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草原覆蓋著許多不能生長森林或不宜開墾為農田的生態環境較嚴酷的地區,完好的天然草原不僅具有截留降水的功能,而且比空曠裸地有更高的滲透性和保水能力,對涵養土地中的水分有著重要的意義,湖南的高山草原是省內外多條河流的源頭。
根據湖南省林業局2018年草地資源清查結果,湖南草原面積為116.69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5.5%,是我國南方草原面積最大的省區之一。在草原生態修複方面,湖南省也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2018年,在政府機構改革中,草原監督管理職責被納入林業部門的職責範圍。湖南林業部門按照草原功能由生產生態兼顧轉變到生態優先的原則,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加強草原監督管理,推動草原禁牧輪牧休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實,促進草原資源的規範管理和科學合理利用。
湖南選擇了生態脆弱區草原進行治理修復和保護試點或試驗,探索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的模式和路徑:在郴州仰天湖大草原、江永燕子山生態大草原、桑植南灘草場和新寧黃金牧場進行試點,選擇適宜的草種,快速恢復植被,更好地發展草原的生態功能、美學功能和生產功能。此外,還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制度,對全省重點水源保護區、重度退化草地實行禁牧制度,對部分中度和輕度退化草地實行休牧、輪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