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生態扶貧讓環境優日子美
我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標準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要求,生態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圖為沽源縣大石砬村植樹造林現場。(資料圖片) 通訊員 姚偉強 攝
近日,在沽源縣大石砬村,藍藍的天空下,松林蒼翠挺拔,紅牆在積雪的映襯下顯得色彩濃烈,田地裡則是一望無際的銀白,整個村莊猶如一幅油畫一般。
儘管天氣寒冷,71歲的衡長明仍然經常到金蓮花種植基地轉一轉:「這300畝是今年新栽植的,你看,它們長得多好。有了它們,俺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收入了。」
「隨著扶貧工作隊生態扶貧不斷發力,大石砬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9年的9120元。2019年全村脫貧出列。以前村裡窮,少有女子願意嫁過來。2018年以來,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9名大齡男村民娶了媳婦。」省林業和草原局駐該村第一書記田建輝介紹。
2017年,省林草局的駐村幹部來到該村。4年來,村裡造林3600多畝,惠及貧困人口297戶、639人,人均增收2000元;實施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利用省林草局支持的花卉項目資金,與沽源縣億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900畝富硒金蓮花產業園;爭取到中幼林撫育項目資金100萬元,增設護林員崗位79個,人均年增收4200元。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標準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要求,生態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安排62個貧困縣省級以上林業草原投資達132.9億元,佔同期總量的61.52%,超過資金安排比例不低於40%的目標,累計安排10個深度貧困地區縣專項資金62.6億元。
為做好生態扶貧工作,我省先後印發《關於扶持發展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的指導意見》《貧困地區貧困村村莊綠化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林業生態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林業草原生態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對生態扶貧工作進行部署,將各項任務分解納入到年度工作計劃。
張家口市明確要求林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帶動貧困人口參與人數不低於20%;2018年,隆化縣成立隆化潤民造林專業合作社,成員中貧困戶佔比88%,除了勞動收入,年底每個貧困戶能得到500元分紅……狠抓生態工程建設助推精準扶貧,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不斷向貧困地區傾斜。2016至2020年,62個貧困縣共完成營造林1895萬畝,超額完成2016至2020年貧困地區營造林1000萬畝的目標。結合重大生態工程,我省還在貧困地區構建了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精準脫貧模式,最大限度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造林工程,幫助他們成功脫貧。
為進一步鞏固貧困地區生態扶貧成果,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我省通過重點扶持和積極推動名優經濟林、林下經濟、花卉苗木等產業項目,全力助推貧困地區林草特色產業脫貧。
2016至2020年,全省林果花卉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安排貧困縣6000萬元。截至2018年底,全省貧困地區經濟林總面積發展到1800萬畝,建成121個觀光採摘基地和高標準現代林果示範園區。2019至2020年,繼續支持62個貧困縣新發展經濟林27.48萬畝,提質增效面積達到77.7萬畝;新增林下經濟經營面積75.82萬畝,生態產業帶動效應不斷提升。
林子多了,貧困群眾的工作崗位也多了。
近日,在雞澤縣徐莊村村頭,千餘畝示範林裡,樹木粗壯結實。「自從種了樹,環境變好了,工作也有了,家門口上班,一年工資上萬元!」負責管護的徐莊村村民胡金梅激動地說。
今年60歲的胡金梅2013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儘管能拿到低保,她還想著趁身體不錯找個工作。前兩年,村幹部找上門來,給她介紹了生態護林員的工作,工作地點就是村東1200畝綠化林,工作是種樹、澆水、管理。有了這份工作,胡金梅重新煥發了青春。她經常早早就到林地幹活兒,越活越精神。
近年來,我省穩步擴大生態護林員選聘規模。2016至2020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10.9421億元。今年,我省在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由2016年的2.3萬人,增長到5.1萬人。隨著護林隊伍規模逐年擴大,森林和草原保護力度不斷加強,脫貧效果也十分顯著。
針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與貧困地區高度耦合的實際,我省也在不斷加大生態補償類資金支持力度。2016至2020年,結合天然林保護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我省積極向貧困地區共安排生態補償類資金30億元。2019年,新增的省級公益林60萬畝全部安排到貧困地區,進一步提升了生態扶貧質量。
來源:河北日報
記者:曹智
原標題:《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北:生態扶貧讓環境優日子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