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嚴格貫徹落實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首要位置,以森林、草原、溼地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為主線,穩生態、重保護,抓修復、推改革,強產業、促發展,努力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雲南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林草生態功能穩步提升。
程海 記者 劉暢 攝
通過積極爭取,促成省委、省政府與原國家林業局2016年籤署了加快推進雲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先後編制了森林經營、溼地公園發展等專項規劃,制定了加快推進金沙江兩岸造林綠化的實施方案,印發了林草貫徹落實長江上遊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在林地管理、溼地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等多方面開展自主創新性立法,累計制定出臺13部雲南省涉林地方性法規和5部政府規章;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主體改革中的「六到位」做法被國家稱為「雲南模式」並向全國推廣,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全省備案國有林場由203個優化整合為141個,管理林地面積由改革前的4074萬畝增加到6187萬畝,位居西南地區第一位,在全國率先開展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出臺地方性法規《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組織制定並發布實施10項國家公園技術標準;制定實施了林草生態紅線、林地和溼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基本建立較為成熟的林草政策體系;將森林、溼地等資源保護指標列入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辦法等,推動地方政府切實承擔起森林資源保護主體責任。
劍川劍湖溼地保護區 記者 張文峰 攝
全面推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償面積從2004年1600萬畝擴大到現在的1.34億畝,補償標準逐年提高,開展天然林商業性停伐、溼地生態效益補償等;全面統籌推進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還草、陡坡地生態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聚焦「三沿」重點區域,以點帶面推進國土山川補綠增綠。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3239.86萬畝,其中,長江流域(7個州市)完成營造林1565.05萬畝,森林面積較2016年增加754萬畝,森林覆蓋率59.62%,較2016年增長2.9個百分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9%,溼地面積472萬畝,較2016年增加20.93萬畝,溼地保護率達到55.43%。
水富境內金沙江河道 記者 劉暢 攝
在我省出臺《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的基礎上,制定印發規範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旅遊活動、邊界確定等文件,出臺地方標準《自然保護區管理規範》,目前全省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360處,總面積8294.6萬畝,佔雲南國土面積的14.32%,保護了長江流域(雲南段)最優質、最精華的景觀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初步打造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地、近地、遷地、離體保護、保存和回歸的保護體系,受保護極小種群植物種類擴大到64種,雲南特有珍稀物種種群數量穩步增加。
下一步,省林業與草原局將繼續推進國土山川綠化,加強森林資源、草原、溼地保護修復,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構建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土生態安全。
統籌:朱毅 段毅
雲報全媒體記者:段曉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