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森工集團)局長、總經理安國通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森工集團)黨委書記張學勤
塑林區生態文明形象 做林業生態建設脊梁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介紹
美麗富饒、瑰麗雄奇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她與廣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相依,與肥沃的松嫩平原相接,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綿延千裡,山巒疊翠,林莽蒼蒼,猶如鑲嵌在祖國北疆的綠色明珠。10.67萬平方公裡的浩瀚林海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的九個旗市,8.87億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積以省為參照居全國第6位,年16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生長量對履行我國政府到2020年森林蓄積增長13億立方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40-45%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承諾具有重要作用。這裡是寒帶植物的王國,野生動物的樂園,1500多條河流、100多個湖泊、1.1萬平方公裡溼地星羅棋布于于林海之中,其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碳匯制氧、淨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裡是黑龍江、松花江的發源地,維繫著呼倫貝爾大草原、松嫩平原乃至整個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被世人稱為「北疆的綠色長城」,被胡錦濤總書記譽為「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
人們盛讚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綠色的立體寶庫」,綠色的王國裡繁衍生息著1046種動物,1688種野生植物;起伏的群山中蘊藏著40多種礦產資源,在歷史上就享有「金鑲邊」的美譽;這裡孕育了「三少民族」的絢爛文化,發祥了鮮卑與蒙古帝國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瑰麗的歷史後院;這裡盡攬春情、夏景、秋實、冬雪於一身,並以她悠遠的歷史,獨特的景觀,豐富的民族與民俗文化,與俄蒙相接的獨有風情,吸引著中外賓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作為國家重要的林木產品生產基地和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森林生態旅遊目的地和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的重要能源後備基地,在生態建設、區域發展、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寧與和諧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片綠色林海的守護和經營者——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成立於1952年,是國家和自治區設立的實施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事業單位;1995年,按照國務院的要求,整合林管局生產經營職能組建了中國內蒙古森林工業集團,同時保留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機構和林業行政管理職能。林管局(森工集團)現有企事業單位42個,其中包括16個森工公司、3個營林局、1個原始林區管護局,其他企事業單位22個,在冊職工20萬人。
「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鑄就了青山常在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揭開了有計劃開發的序幕,按照周總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和劉少奇主席「採育結合」的指示,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風餐露宿,爬冰臥雪,在林海雪原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開發建設歷程,為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累計完成更新造林1843萬畝,生產商品材1.78億立方米,上繳各種稅費170多億元,是國家當期投資的3.8倍。同時,通過安置就業、技術服務、投資建設公益設施和自辦社會事業、提供低價原料等,極大地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天保工程」實施後,林區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護林人」,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生態建設當中,生態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林區森林面積淨增67.45萬公頃,達到817.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8.3個百分點,達到77.99%;活立木總蓄積增加1.2億立方米,達到8.87億立方米,恢復到了開發初期水平;森林面積、蓄積大幅增長,森林質量持續提高,森林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新增林地面積和增加的森林蓄積折算直接經濟價值達700多億元,相當於天保工程同期投入的9.4倍。根據專家研究結果,森林每年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林區僅新增森林蓄積可吸收二氧化碳2.2億噸,釋放氧氣1.93億噸,按國家發改委指導價格每吸收1噸二氧化碳8美元計算,碳匯價值約17.6億美元,匯率按1:6.8計,折人民幣120億元。
歷史上的巨大貢獻,生態建設的巨大成就,是幾代林區人甘於奉獻、不計自身得失的結果。但與生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相比,林區在經濟、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卻成為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體製成為了制約林區發展的「桎梏」。由於一直執行「先生產、後生活」的開發建設方針,加之林業城鎮開發初期是「大企業、小政府」,林區逐步形成了相對獨立封閉,對內全包全管、對外自成體系的特殊社會區域。在行政管理體制上,行政主體不明、執法缺位,與企業經營、社會公益事業管理職能混淆。在經濟發展上,國有經濟一股獨大,森工集團經濟主業不突出,中小企業體制不活,產權體制、經營機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自辦的社會事業不但加重了企業負擔,自身也多年維持著低質量、低工資、高就業的運行狀態。在民生發展上,職工收入長期低下,社會保障內部低水平運行,林區居民的公益政策待遇既不在職工之列又沒有納入屬地居民範圍,與屬地其他居民在收入、公共服務、公益政策享受上形成了新的二元結構。林區人口已經成為落後於農業、畜牧業新的貧困群體,阻礙了構建和諧林區建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將明確思路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核心
2007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時,做出了「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做出貢獻」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建設北方、沿海兩個生態屏障已經上升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面對重大機遇、重要使命,2007年底林管局(森工集團)新組建的班子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在深入分析林區的主體特徵、困難問題、比較優勢、現實機遇後,深刻認識到擺脫「兩危」困境必須深化改革,打破以鄰為「壑」、自我封閉的發展困局。在沒有任何成熟經驗可以照搬照抄的情況下,林管局(森工集團)新班子通過明確林區發展必須融入大局,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做到與社會結合、與市場結合、與發展結合,並最終確定了「解放思想機遇、毫不動搖保生態、只爭朝夕謀發展、關注民生促和諧」的改革發展思路。同時,明確了「強化兩項職能、理順一個關係」的改革方向,即:強化和完善林管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職能,將生態建設職能全部歸位於林管局,通過改革強化林管局履行林業行政事業管理職能的主體地位;強化森工集團的企業經營職能,將企業經營職能全部於歸位於森工集團,通過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理順林管局(森工集團)與屬地政府的關係,將林區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與管理職能有序移交屬地政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林業居民公益政策享受均等化,做到政府社會事業職能到位不缺位,林管局(森工集團)歸位不越位。林區的改革發展思路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家林業局的高度認可,並提出了「闖出重點國有林改革新路」和「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大局」的殷切期望。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最後一年,一場變革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氣勢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湧動。
將深化改革作為突破困境的根本
思路決定出路,細節決定成敗。改革過程艱常艱難,尤如河中破冰,如有閃失就可能帶來不可預計的嚴重後果,而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改革正是林區整體改革的破冰之舉。2007年底,自治區黨委、政府站在建設生態文明、改善林區民生的高度做出了一次性剝離森工集團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改革的重大決策,著力打破「對外自成體系,對內全包全管」的板塊經濟格局,推動公共、公益事業均等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決策一出,林區大地群情振奮,企業辦社會人員更是歡呼雀躍。在自治區的統一部署下,在呼倫貝爾、興安盟屬地黨政的大力支持下,截止2008年6月,林區首批教育、衛生、電視系統138個機構、單位的13088名在職人員和5.3億元資產全部移交屬地政府。移交人員的工資套改和補發工作在2008年底全部完成。第二批移交工作進展順利,正在實質操作當中。自治區領導說,「林區的剝離企業辦社會是具有內蒙古自治區特色的剝離企業辦社會改革」,和以往的文件和改革先例相比,實現了移交範圍、人員確定、編制核定、過渡期、經費承擔方式、增資機制、後期達標投入等七個方面的突破。在推進剝離企業辦社會的同時,與屬地政府協商將林區的公共服務、公益事業全部納入屬地統一規劃,由政府主導發展。要幹事、還要成事,林管局(森工集團)新一屆領導班子履行了承諾,剝離企業辦社會改革如同「春雷」和「號角」,激蕩了林區群眾沉睡許久的改革發展熱情,為「強化兩項職能,理順一個關係」改革思路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破冰之舉帶動林區改革尤如河中冰排已經不可阻擋,企業改制被提到重要日程。能否抓住國家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最後政策機遇成為了關鍵。但是由於林區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職工對改制的不確定性有一定顧慮,牴觸情緒比較強烈。為解決職工改制後的後顧之憂,林管局(森工集團)積極爭取自治區和屬地社會保障部門的支持,從2008年7月1日起,將林區職工的基本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全部納入了屬地統籌,解決了林區社會保險範圍窄、水平低的問題。同時,將林區職工家屬和已脫離森工企業的包括「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一次性安置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各類群體的林區居民納入屬地保障。
社會保障的理順和完善,為實施企業改制掃清了最後障礙。2008年8月,企業改制攻堅戰全面打響。森工採伐以外的所有輔助產業、林產工業和多種經營產業全部納入改制範圍,推動國有資產、國有職工身份「雙退出」,使改制後企業成為「四自一獨」的市場經濟主體,最終實現企業增效發展,職工就業增收的目標。改制伊始,壓力重重。在改制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復存在,金融危機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在國家「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政策時限不足4個月的時間裡,調整幾萬名職工的利益,徹底解決歷史積澱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工作難度前所未有。但是,林區上下堅定了一個信念,「改制是為了謀求林區的長遠發展,為了林區職工群眾的福祉,必須改制,而且必須成功」。在改制工作中,林區始終堅持了人本改制、和諧改制、平穩改制原則,各級領導幹部始終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操作改制,制定了原料保障、預留養老金等優惠政策,積極協調屬地政府,共同扶持改制企業發展,逐項落實了工商註冊、稅費減免、職工社會保障、檔案管理、群團組織屬地化等各項政策。截至2008年底,林區實施改制200企業全部完成了資產處置、工商註冊,選舉產生了新的法人治理結構,並納入了屬地非公經濟範圍,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繼續保持了平穩運營。林區結合改制,自籌資金按「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標準,對3939名全民職工進行了身份補償;與36845名大集體職工解除勞動關係,給予現金補償。對所有轉換身份的職工依法進行了公證。改制使林區的企業煥發了勃勃生機,企業產權明晰了,職工不僅有了工資收入,並且首次有了資產性收入。據林產協會初步統計,2009年,進入協會的51戶木材加工改制企業完成各類產品產量與改制前相當,實現產值4.4億元,盈利2243萬元。
與此同時,為使林區改制工作實現整體聯動,在林管局(森工集團)內部與企業改制同步,全面推進各級機構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壓縮集團公司、森工公司兩級機構編制,精減人員,實行效能化管理。所屬單位由56個調減為42個,林直機關由550人降到476人;全林區科級機構由1305個調減到933個,減少28.5%;科級幹部由3808人減為3243人,減少14.8%。全面規範勞動用工管理,對事業單位和管理人員實行崗位聘用制,對環節幹部實行職務任期聘任制。打破職工身份界限,上收招錄、招聘員工的權力,杜絕了一邊分流人員、一邊無序進人的現象。在勞動分配上,向生產一線、重點崗位、技術崗位傾斜,並深化了森工採伐的生產資料有償轉讓工作。
經受了巨大壓力,承擔了巨大風險,耗費了巨大心血,林區改制工作終至成功,闖出了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的新路,呈現出了科學發展的大好來勢。體制問題全面理順。林區已初步形成了建設完備林業生態體系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體制框架,建設發達林業產業體系的產權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由屬地政府建設管理、與當地同步健康發展的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框架。經濟活力顯著增強。改革不僅精幹了森工主體,林產工業、多種經營等產業在新的體制下,體制機制和資源稟賦優勢也得到了充分顯現,經營者和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被充分調動,使其經營活力和抵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林區的改制企業實現了平穩過渡和發展,大多出現了經濟增長、職工增資的好勢頭。森工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林區的改制工作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與屬地黨政建立了同呼吸、共命運、一體化、一條心的發展格局。
將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林區的立足之基
生態是林區的最優資源、最響品牌和最大的後發優勢,是林區發展的根基和林區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實現山川秀美、生態和諧,是林區人永遠的追求。按照胡錦濤總書記「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做出貢獻」的重要指示精神,林區上下不斷深化三個體系建設。加強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將傳統的林業施業區確定為林業生態主體功能區,突出林業生態事業的公益屬性,以「做林業生態建設脊梁,塑林業生態文明形象」作為生態建設的新理念,引導職工群眾牢固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道德觀等生態文明觀念。加強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嚴格執行佔用林地定額管理制度,從嚴控制林地佔用,實現佔補平衡。深入探索加強林緣管護的有效途徑,守住「紅線」,確保林業生態主體功能區的完整性。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和「三總量」管理制度,加強林木採伐、木材運輸、銷售各環節的管理,確保了森林資源長大於消。加強森林資源防護體系建設。提出了提高當日滅火率和「投重兵、打小火、當日滅、立大功」的森林防撲火新思路,使森林災害防控能力不斷增強。2009年,林區所發生的30起森林火情火災有29起當日撲滅,當日滅火率達到96.8%,火災受害面積2653.9公頃,撲火費用支出600萬元,分別較前五年平均下降63%、70%,節省費用1000萬元。新的防撲火思路得到了國家林業局的廣泛認可,並在全國進行了推廣。據權威部門測定,林區珍稀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持續改善,森林的涵水、保土、匯炭、制氧等功能顯著增強。
把產業發展作為林區崛起的主要支撐
體制功效、比較優勢、精細管理工作,林區安國通強調,解決林區的問題核心是發展,在體制功能具備的前提下,還要找到比較優勢,還要深度挖潛,關鍵還要在生態受保護的前提下和諧發展。在他的主導下,林區替代產業和企業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在森工主業上,他要求必須嚴格執行資源管理各項政策,圍繞市場抓調查設計和木材生產,合理調整材種結構,創新採伐工藝流程,全面推行原條下山和貯木場效益造材。通過強化管理,林區優質材種和暢銷材種比重顯著提升,主伐原條進場率達到78.6%,同比提高5%,森林資源採伐消耗利用率提高10%,經濟材比重提高15%,實現了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雙提高」。同時,為了更好的盤活現金流,他組織有關部門提前對市場進行判斷,提高市場預判和快速反應能力,適時調整銷售策略,實施精細化銷售,多方協調鐵路部門增加運力,大量壓縮庫存,使有限的木材實現效益最大化。在旅遊業上,他積極倡導將林區旅遊融入區域旅遊發展大局,引入市場經濟要素,統一謀劃,突出重點,打造精品,進而引動林區旅遊業發展。在他的主持下,2009年林區投入資金1億多元改善了阿爾山和莫爾道嘎旅遊等重點景區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投資3600萬元的莫爾道嘎白鹿島賓館已完成主體工程,阿爾山銀江溝溫泉度假中心建設已啟動地質勘探工作,將於今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2009年林區共接待遊客28.5萬人次,同比增長10.1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2億元,同比增長18.5%。旅遊業的快速推進,拉動了林特產品的銷售,促進了職工群眾的就業增收。同時,為更好的發揮毗鄰俄、蒙的區位優勢,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好俄羅斯的木材資源,按照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要求,他主持林區組建了兩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赴俄採伐公司,此次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2009年,共生產木材15萬立方米,實現銷售收入13978萬元,實現利潤2003萬元,外輸勞動力344人,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為積極推進對俄資源開發合作,擴展發展空間提供了有益借鑑。
把改善民生作為和諧構建的當務之急
改革是為了職工群眾,發展也是為了職工群眾,這是安國通局長始終強調的目的和根本。林管局(森工集團)千方百計籌措資金,連續幾年為在崗職工增資,使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達到14088元。同時,償還了歷史拖欠的醫療費、工資、旅差費1.05億元,償還了歷史拖欠的2.25億元退休職工養老金。為解決林區職工住房問題,按照國家對重點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的統一安排,林區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擠出4億元資金配套棚戶區改造工程,使列入計劃的106.7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工程全部當年開工建設,有60.2萬平方米棚改工程已交付使用,1.27萬戶、3萬多名職工群眾喜遷新居。同時,還積極爭取了國家棚戶區改造異地建設試點,有4860戶林場、林業局職工將移居到牙克石、根河、鄂倫春等旗市所在地,加快了屬地城鎮化進程,改善了職工居住生活條件。為徹底扭轉林區「老、窮、舊」、缺乏生機與活力的落後面貌,全面開展了「樹立新形象,建設新林區」活動,從對林區職工群眾生產生活影響最直接的改善環境、清潔文明生產、規範管理入手,對外樹立新形象、對內激發新活力,先後開展了環境衛生整治、四旁造林綠化和修繕公路沿線的局、場、所等項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在推進硬體建設的同時,為同步提升林區的軟實力,通過引導職工形成尊重生態環境、守護綠色家園的價值取向,使林區幹部綜合素質、職工業務素質、居民的文明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經過改革、創新、發展,崛起中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踏上了新的科學發展新徵程。面對林業發展的大好趨勢,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已經確立到2012年林區開發建設60周年時,初步建成生態良好、生活富裕、創新發展、文明和諧社會主義新林區的階段性目標。在生態建設上,切實發揮好林業的「四個地位」,勇於擔當新時期林業的「四大使命」。到2012年有林地面積再增加20萬公頃以上,活立木蓄積再增長4000萬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森林蓄積增長1.3億立方米。為實現胡錦濤總書記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峰會上做出的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增長13億立方米的莊嚴承諾做出應有貢獻。
壯闊的林海,富饒的興安,蘊藏著無限商機。豐富的資源,得天獨厚的環境,林區充沛的人力資源和雄厚的發展基礎,決定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漸趨完備的生態體系、日益發達的新型林業產業體系和日趨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使中國內蒙古森工集團走上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務林人在全面建設現代林業、和諧林區、小康林區的關鍵時期,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引,憑著奉獻者的追求、開拓者的毅力,為林業建設、為邊疆地區的繁榮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