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20-11-29 中安在線網站

  中共中央將「生態文明」寫入十七大報告,這既是對我國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總結,也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選準著力點,穩步推進。我們認為當務之急,可從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入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發〔2007〕130號),為進一步探索做好生態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綜合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係的環境經濟政策。我省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出資支持和指導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對礦區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生態補償有了初步成功的經驗。但由於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不能完全依理、依法進行,導致了補償不到位,或者補償受益者與需要補償者相脫節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一、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的對象

  1、發展獲益方對受損方的補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區域間橫向的生態效益經濟機制,可以理順相鄰區域間、流域的生態效益關係和經濟利益關係。就流域的生態補償而言,在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江河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過程中,上下遊之間都存在著成本和效益相互轉移的問題。市場生態補償機制有利於供需雙方形成合作互贏。近年來,我省在實踐基礎上對流域生態補償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99年底,因興修水利工程,安徽省天井湖上遊汙染嚴重的新濉河改變河水主要流向,致使大量汙水集中下瀉注入天井湖,造成天井湖水面受汙染面積8000畝,直接經濟損失達610萬元,經環保和漁業部門聯合調查認定後,省政府不僅從省財政廳、省環保局的環保專項補助資金中補助20萬元,用於解決天井湖受汙染災民生活困難,從打井經費中補助20萬元用於解決天井湖受汙染群眾飲用水問題,還責成上遊縣政府對下遊造成的損失給予一定賠償。實踐證明,這對於提升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建立和諧社會關係是一項有效的政策。

  2、對為保護環境放棄發展機會的對象進行補償

  例如,我省對鷂落坪自然保護區的補償。鷂落坪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西部的安慶市嶽西縣(天堂鎮)包家鄉境內,總面積123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21.2平方公裡,緩衝區28.4平方公裡,實驗區73.4平方公裡。其主要保護對象為大別山區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種類繁多的國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同時保護作為淮河流域磨子潭和佛子嶺水庫的重要水源涵養林。1991年,鷂落坪自然保護區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從2005年開始,每年支持一個村,一年5萬元,用於生態村建設;鷂落坪自然保護區有生態公益林8萬畝,每年給予生態公益林補償90萬元。此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促進保護區的建設,如發展高山水田等,純收入可達2000元/畝。由於農民收益有了保障,很多農民自願從核心區、緩衝區內遷出。

  3、對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的對象進行補償

  以合肥六安為例,隨著省會合肥經濟的快速發展,合肥的飲用水主要依賴於皖西大別山區水庫的優質水源。合肥市堅持對皖西地區涵養水源所作的貢獻給出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增強了六安地區進行水資源保護的經濟實力。

  二、實施綜合生態補償機制的幾點建議

  1、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其一,公眾對生態系統的價值認識仍然不深刻。在狹隘的效益觀念下,人們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不是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就是被動地去修補生態危機帶來的漏洞。其二,公眾對生態補償的認識仍然很片面。很多人認為保持生態系統服務是政府的事情,或者只應該由破壞者來負責,而沒有認識到生態補償應該是全社會範圍內的補償,應該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汙染、誰付費」原則,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者要承擔環境外部成本,履行生態環境恢復責任,賠償相關損失,支付佔用環境容量的費用;生態保護的受益者有責任向生態保護者支付適當的補償費用。

  2、建立多元化補償方式。目前,生態補償投入主要以國家為主。可以根據生態保護的事權責任關係,設立「生態補償與生態建設基金」,融資渠道既可以是政府財政資金,也可以是社會資金。對於一些受益範圍廣、利益主體不清晰的生態服務公共物品,應以政府公共財政資金補償為主;對於生態利益主體、生態破壞責任關係很清晰的,應直接要求受益者或破壞者付費補償。總的來說,區域間要加強以下幾種補償方式:一是要落實好政策補償。生態效益受益地要制定有關政策來作為對生態效益產出地實施補償的制度保障。二是資金補償。生態效益受益地對生態效益產出地實施財政轉移支付。三是智力補償。補償者開展智力服務,提供無償技術諮詢和指導,培養受補償地區或群體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輸送各類專業人才,提高受補償者生產技能、技術含量和管理組織水平。同時,還要加強各種補償方式之間的相互匹配與組合,使區域間生態補償方式多樣化。

  3、完善現行財稅政策。我國現行的財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例如,我國現行的資源稅政策,計稅依據是銷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開採量,客觀上鼓勵了企業對資源的濫採濫用,造成了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生產成本,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方式。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成本核算制度,將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汙染治理與生態破壞恢復成本納入資源產品的價格;二是建立企業環境汙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三是建立環境資源與生態佔用的有償使用制度,將排汙權等環境資源與土地森林等生態佔用作為生產要素納入產品成本,並通過階梯價格和市場交易制度,激勵企業開展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經營方式,以持續減少環境資源消耗與生態佔用。

相關焦點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試點期間,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激勵政策,緊緊圍繞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兩個核心,支持引導各地區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獎勵資金將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省(區)給予資金激勵,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導向。
  • 四部門:支持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試點期間,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激勵政策,緊緊圍繞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兩個核心,支持引導各地區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獎勵資金將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省(區)給予資金激勵,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導向。
  • 踐行「兩山論」需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適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越來越迫切的期待,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放在了同等的高度,進而又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把「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作為重要內容寫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在借鑑全國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長江經濟帶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提出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框架,建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重點處理好八大關係,本文可為長江流域可持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及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構建上中下遊齊治、幹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推動黃河流域各省(區)共抓黃河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根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等要求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
    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又著眼長遠,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把創新機制、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強化監督、加強宣傳引導相結合,逐步構建政府推動、市場驅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的生態文明推進機制。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分析了當前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實踐進 展,評估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基本思路、重點 方向以及實施路徑,為黃河流域實施大保護大治理提供管理技術支撐。由於三江 源的獨特重要性,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藏區專項、三江 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省級財政專項等渠道投入 34.21億元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及能力建設等。2017—2019年,通過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資金 給青海省落實資金5億元。青海省在2010年就印發了《關 於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旨在加 大水源涵養區保護力度。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如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保護補償機制,從各國的實踐案例分析看,在完善基本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權益型」補償機制,創新「以資源養資源」的「收益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迫切要求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應當是解決當前領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在開展流域內各項水汙染控制工作的同時,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效管理資源與環境的措施,已有一些如三江源區生態補償、陝甘渭河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實踐。這些實踐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遼寧建立健全財政縱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近年來,遼寧省財政廳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財政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激勵作用,有效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促進遼寧省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黨的十七大將生態補償機制上升為制度要求,強調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黨的十八大將生態補償制度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進一步深化對生態補償機制的要求。
  •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是維繫生態安全、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南名山大川多,自然風光秀麗,生態基礎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好「點綠成金」文章,是加快湖南綠色發展的重要動能。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進入新世紀後,我國更加強調在實踐中採取綜合管理措施解決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更加強調建立相關的制度以及利用市場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手段廣泛得到應用,《土地管理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監督機制,形成環保職責明確、追究嚴格的責任制度鏈條,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制定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和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推進「多規合一」、國家公園體制等試點。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
  • 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冀如何破題
    要實現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就必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層面建立健全與生態補償相關的法律法規,京津冀三地設立專門的生態補償政府機構,同時完善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遵循「誰受益,誰付費」的基礎上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能提高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同時能引導京津冀地區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京津冀構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對縱向財政轉移支付進行有力補充,緩解中央財政支出的壓力。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報告介紹,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根本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調節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報告要求,要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抓緊修改完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在認真總結近年實踐經驗基礎上,研究提出推進工作的主要措施。
  •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受困地域界限 建議加強上下遊配合
    貴州畢節市金沙縣清池鎮一名幹部說,遵義市仁懷古法酒廠異地擴建項目原計劃落戶當地,並已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了規劃、平場等工作,本應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但因為與「貴州禁止在上遊生態保護區建白酒廠等項目」的規劃相違背,被環保部門叫停。  貴州省環保廳水環境管理處負責人說,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內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後,對統一上下遊保護與治理具有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