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將「生態文明」寫入十七大報告,這既是對我國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總結,也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選準著力點,穩步推進。我們認為當務之急,可從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入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發〔2007〕130號),為進一步探索做好生態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綜合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係的環境經濟政策。我省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出資支持和指導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對礦區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生態補償有了初步成功的經驗。但由於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不能完全依理、依法進行,導致了補償不到位,或者補償受益者與需要補償者相脫節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一、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的對象
1、發展獲益方對受損方的補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區域間橫向的生態效益經濟機制,可以理順相鄰區域間、流域的生態效益關係和經濟利益關係。就流域的生態補償而言,在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江河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過程中,上下遊之間都存在著成本和效益相互轉移的問題。市場生態補償機制有利於供需雙方形成合作互贏。近年來,我省在實踐基礎上對流域生態補償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99年底,因興修水利工程,安徽省天井湖上遊汙染嚴重的新濉河改變河水主要流向,致使大量汙水集中下瀉注入天井湖,造成天井湖水面受汙染面積8000畝,直接經濟損失達610萬元,經環保和漁業部門聯合調查認定後,省政府不僅從省財政廳、省環保局的環保專項補助資金中補助20萬元,用於解決天井湖受汙染災民生活困難,從打井經費中補助20萬元用於解決天井湖受汙染群眾飲用水問題,還責成上遊縣政府對下遊造成的損失給予一定賠償。實踐證明,這對於提升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建立和諧社會關係是一項有效的政策。
2、對為保護環境放棄發展機會的對象進行補償
例如,我省對鷂落坪自然保護區的補償。鷂落坪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西部的安慶市嶽西縣(天堂鎮)包家鄉境內,總面積123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21.2平方公裡,緩衝區28.4平方公裡,實驗區73.4平方公裡。其主要保護對象為大別山區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種類繁多的國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同時保護作為淮河流域磨子潭和佛子嶺水庫的重要水源涵養林。1991年,鷂落坪自然保護區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從2005年開始,每年支持一個村,一年5萬元,用於生態村建設;鷂落坪自然保護區有生態公益林8萬畝,每年給予生態公益林補償90萬元。此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促進保護區的建設,如發展高山水田等,純收入可達2000元/畝。由於農民收益有了保障,很多農民自願從核心區、緩衝區內遷出。
3、對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的對象進行補償
以合肥六安為例,隨著省會合肥經濟的快速發展,合肥的飲用水主要依賴於皖西大別山區水庫的優質水源。合肥市堅持對皖西地區涵養水源所作的貢獻給出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增強了六安地區進行水資源保護的經濟實力。
二、實施綜合生態補償機制的幾點建議
1、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其一,公眾對生態系統的價值認識仍然不深刻。在狹隘的效益觀念下,人們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不是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就是被動地去修補生態危機帶來的漏洞。其二,公眾對生態補償的認識仍然很片面。很多人認為保持生態系統服務是政府的事情,或者只應該由破壞者來負責,而沒有認識到生態補償應該是全社會範圍內的補償,應該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汙染、誰付費」原則,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者要承擔環境外部成本,履行生態環境恢復責任,賠償相關損失,支付佔用環境容量的費用;生態保護的受益者有責任向生態保護者支付適當的補償費用。
2、建立多元化補償方式。目前,生態補償投入主要以國家為主。可以根據生態保護的事權責任關係,設立「生態補償與生態建設基金」,融資渠道既可以是政府財政資金,也可以是社會資金。對於一些受益範圍廣、利益主體不清晰的生態服務公共物品,應以政府公共財政資金補償為主;對於生態利益主體、生態破壞責任關係很清晰的,應直接要求受益者或破壞者付費補償。總的來說,區域間要加強以下幾種補償方式:一是要落實好政策補償。生態效益受益地要制定有關政策來作為對生態效益產出地實施補償的制度保障。二是資金補償。生態效益受益地對生態效益產出地實施財政轉移支付。三是智力補償。補償者開展智力服務,提供無償技術諮詢和指導,培養受補償地區或群體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輸送各類專業人才,提高受補償者生產技能、技術含量和管理組織水平。同時,還要加強各種補償方式之間的相互匹配與組合,使區域間生態補償方式多樣化。
3、完善現行財稅政策。我國現行的財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例如,我國現行的資源稅政策,計稅依據是銷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開採量,客觀上鼓勵了企業對資源的濫採濫用,造成了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生產成本,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方式。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成本核算制度,將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汙染治理與生態破壞恢復成本納入資源產品的價格;二是建立企業環境汙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三是建立環境資源與生態佔用的有償使用制度,將排汙權等環境資源與土地森林等生態佔用作為生產要素納入產品成本,並通過階梯價格和市場交易制度,激勵企業開展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經營方式,以持續減少環境資源消耗與生態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