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冀如何破題

2020-11-29 人民論壇網

【摘要】京津冀地區近年來頻發的環境問題對社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其環境治理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要實現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就必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層面建立健全與生態補償相關的法律法規,京津冀三地設立專門的生態補償政府機構,同時完善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關鍵詞】京津冀  生態補償  橫向財政轉移支付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河北省同京津兩地較大的經濟差距,使得其面臨著經濟快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要解決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問題,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遵循「誰受益,誰付費」的基礎上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能提高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同時能引導京津冀地區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

京津冀構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

對縱向財政轉移支付進行有力補充,緩解中央財政支出的壓力。1994年在分稅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財稅管理體制一直沿用至今,「跑部錢進」現象也正是由於中央縱向財政轉移支付長期單一性造成的,急需有效的財稅體制改革方案來解決由於中央與地方財權和事權不對等而造成的經濟改革步伐受阻問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有效緩解中央財政壓力,在長期的單一縱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補充;另一方面,兄弟互助式的橫向生態轉移支付又能夠有效緩解當前縱向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對象難以精準的問題,避免了地方政府在資金使用上過於僵化、效率不高的問題。

實現社會公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省際政府的「激勵」和「約束」起到促進作用。協同發展戰略下的京津冀省際間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補償機製成為一種可選的良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遵循誰受益、誰付費,責、權、利對等的原則,較大程度地調動生態提供地區的積極性。通過橫向生態轉移支付機制的有效構建,使京津冀地區綠色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得到真正激發,實現京津冀運用經濟槓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保護和治理的協同發展長效機制。

京津冀構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應遵循的原則

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治理原則。京津冀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受制於省際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和政府間的財力競爭,政府間橫向轉移支付很難自發形成一個科學規範的制度。一體化發展背景下京津冀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共同發展,更需要生態文明上的共同進步。京津冀應強化落實「誰受益、誰付費」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各地政府應共同參與、共同治理,建立生態環境資源受益補償制度,在提供和消費公共產品和服務時,避免出現搭便車、責任劃分不清的現象,使公共產品和服務在各轄區內共同受益。

京津冀地區間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原則。關注生態環境的改善,引導產業結構合理升級是橫向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的設計理念,以犧牲環境換經濟增長的這種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的普遍做法要徹底改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要使環境與經濟實現最優化組合。讓京津冀區域內受補償地區在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下,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以自身擁有的豐富生態資源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使「雙贏」局面存在於京津冀區域內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

京津冀區域間協同發展原則。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設計的「先富帶動後富」目標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實現,現實卻是區域間經濟差距和生態破壞愈加嚴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京津地區因先天具有的區位優勢,使河北省大量廉價勞動力人才和優質生態資源流向兩地,而河北省自身卻因資源匱乏,容易陷入以不斷犧牲生態環境保經濟增長的惡性循環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下,要以此為契機,不能僅以單一性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京津冀生態補償形式,應建立三地政府間財政合作的長效機制,使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之夢早日實現。

政府和市場多渠道參與原則。產權劃分不清、外溢性較強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特徵,市場很難準確界定其產生的效益和帶來的損失,如果僅靠市場來進行配置的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靈」現象。目前京津冀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治理是由地方政府各自管理,政府間生態利益關係界定涉及成本巨大,因此政府應在補償機制未完善狀態下,扮演生態環境補償者的角色,待機制完善後,再引導市場從事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發展,並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從而形成政府和市場多渠道參與的生態補償模式。

解決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的渠道

徵收生態補償累進稅。生態補償累進稅是根據保護生態的地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付出的成本以及生態環境受益地區的受益水平兩方面因素計算出來的稅收,保護生態的地區因此而導致的經濟發展損失由此部分稅收收入進行補償。開徵生態補償累進稅既可以提升京津冀各地區的財政能動性,又能很好地補充生態類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來源問題。

實施專項預算列支。當前,我國地方政府間在確定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規模時都是採用政府間協商這種方式,資金的數量是政府間博弈的結果。京津冀地區要實現協同發展就應站位於高點,從國家角度出發,實施專項財政預算列支,通過科學測算確定出需要資金補償地區所需的額度,最終以立法的形式予以實施。

增發生態保護彩票。借鑑體育彩票、福利彩票發行的成功經驗,推出生態保護彩票,彩票的最終收益除部分返還於彩民外,其餘用於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財政資金上。橫向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渠道拓寬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保護熱情。

構建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財政政策

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提供必要法律支撐。生態補償類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屬於省際間的一種利益補償制度,需要從政府層面建立健全與生態補償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撐。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中的補償對象、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標準可以借鑑國際上成功的橫向生態補償經驗,進一步規範自身,待時機成熟時,可提請全國人大出臺生態補償法,使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有規可依、有法可依。

建立科學的橫向生態補償管理機制。當前我國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形式主要是「對口支援」,橫向財政轉移支付是地方政府間協商的結果。為此,京津冀三地應設立專門的政府機構對橫向生態補償類財政轉移支付進行協調和管理,由中央領導掛帥,由京津冀三地省級主要領導構成,民間非政府組織負責監督,在生態補償中的受益方、補償方、支付過程中的協調部門以及民間非政府組織之間探尋一種有京津冀特色的高效合作路徑。

進一步完善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當前我國縱向生態補償類財政轉移支付過於重視數量的補償,支付標準主要依據生態面積及林木數量進行測算,生態保護長效激勵機制匱乏。縱向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金額在測算時常使用因素法,生態補償要素包括民生福利支出、機會發展成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在採用此種方法計算時應充分重視各影響因素的合理比重。

(作者分別為河北金融學院副教授;河北金融學院講師)

【註: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財政視角下京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研究」(項目編號:HB16YJ04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連玉明:《試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第4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相關焦點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明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
  • 四部門:支持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9日電 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9日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指出,2020—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範補償資金使用。
  • 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
    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目的是通過逐步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湖、溼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穩步增加,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踐行「兩山論」需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具體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涉及代際補償、對公共產品定價等,是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關鍵,而建立省級政府之間生態環境區域補償體系,則是推進區域汙染聯防聯控戰略的關鍵。  目前,區域生態補償管理有一些局部範本。局限於省內的生態補償包括浙江省生態補償專項資金。
  • 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認為當務之急,可從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入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發〔2007〕130號),為進一步探索做好生態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在開展流域內各項水汙染控制工作的同時,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效管理資源與環境的措施,已有一些如三江源區生態補償、陝甘渭河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實踐。這些實踐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 四部門支持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水質變好有獎勵
    近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林草局制定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我國將用三年時間,在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黃河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上中下遊齊治、幹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讓黃河流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由於流域上下遊各個地區情況、特徵的複雜性,如何在維護和保障流域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以水環境質量改善和保障生態基流為核心,統籌各方的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建立公平合理、長效運行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一個難點。流域上下遊各方都認為建立流域上下遊跨界生態補償機制十分重要,但是對於機制如何建、標準如何定、資金怎麼來、補償模式怎麼推等問題存在爭議。突破流域跨省界生態補償機制仍面臨挑戰。
  • 吳超:統籌研究生態補償機制
    汩汩清水讓京津冀豫的十餘個大中城市「解渴」,受益人口達到3800萬人。一條輸水線成為發展「保障線」,沿線城市供水保證率提升,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逐步顯現。從南水北調工程提出到上馬,全國政協委員一直給予高度關注,從多個方面建言獻策。中國網中國政協特編載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吳超等聯名建議的建議文章,全文如下。
  • 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 促進雄安新區發展更加協調均衡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 「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保護,統籌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光靠中央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恐怕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建立一些跨區域、跨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 各方共話長三角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汙染賠償機制。  如何通過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打通綠色發展路徑?本報邀請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王祖強、嘉善縣水利局副局長錢波以及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吳良歡,共同交流探討。  為何緊抓機制?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如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保護補償機制,從各國的實踐案例分析看,在完善基本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權益型」補償機制,創新「以資源養資源」的「收益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迫切要求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應當是解決當前領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
  • 【專家視角】董戰峰: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思路與重點
    摘要: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解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實現高質量發展、協 調流域上下遊生態經濟利益、調動各方流域保護治理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 遼寧建立健全財政縱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近年來,遼寧省財政廳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財政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激勵作用,有效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促進遼寧省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 「綠色提案大戶」潘碧靈:在洞庭湖區率先建立溼地補償機制
    黃昌華 攝(兩會訪談)「綠色提案大戶」潘碧靈:在洞庭湖區率先建立溼地補償機制中新網長沙5月21日電 題:「綠色提案大戶」潘碧靈:在洞庭湖區率先建立溼地補償機製作者 王昊昊「建議通過在科學調整保護地邊界範圍和功能分區的基礎上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黨的十七大將生態補償機制上升為制度要求,強調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黨的十八大將生態補償制度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進一步深化對生態補償機制的要求。
  • 貴州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建立赤水河省內生態補償機制為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4年貴州生態環境廳廳按照「保護者收益、利用者補償、汙染者受罰」的原則,研究制定了《貴州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補償辦法》」),並於同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在畢節市和遵義市之間組織實施赤水河流域水汙染生態補償。
  • 基於政府間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 四部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實行早建早補、早建多補、多建多補
    5月9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2020—2022年開展試點,試點初期,中央財政按照「早建早補、早建多補、多建多補」的原則,對開展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成效突出的省(區)安排獎勵,鼓勵地方早建機制、多建機制,進一步引導地方積極參與、支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